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农事指导
防控赤霉病条锈病刻不容缓
浏览次数:53  添加时间:2020-04-13 04:59
  小麦已进入孕穗抽穗开花期,这个时期要重点防治赤霉病、锈病,兼防白粉病、叶枯病和穗蚜、粘虫等病虫害。植保部门预测,2020年我市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加强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穗蚜、粘虫等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选好对路药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防控,刻不容缓。
  一、小麦条锈病
  条锈病可防可治,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要大力推行“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控策略,及时消灭发病中心,防止扩散蔓延。防治条锈病主要是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三唑酮等。
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克-10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克-35克,或30%戊唑醇悬浮剂10毫升-15毫升,加水30公斤-50公斤喷雾,间隔7-10天再喷药一次。
  二、小麦赤霉病
  (一)、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我市是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科学防控,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二)防治技术
在加强肥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发生流行、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应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全面落实“见花打药”预防控制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一般2-3次,严防病害发生流行。
  2、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尽量选用微乳剂等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3、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保证药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剂。 
  4、坚持一喷多防。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应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抽穗至开花期要实施“一喷多防”。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100克+50%醚菌酯5克+25%多菌灵220克-280克或25%氰烯菌酯100克-120克或25%咪鲜胺60克-80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浓度不超过2%,弱筋小麦田不用)兑水30公斤-40公斤喷雾。若抽穗开花期阴雨多或田间近地空气湿度大、气候条件适宜病害流行,第一次用药后,隔5-7天再防治一次,一般2-3次,确保赤霉病防治效果。
  当发现每平方米有3龄前粘虫15头以上时,每亩用灭幼脲1号有效成分1克-2克,或灭幼脲3号有效成分3克-5克喷雾防治。
  三、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有效预防窗口期短、时效性强,要求组织化程度高。 
  (一)强化责任落实。小麦赤霉病防控事关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要充分认识做好预防控制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扶持,细化工作方案,及早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监测预警。植保机构加密监测调查,全面掌握苗情、病情、墒情,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分析会商病害流行态势,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关键防治田块和最佳防控时间,科学指导防控行动。
  (三)强化统防统治。应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五统一”防控,切实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指导服务。在服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性。防控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进村入户、包片驻点,普及防控技术和安全用药知识,指导农民做好防控,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陈金平) 

上一篇:加强麦田后期管理 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下一篇:信阳毛尖茶春茶合理采摘的建议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