稻曲病又称青粉病,是水稻穗部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市发生较为严重,稻曲病多在水稻抽穗、扬花阶段感病,形成穗部病害,病菌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粒大3—4倍,呈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厚垣孢子),发病轻的病穗有病粒1—5个,重者可达20余粒;病粒含有毒素,污染稻谷,降低食用价值,影响人体健康。
稻曲病以菌核在土壤中及厚垣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7—8月份病菌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露传播,在水稻破口期侵入花器和幼颖,引起谷粒发病。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若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多雨、适温(26—28℃最适宜),特别是连阴雨天气发病重;偏施氮肥、灌水过深、田水落干过迟发病重。据市气象部门预测:我市7—8月份降雨量正常略偏少,气温基本正常,预计稻曲病为中等程度偏重发生年,生产单位应密切注意水稻破口到扬花期间天气情况,提前防治,减少损失。
防治时间:施药关键时期是水稻破口前7—10天;若破口到齐穗期间,阴雨高湿天气利于发病,应再施药一次。
防治方法:每亩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毫升,5%井冈霉素水剂300—4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以上药剂可兼治纹枯病等水稻后期病害。
(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