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目前我市普遍发生的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白背飞虱、褐飞虱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具有突发、暴发的为害特点,6月份开始逐渐迁入我市,主要为害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稻飞虱都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成虫,长翅型成虫能飞、能迁移,一般成虫羽化后3—5天开始产卵,7—10天内产卵达到高峰,一生可产卵200—600粒,稻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下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导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影响稻株水份和营养的运输,造成叶黄株矮,茎上布满褐色卵痕,甚至死苗,毁杆倒伏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产量损失很大;稻飞虱为害后利于病菌的侵染诱发纹枯病等病害。
稻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盛夏不热、晚秋暖和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嫩绿,贪青徒长,田间郁闭,小气候高湿均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和繁殖。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7、8月份雨量、气温基本正常,对稻飞虱发生和繁殖无不利影响;据7月15日调查,部分田块百丛虫量达800头,生产上应注意虫情,及时防治。
防治指标:孕穗期、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齐穗期后百丛虫量1500头。
防治方法:每亩可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0克,若兼治稻纵卷叶螟可选用40%毒死蜱乳油80一120毫升,8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40克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克混配,亩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药液尽量喷到稻株中下部,提高防治效果。
(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