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年鉴
农业科技2021年
浏览次数:1  添加时间:2022-09-26 05:47
[概况]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是信阳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河南省最早设立的农业科研单位之一,也是信阳市唯一一家从事农业领域综合研究的科研机构,是信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发挥全市农业科研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优势,抓住“核心作物、核心学科、核心技术”三个核心,统筹科研、监测、试验、示范、服务一体布局,加快推进豫南江淮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扛稳粮食安全科研重任,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项目为王”工作导向,全年承担国家、省和市级科研项目28项,到账经费951万元。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奖1项,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信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出版农业技术著作4部,发表论文32篇,其中核心期刊29篇。10项新技术列为信阳市农业主推技术。培育“专精特新”农作物品种,国家审定新品种4个(水稻2、小麦2),河南省审定新品种1个(水稻),主要农作物育种水平处于河南省农科系统第一方阵。打造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基地,推荐一批适合信阳种植的绿色高产高效新品种。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国家队”平台优势,着力在科技合作中做大中国优质中稻之乡、优质糯米之乡、河南再生稻之乡品牌,打造淮滨“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五粮液原料供应基地”,息县、固始“茅台原料供应基地”,鼓起了信阳优质水稻和酿酒小麦产业振兴风帆。扩展“绿肥+”高值化路径,推进罗山绿肥“一县一业”特色产业提升发展。主持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优质茶叶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专项,挖掘茶叶历史经典产业品牌文化价值,擦靓“中国毛尖之都”名片。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做强油菜、花生、食用菌、蔬菜、麻类等优势产业,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大关键问题技术攻关任务和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专项,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信阳科技版”,农业科研的集中度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做到河南有名分、全国有地位,创新有特色、转化有作为,为维护粮食安全、助推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科研项目]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按照迭代一批、启动一批、谋划一批思路,把项目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全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8项,到账经费951万元。其一,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项目6个(水稻、小麦、茶叶、绿肥、油菜、麻类,总经费252万元),完成考核指标。其二,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项目3个(水稻、小麦、食用菌,总经费65万元)和“种质资源系统性调查和抢救性收集”项目1个(经费9万元)。3个河南省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项目,完成年度考核指标,“种质资源系统性调查和抢救性收集”项目在新县、固始县和息县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各类种质资源30份。其三,省科技厅科技项目3个(2个科技攻关项目、1个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省科技攻关项目“彩花油菜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经费 10万元)和“豫南水稻抗稻瘟病新种质的创制与应用研究”(立项支持),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河南省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费15万元),通过中期考核。其四,财政厅、省农科院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5项,总经费428万元。包括“优质茶叶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350万元)、“信阳市优质花生品牌化发展示范”(35万元)、“沿淮弱筋小麦抗逆保优技术示范与应用”(20万元)、“香菇春栽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示范”(15万元),“黄心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8万元),均顺利结项。其五,省农科院科技协同体项目“河南省芝麻学科协同体(经费5万元),完成合同任务。其六,省科技特派员入选15人(经费30万元),均完成任务。其七,市级科技项目8个,总经费137万元。市科技创新专项5个,总经费100万元。包括“豫南再生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30万元)、“高产优质糯稻新品种培育及示范”(20万元)、“优质花生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产高效生产集成技术应用”(20万元)、“豫南粳稻品质提升技术研究”(15万元)、“食药用菌灰树花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15万元)。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茶产业、优质水稻产业)2个(经费20万元),市科技特派员17人(经费17万元),全部完成任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按照“研究、监测、试验、示范、服务”五位一体的科研创新体定位,树立核心平台思维,聚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信阳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呈现五个新提升。一是“信阳元素”精彩亮相,科技支撑活动有新提升,一批科技成果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年会等场景上展示“信阳力量”。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治理能力建设有新提升。修订《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制度汇编》,聚焦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用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效率。三是科研布局更加夯实,学科领域优势有了新提升。加快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基础支撑、科学数据、试验基地、科技合作等六类平台建设,打造作物学、茶学、植物保护学科“高峰”,构建绿肥联合定位、植保长期监测观测网络,构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打好种业翻身仗“主战场”,探索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赋能信阳农业现代化的“农科路径”。四是平台功能更加彰显,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坚持“顶天立地”科技工作方向,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科研“大营盘”,平桥区陆庙信阳市现代农业科学试验示范基地、平桥区五里办事处信阳农业科学示范园区全面建成。项目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的深度融合,为科研人才成长进步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舞台。
[种业攻关]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动特色优势作物育种技术、种质创新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做好资源收集、评价、保护和利用,创制出一批遗传背景清楚、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作物新种质,巩固信阳育种区位优势,提升种业创新整体水平。(1)聚焦育种核心技术。围绕种质资源“卡脖子”技术,深入开展水稻、小麦、油菜、麻类、茶叶、花生、紫云英、食用菌、蔬菜等种质资源挖掘和创新利用,在主要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基因编辑、表型精准鉴定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强化攻关,力争实现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新突破。如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绿色高产高效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将为适宜油菜籽粒机收优异新种质的高效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彩花油菜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将获取花期更长、花朵更大、花色更艳、花型更美、花群更壮观的彩花油菜材料。(2)创新育种攻关机制。建立要素跟着市场走的“研发团队+研发平台+公司”协同创新机制,打造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如“豫南优质弱筋抗赤霉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体系。(3)补齐种业创新短板。针对河南种业创新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短板,凝练布局河南省科技攻关“白菜型油菜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及杂种优势利用”、信阳市创新应用专项“豫南粳稻品质提升技术研究”“高产优质糯稻新品种培育及示范”“优质花生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产高效生产集成技术应用”等,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水稻新品种“深两优19”“信两优905”,小麦新品种“信麦129”“信麦136”通过国家审定;籼稻新品种“两优279” 通过河南省审定。小麦新品种“信麦163”通过黄淮南片生产试验,已上报国审。信麦129、信麦136,油菜新品种“苦油801”申请品种权保护。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信花11”“信花13”“信花14”申请新品种登记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信阳大宗农作物育种水平处于全省农科系统第一方阵。
[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培育与示范]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培育与示范。(1)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及资源创新。信两优905、深两优19、两优279分别通过国家预审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两用核不育系信1319s、信79362s及糯性三系不育系信1091Awx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信两优9328、信两优1319、F两优6828、FD两优9328、两优279等24个水稻新组合(品系)参加国家、科企联合体及河南省组织的中间试验。粳优7699、两优279等2个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适合本区域种植的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的筛选及展示。选择适宜豫南稻区利用的绿色优质高效品种参加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及展示试验。参加品种展示试验共5个品种(玮两优1273、信两优1319、信优糯1108、科两优1168、泰优9516),展示品种稻谷产量在587.3-665.0kg/亩之间。其中,信两优1319平均亩产665.0kg产量居第一位,泰两优9516平均亩产626.5kg,居试验第二位,信优糯1108平均亩产622.8 kg,居第三位。建议在豫南稻区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面积。参加品种筛选试验共12个品种,产量在560.8-685.3kg/亩之间,其中九优粤禾丝苗平均亩产685.3kg,位居第一位,科两优407平均亩产672.5 kg,居第二位,FD两优9328平均亩产645.5 kg,居第三位,均比对照种增产显著。根据信阳糯稻产业发展需要,继续选择生产中应用的糯稻品种或正在参加国家及省中间试验阶段的糯稻品种,进行展示试验及筛选试验。参加品种展示试验共5个品种(信优糯1108、红糯优1号、信优糯721、糯优2121、糯优399),展示试验稻谷产量在564.5-637.5kg/亩之间。其中,信优糯1108平均亩产637.5kg,产量居第一位;信优糯721平均亩产625.3kg,居试验第二位;红糯优1号平均亩产614.7 kg,居第三位。并表现为综合性状优良,丰产稳产性好,稻米加工特性好,糯性佳等特点。参加品种筛选试验共7个品种,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种,筛选试验稻谷产量在543.5-665.0kg/亩之间,对照种丰两优四号平均亩产为618.5kg。其中,糯两优9308平均亩产665.0kg,位居第一位,信优香糯9108平均亩产632.5 kg,居第二位,糯两906平均亩产628.4kg,居第三位,均比对照种增产显著。(3)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及集成配套技术示范及订单生产。在平桥区、潢川、罗山等县区建立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集成配套技术百亩示范方5个,千亩示范方3个。采用泥质法育秧、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及水稻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取得较好示范效果。罗山县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确定的稳产保供重点示范县,市农科院在子路镇朱湾村建立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3800亩,核心区面积350亩,展示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包括兆优5431、野香优海丝、万象优111、兆优6377及优质粳稻品种郑稻24、郑稻C42等。对接新型经营主体4家,示范区绿色优质水稻亩产570公斤,采用订单生产,每亩增收超过70元。辐射带动全县种植优质水稻新品种20万亩以上,推动罗山优质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在平桥区洋河镇张伟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优质糯稻产业化订单生产示范,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1800亩,其中1100亩种植的为优质糯稻珍珠糯,全部订单生产。平均亩产610.0kg,比当地大面积生产增产3.8%,订单收购价格2.80元/kg,比普通稻谷价格高0.40元/kg,比种植普通杂交稻品种亩增加效益240元,并辐射带动当地优质糯稻产业化订单生产示范面积4.2万亩。在潢川县川香家庭农场开展有机稻种植示范,选用品种为长粒型香粳鄂香2号,示范种植面积330亩。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种植传统绿肥紫云英和苕子培肥地力,为当季水稻生长提供所需养分;采用人工除草和稻壳覆盖除草;稻鸭共养减轻杂草和虫害的发生;利用灯光诱蛾和性诱剂防治水稻虫害;该家庭农场的古黄国牌有机米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当地知名稻米品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水稻优质丰产高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与示范]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优质丰产高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与示范。(1)适宜当地利用的机直播粳稻品种筛选及示范。宁6820,淮稻5号,徐50046,徐50619等16个粳稻品种参加适宜机械化直播品种筛选试验。5月22日播种,每亩播种量3kg,稻谷产量在377.5-599.17kg/亩产之间。筛选出适宜机械直播的粳稻品种扬粳805、扬粳3491、皖垦粳1103、宁6820等。其中,扬粳805亩产达599.17kg/亩,产量水平最高,扬粳3491、皖垦粳1103、宁6820产量水平超过560公斤/亩。粳稻机械直播示范在息县息县樵楼办事处何营社区兰军种植合作社进行,示范品种为南粳9108,粳稻机械直播示范620亩,平均产量在635kg,高产田块达到670kg以上,每亩水稻增收节本140多元。在当地产生较大影响,起到较好示范效果。(2)豫南稻区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参加试品种共11个。不同品种两季产量差异显著。以桃优香占、鹏优1269、徽两优280等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在信阳作再生稻种植生育期适宜,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均表现较高,建议在我市作为再生稻重点示范应用品种。(3)机收蓄留再生稻大面积示范及应用。机收蓄留再生稻示范安排在固始、息县、平桥、罗山、商城、潢川县等示范县区。其中万亩、千亩示范基地各1处。平桥区对再生稻示范种植户采用每亩补贴150元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质,示范推广再生稻2.3万亩。形成了彭家湾乡和平昌关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再生稻生产发展格局,打造了该区“东西部再生稻产业带”。固始县在赵岗、郭陆滩等乡镇采用订单生产,大面积连片示范种植,充分发挥再生稻生产的规模效益;通过再生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训,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种植户掌握再生稻关键配套栽培技术,再生稻示范区再生季亩产均超200kg。商城县涌现大面积两季亩产超1000kg的高产典型,“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的新耕作模式正在豫南形成。(4)水稻优质丰产高效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示范及应用。经多年试验示范,水稻叠盘出苗+基质育秧模式已成为豫南水稻育秧的主要模式,普及率达到80%以上。随着信阳市机插秧面积不断扩大,通过育秧工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户集中代育秧已为广大农户所接受。罗山县包氏农业公司利用其先进育秧设施,采用叠盘出苗+基质育秧为周边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代育再生稻秧苗70多万盘,并全部售出,实现利润近百万元。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7000亩,通过采用叠盘出苗+基质育秧及机械化插秧技术,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和再生稻生产,实现不同茬口合理搭配,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农时紧张问题,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加之年份间种植紫云英等冬季绿肥作物,减少化学肥料施用,减少肥料投入,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每年仅节约肥料投入一项就增收12万元以上。为解决豫南再生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品种选择范围狭窄,农时紧张、机械化程度低等技术难题,继续示范机械化钵苗育(插)秧技术。该项技术比普通机械栽插亩增产稻谷60kg以上,效益显著。机插机收蓄留再生稻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豫南稻区再生稻规模化生产。2021年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47万亩,该技术主要集中为在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2021年麻地膜在机械化育插秧上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面积进一步扩大。利用麻地膜培育的水稻机插秧,一是秧苗素质高;二是秧苗盘根效果好,便于秧苗的运输;三是减少了机插时的空兜率,增产效果明显,深受育秧工场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欢迎。
[水稻产业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和咨询服务]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水稻产业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和咨询服务。(1)河南省特大暴雨对水稻生产影响及受灾情况报告。2021年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河南郑州及开封、新乡等地市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郑州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降水量最大的新密白寨875毫米,郑州市的郑州、登封、新密、荥阳、巩义五站日降水量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20日16-17时郑州本站降雨量达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沿黄稻区低洼田块积水严重,水稻受淹80-90万亩。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十分重视水稻防灾减灾工作,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第一时间了解受灾情况,成立省域防灾减灾专家组,统一协调水稻防灾减灾工作。专家组高度重视汛期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各地开展调研和技术培训。提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受灾地区及受灾田块,加强田间栽培管理。一是预防水稻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止倒伏;二是加强排水、追肥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喷施叶面肥增加粒重;三是对部分成灾田块,指导农民进行抗灾补种蔬菜等生育期较短的救灾作物,力争灾后不减收或少减收;四是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加强宣传和技术指导,通过电话、微信群、专家服务(团)队等多种形式,跟踪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实现了水稻抗灾减灾夺丰收。(2)豫南稻区水稻生长期间异常天气监测和报告。2021年入汛后豫南稻区强对流天气偏多,平均降水3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9%。豫南稻区水稻生产因受6月份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影响,造成部分田块未能及时晒田,导致群体偏大,纹枯病发生偏重,个别品种发生轻微叶瘟;因前期降雨较多,化学除草效果不好,草害偏重;同时稻蓟马、二化螟等虫害发生也较常年偏重。7月15日22时至16日10时,信阳市出现暴雨、大暴雨,平均100毫米以上,最大降水量为251.4毫米,最大雨强达到101.6毫米/小时。7月16-18日,信阳市再次出现暴雨、大暴雨。根据信阳市气象台发布的信息,信阳市部分乡镇的降雨量达到100毫米,个别乡镇降雨量超过200毫米,最大雨量达212.2毫米。受7 月中旬集中降水影响,固始、平桥、新县及潢川四县区上报水稻受灾面积达2.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0.08万亩。信阳市农科院组织科技人员和示范县相关专家,深入乡村开展灾情调研,并针对灾情提出应对技术措施。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微信平台等途径,将信息准确快速传递到种植农户手中,并及时上报当地行政及业务主管部门。(3)迁飞性水稻害虫预警。近几年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两迁害虫已成为当前水稻的主要害虫。信阳市农科院采用高空灯结合双模式数字化昆虫雷达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习性、迁飞动态、迁飞路径进行确认。据初步观察:每年夏、秋稻纵卷叶螟自南向北都有3-4代次北迁,秋季从北向南有1次回迁。第一次北迁在6月中、下旬,虫源由南方稻区迁入信阳稻区,构成第1代虫源;第二次北迁在7月上、中旬和本地虫源,构成第2代虫源;第三次是8月上旬北迁和本地繁殖虫源,构成第三代虫源;不同年份8月下旬和9月上旬出现强对流天气,会出现第4次迁入;10月中下旬由北向南迁出。稻纵卷叶螟近年来已上升为信阳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信阳1年发生 3-4代,第 1、第2代虫源为害早稻和再生稻,第3、第4代虫源为害晚稻。稻飞虱在信阳主要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在7月上旬从南向北迁入,褐飞虱在8月上、中旬从南向北迁入,10月中下旬从北向南迁出。通过高空灯结合双模式数字化昆虫雷达对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观察数据,并结合田间调查进行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两迁害虫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并指导当地农业生产进行两迁害虫防治工作。
[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1)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筛选。在河南省南部稻区对粳稻实行适当推迟播种,可有效提高或改善粳稻稻米品质。本年度有10个粳稻品种参加品种筛选试验,5月20日播种,6月15日移栽,成熟期均在10月下旬。经3年品种比较筛选试验,选出南粳5718、丰粳1106、皖垦粳11036、淮稻5号、新农稻1号、丰粳3227等品种,米质全部在国标二级以上,亩产在650公斤以上,田间表现优良,抗病性强,成熟时叶青籽黄,可以在生产上示范应用。(2)完善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生产配套技术。豫南稻区每到八月下旬和九月上旬就会遇到阴雨寡照天气,恰逢粳稻的抽穗灌浆期,严重影响粳稻的结实率和米质,同时也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针对这一因素,利用示范推广的优质粳稻品种进行分期播种,找出粳稻最佳播种期和抽穗灌浆期,从4月10日开始播种,每5天一期,直到6月底结束。初步探明上述示范推广的优质粳稻品种播期在5月15-20日较为适宜,抽穗灌浆期在8月中下旬,避开阴雨寡照天气。经近几年试验研究,豫南稻区粳稻种植最适合的群体结构为每亩1.3-1.5万穴,每穴插4-5棵苗,每亩有效穗在25-27万;在施肥技术上采用前氮后移,重施穗肥,减少分蘖肥,每亩施氮量在32-35个纯氮,穗肥使用时期在7月上旬晒田复水后;在病虫草害防治上,采用轻简防治技术。在秧田和大田的秧苗生长前期采用噻虫嗪拌土撒施重点防治稻蓟马。结合整田施肥拌除草剂一起撒施,达到封闭除草,提高杂草防治效果,在粳稻的生长中后期采用康宽拌土撒施的方法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二化螟,采用一喷多防的技术方法,加强稻曲病和纹枯病防治。豫南粳稻晚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3)示范基地建设。2021年在浉河区吴家店镇的信阳市汇农合作社联合社、罗山县子路镇的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淮滨县龙王乡淮滨县田湖种植专业合作社、息县项店镇鸿润家庭农场等建立优质粳稻高产高效示范种植基地4个,每个示范点核心区面积在100亩以上,每个核心区示范优质高产抗病品种2-3个,总示范面积在2000亩以上。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户与当地稻米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以高出粳稻市场价0.15元/斤的价格进行收购,解决了种植户后顾之忧,保障了优质粳稻的优质优价,也利于稻米加工企业建立稻米品牌。
[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采取“适期播种、增加密度、种肥同播、缓控释肥、化学调控、开沟排渍、封闭除草、机械收获”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路线,重点示范推广机械直播-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等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1)固始县。按照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建立油菜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区2个,百亩示范点8个。百亩以上种植大户80多户。其中沙河铺乡沙河村集中连片种植油菜2.6万亩;徐集乡郭洼村金福圆合作社种植面积1500亩,示范区内油菜长势良好、产量高。全县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50多万亩,提高了收割进度,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2)光山县。采用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10个百亩示范方油菜平均亩产187.2公斤,泼河凤祥农场超过220公斤,超过200公斤的有凉亭先群农场、马畈玉堂金花园家庭农场、北向店穗源合作社、白雀青松合作社、弦山祥旺农场。其中,大地199示范500亩,实测226.5公斤/亩。(3)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5300亩,油菜绿色优质高效全产业链技术模式示范面积1000亩,品种双油195和丰油10号,其中双油195核心示范面积700亩。双油195亩产202.4公斤,丰油10号亩产208.2公斤,全部使用机械联合收割,每台机械平均每小时收割5-8亩,与人工收割相比效率提高40多倍。(4)商城县。河凤桥新桥村和上石桥刘楼村安排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示范面积2000亩,品种选用适于机械收获的大地199。采取直播方式,每亩直播密度3.0万株,平均单产221.6公斤。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3000亩,机械直播密度4.0万株,实收亩产186.7公斤。此外,在商城的河凤桥、上石桥、双铺、鄢岗的中北部20个村公路沿线种植5.6万亩油菜,平均亩产174.8公斤。(5)平桥区。依托明港镇新集村核心示范区,开展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验示范,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4000多亩,品种选用中油杂19、中油杂39、大地199、丰油10号、双油195等油菜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都具有高产、优质、高含油量、抗倒伏、宜机收等优势。2021年5月21日,信阳市农科院邀请有关专家,在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兵建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中油杂19”“ 中油杂39”“大地199”进行了现场机械实收产量称量。其中,中油杂19亩产189.5公斤、中油杂39亩产193.2公斤、大地199号亩产189.3公斤、丰油10号亩产191.6公斤、双油195亩产181.9公斤。5个新品种在信阳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是比较适合的优质高产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
[油菜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油菜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服务行动。信阳油菜产业实现单产、总产、面积、含油量和双低品质“五齐升”,为“稳油保供”作出了贡献。(1)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以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油菜多功能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油菜生产为目标,在9个示范县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核心示范区24个,核心示范区面积4.68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52.6万亩,机收率95%以上,示范区每亩油菜田节约成本80.0元,增加收入120.0元。(2)油菜品种筛选。建立新品种集中展示区3组:分别在固始县、光山县及本院五里店科技示范园。新品种示范区7个。筛选适合本区域种植的绿色高产高效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6个:中油杂39、中油杂19、丰油10号、大地199、庆油3号、信油杂2906。(3)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优质、绿色、高产、高效为核心,重点示范推广:无人机飞播、机械开沟覆土、无人机飞喷封闭、无人机飞施精准追肥、无人机飞防菌核病、机械联合收获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主要采取“适期播种、增加密度、种肥同播、缓控释肥、化学调控、开沟排渍、封闭除草、机械收获”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路线。根据合作社及种田大户实际,针对油菜生产机械化等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配套农机农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在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的平桥区兵建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浉河区双井乡冯湾村的河南中财山水农业有限公司油菜核心示范区推广关键环节使用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油菜生产工作效率和种植效益。还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效果突出的机耕、开沟、机播技术,重点示范推广油菜机收技术,努力提高油菜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本区域油菜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4)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径试验示范。在固始县蒋集镇夹河和史灌河观光带,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鄢岗镇余寨村、金刚台镇“万亩油菜花田”,罗山县青山镇洪河村、龙店乡方湾村、高店乡淮河生态廊道,光山县仙居乡独山村和张湾村、龙山水库,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新县吴陈河镇小河边村和石湾村、泗店和田铺乡、八里畈镇七龙山村,淮滨县谷堆乡杜营村和栗园村、马集镇乌龙河千亩油菜等场景打造15个“油旅融合”核心示范区。 以“花”为媒,助力“赏花经济”。筛选苔用新品种5个:硒滋圆1号、硒滋圆2号、希望955、希望958和大地95。在商城县金刚台镇、息县曹黄林镇和平桥区五里镇办事处各建1个菜用100亩油菜试验示范点,冬春季苗菜、抽薹当菜吃,夏秋季收籽榨油,从一菜两吃到一菜两收,每亩增收500元以上。(5)油菜病虫草害监测及防治。每个示范县选1—2个示范基地作为病虫草害固定监测点,定期向示范县区发送预测情报。固始县沙河铺乡沙河村、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的平桥区兵建种植专业合作社各建立油菜菌核病全程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个,核心示范区面积0.6万亩,飞防面积2.5万亩,综合防治指导面积30多万亩,防治效果达80%以上。在明港镇新集村建立菌核病“盾壳霉”生物防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00亩,防治菌核病药剂“益农内生芽孢”示范50亩,效果比喷施咪鲜胺提高20%左右。(6)产业模式创建。①“油用+菜用+观光”模式。商城县引种“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大地199,冬春季苗菜、抽薹当菜吃,夏秋季收籽榨油,从一菜两吃到一菜两收,农民增产增收。2021年采摘油菜薹时蔬菜价格较贵,全县采摘油菜薹产量0.6万吨,产值0.8亿元。以前当地农民一年只种一季稻,农田半年闲置。金刚台镇根据“双低”油菜花期长的特点,种植“万亩油菜花田”,带动民宿特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为农民带来额外旅游收入。②“体系科技+龙头企业”模式。浉河区双井乡冯湾村创建“体系科技+龙头企业”试验示范基地。利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的高油高产多抗适机化油菜新品种(中双11、中油杂19、中油杂39和大地199)、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无人机飞播技术、机械开沟覆土、无人机飞喷封闭、无人机飞施精准追肥、无人机飞防菌核病、机械联合收获技术,以河南中财山水农业有限公司2000亩油菜为场景,为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③“油菜+红高粱”双季观光模式。 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兵建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建“油菜+红高粱”双季观光模式,集成高油高产多抗适机化油菜新品种大地199、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技术、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油菜高效田间管理技术、油菜分段联合收获技术、绿色高效加工等技术,开启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油菜多功能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全价值链挖掘油菜“油”“菜”“花”“蜜”等价值模块产值,建立三产深度融合的“油菜+红高粱”双季观光模式。机械化种植“油菜+红高粱”作物,打造丰富多彩的大地景观,构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模式。基地核心区面积1000亩,品种选用中油杂19和大地199,油菜籽201公斤/亩,亩产值1000元;油菜观光人数5000人/天,人均消费80元,观花花期25天,亩产值1.0万元;亩生产花粉花蜜8公斤,亩产值800元。④“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模式。息县曹黄林镇以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为重点,开展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的规模化示范与应用,全价值链挖掘油菜“油”“菜”“花”“蜜”等价值模块产值,着力打造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一乡一品”重点示范镇,着力打造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和油菜多功能利用示范区。全镇油菜以水稻主产区、国道、省道及村村通主干道和开发冬闲田为主,聚力打造1.5万平野油菜观光区,重续“诗和远方”,推动了区域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树种业提升行动]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茶树种业提升行动。(1)新品种示范。引进新品种金牡丹、瑞香、水仙、黄金茶、肉桂、奇兰、中茶108、陕茶1号等,建立核心示范基地7个,每个示范点100亩以上。(2)资源收集、评价与鉴定。开展茶树新品种创制,杂交选育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品系)80份;Dus测试两个茶树新品系,统计花、叶、果实、种子、枝条等表型性状;新品种(品系)扩繁29个,筛选扦插繁育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收集茶树新品种(品系)茶籽,播种筛选优质特色茶树种质。(3)品种推广。推广茶树品种12个,重点推广信阳10号、中茶 108、龙井43、中黄 3 号、紫鹃、白毫早、 黄金茶1号等7个优良茶树品种。
[绿色高效智能生产与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集成与示范应用]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绿色高效智能生产与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集成与示范应用。(1)茶园生态高效智能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高标准建设高效智能栽培示范基地2个,建立茶园喷灌设施1套,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等4项技术,指导12家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喷滴灌设施。(2)茶园病虫害绿色智能化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完成了对茶树有害生物灰茶尺蠖、茶毛虫、茶树叶部螨类全年监测;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7个,核心辐射面积10000亩以上,召开病虫害防控先进技术培训会及观摩会1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3)茶产品精准加工技术研究、装备创制与示范应用。进行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研究,开展做青工艺对豫南黑毛茶品质的影响研究;引进及改进生产线3套,形成技术规程4套,指导服务31家新型经营主体,召开观摩培训会5次。(4)茶产业大数据采集。完成河南省2021年度茶产业发展特点与趋势报告。
[优质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主持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专项。优质茶叶专项是河南省“四优四化”十个优质专项中,唯一由地市级科研院所主持的专项。优质茶叶专项以促进河南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增强茶叶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河南省茶产业标准化进程,为全省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专项在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新县、潢川县、光山县、南阳市桐柏县建立示范基地45个,示范面积19800亩。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家,开展技术指导500余人次,举办观摩会培训会30余场,培训人数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推广茶树母本园培育技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先进技术20余项;推广性诱剂、黄光灯、天敌友好型色板、短稳杆菌等新产品20余种。推广12个茶树品种,建设品种推广及繁育基地面积1205亩,基地每年可出圃I级茶苗1200万余株,优质茶苗每株售价增加0.4元,增收480万元;建设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7000亩,加强示范引领,亩增加收益500元,示范基地增收350万元,带动周边茶园30万亩增加收益1.5亿元。推广信阳毛尖茶、信阳红茶、茯砖茶标准化加工技术,建设和改进茶叶生产线,增收3815余万元。通过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开采夏秋茶,茶园每亩多产夏秋茶鲜叶100公斤,亩产增收2000元,带动10万亩茶园增收2亿元。通过茶旅融合,带动示范点增收400余万元,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年增收5000多元。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运用社会经济效益达10亿元。
[主栽绿肥作物全程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主栽绿肥作物全程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1)绿肥优异资源整理与创新。对从国家绿肥资源库引进的48份紫云英品种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筛选表现优异的品种资源;开展紫云英新品种选育工作,培育紫云英杂交后代单株材料222份,培育出性状稳定的新品系40份,有望选育出紫云英新品种1-2个。(2)种子生产技术。开展水稻留高茬对紫云英种子产量影响研究,在水稻留茬高度10cm~60cm的情况下,水稻留茬高度40cm时紫云英种子产量最高,超过40cm,水稻茎秆倒伏影响紫云英生长。(3)种子加工技术。与固始县汇之绿肥业有限公司合作,在紫云英种子加工环节中,研发了种子擦种装备,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4)技术示范。在罗山县开展大面积的无人机飞播示范,每小时播种80~100亩。在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开展紫云英喷施硼钼技术示范,示范面积100亩,喷施硼钼提高紫云英种子产量15%以上。(5)基地建设与产业化。建立核心试验区1个,面积60亩,试验示范区1个,面积300亩,设立种子生产示范区1个,面积 1500 亩;在示范县建立紫云英种子繁育基地6个,面积4400亩,繁育紫云英种子176t,产值264万元。对紫云英种子全程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实现增效3200万元。其中,罗山县竹竿镇罗坤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紫云英种子生产,近1000亩采用水稻留高茬保全苗技术、无人机飞播技术、机械开沟降渍技术、冬前增施磷肥技术、防旱保墒技术、喷施硼钼技术、茎叶催枯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进行紫云英种子生产。亩节约生产成本近100元。亩产紫云英种子80斤,高产田块达到100多斤,亩产值600多元,除去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400多元。绿肥种子全程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种子产量,增加农户收益,正逐渐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增产增绿又增收的重要途径。
[重要“绿肥+”产业关键技术模式构建与产业化]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重要“绿肥+”产业关键技术模式构建与产业化。(1)稻田绿肥种质资源配置优化。从国家绿肥资源库引进份箭筈豌豆71份、毛叶苕子34份资开展源鉴定评价试验;根据前期红萍适应性研究试验结果,开展卡洲萍、羽叶萍、覆瓦状萍大田生产试验,筛选出适应本地环境且高产的羽叶萍;引进绿肥油菜品种7个、肥田萝卜品种3个开展区域试验,筛选适宜本区域稻田种植利用的十字花科绿肥品种。(2)绿肥-水稻一体化绿色防控。在罗山县子路镇示范基地开展绿肥田虫害发生规律调查,为“绿肥+”优质稻米绿色防控提供基础数据。(3)绿肥-优质稻一体化土壤与养分管理。开展绿肥联合定位试验,明确了长期翻压绿肥后化肥用量减少20%、40%、60%,水稻产量比单施化肥分别增产7.9%、3.2%、0.4%;化肥减量20%-40%,绿肥适宜翻压量22.5t/hm2、37.5t/hm2;绿肥稻草联合还田后减施40%氮肥,水稻产量比单施化肥增产6.6%。研究了绿肥的高产氮素管理及绿肥氮素供应潜力,与施用常规氮肥相比,翻压22.5t/hm2-45.0t/hm2绿肥配施氮肥可提高水稻产量1.4%、5.1%。(4)基地建设与产业化。
建立核心试验区1个,面积 60亩,设立试验示范区1个,面积300亩。对接罗山县满堂红粮业有限公司,开展“绿肥+”优质稻米生产;在罗山县子路镇建立规模化的“绿肥+”优质稻米产业基地 1个,面积1500 亩;在示范县建立“绿肥+”优质稻米基地3个,面积1300亩。对“绿肥+”优质大米生产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实现增效4000万元。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绿肥+”稻米生产技术示范,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介绍,“种植翻压绿肥后,土地培肥了,化肥用量减少了,每亩水稻增收100斤左右,而且稻米口感更好,价钱更高”。合作社每年生产的稻谷,以每斤高出市场0.2元左右的价格被大米加工厂订购,仅此一项年多收近120万元;紫云英还田后水稻增产带来的效益,每年为合作社增效60万元。
[小麦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小麦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1)小麦全产业链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和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研究。以抗病虫和养分高效利用品种为基础,肥药高效利用和全程机械化为重点,采取以优质丰产多抗中早熟灌浆快的品种扬麦15、扬麦13、信麦1168+秸秆粉碎还田+氮磷钾微肥+适当深翻+适量适期早播+机械宽幅条播+机械开沟、窄厢深沟、四沟配套+一喷三防+机收+烂场雨机械烘干+比重清选 模式。(2)“四改两推一优”小麦抗逆增产集成技术。2021年选为全市主推技术,解决了整地播种、除湿降渍、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控等存在的问题。 (3)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信麦129、信麦136通过国审,信麦163申报国审,信麦69、信麦1168、信麦129、信麦136获品种保护。创新种质资源,培植抗赤霉纹枯白粉锈病材料6份、弱筋中强筋各3份,耐寒耐湿抗干热风、灌浆快、抗穗发芽的 11份。(4)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在6个县区建弱筋小麦酿酒小麦示范区12个、9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小麦生产200多万亩。示范方亩产均在450公斤以上,比周边非示范区增产20%以上。协助淮滨县出台“弱筋小麦生产指导意见”,制定《淮滨县优质弱筋小麦产业规划》,成立弱筋小麦产业指挥部,实施“弱麦强县”战略。协助息县县成立弱筋小麦领导小组,普及《豫南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技术。协助宏升公司建成7万亩茅台集团酿酒小麦基地,成为茅台集团十大有机小麦供应商,省内外专家领导多次莅临观摩指导。公司的“息县坡”面制品享誉省内外。与淮滨县富贵食品公司、金豫南面粉公司、麦得隆公司合作成立弱筋小麦发展战略联盟,富贵、金豫南、麦得隆等面食品品牌享誉省内外。 
[麻类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麻类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1)轻型环保包装用麻高效生产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取低成本麻类纤维原料,引进红麻33个、黄麻27个,工业大麻9个,亚麻16个品种进行比较,筛选出黄麻品种3个,红麻品种2个,工业大麻品种3个,亚麻品种4个;引进红麻组合29个,筛选出在信阳适应性、丰产性均高的组合5个,为开展轻型环保包装用麻高效生产技术及应用研究提供品种储备。改造剥麻机,解决了麻皮缠绕轴承的问题。(2)麻类脱胶。将田间小麻拔出后平铺到田埂上,通过雨露沤制,鲜茎出麻率在8%左右。不仅可以利用小麻资源,而且可避免水沤对水环境的污染。(3)服务县域经济。在5个示范县推广示范“麻育秧膜+水稻机器插秧技术”,示范面积达到5万余亩,辐射面积20余万亩,增加县域经济收入721.4万元,在提高示范县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为麻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1)科研创新。“代料香菇秋栽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2021年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申请专利1项。“一种一种生物混合有机肥生产加工设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层架栽培食用菌补水(肥)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2篇,出版《银耳种植能手谈经》专著1部。2个平菇新种质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筛选出适合豫南地区层架式栽培的优良灰树花品种两个。(2)技术集成。一是秋栽香菇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优选出适宜河南种植的秋栽香菇品种雨花7号,其子实体柄短盖厚、单棒产量高、出菇早、花菇率高;首创菇类防杂剂和浅盘式灭菌锅为主体的环保节能灭菌技术,灭菌成功率100%,较常规灭菌技术大幅节省人工和能耗50%以上;通过增加接种穴数、穴径,增加透气性,避免刺孔引起的高温烧菌,提高了菌棒成功率,接种成功率99%以上,节省用工30%,促熟适宜,出菇顺畅整齐、疏密适中,优质菇率提高10%以上;创制一套段木银耳废菌棒栽培香菇和香菇菌渣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的资源多层级利用技术,筛选废菌棒栽培香菇优良配方1个。项目累计推广规模超过5800万棒,新增经济效益突破1.98亿元。二是灰树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在省内率先引进栽培灰树花,筛选培育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聚焦灰树花菌丝生理成熟(促熟)及胞外酶活变化规律研究,揭示菇丰产障碍因子,构建丰产高效理论,找到影响灰树花高产、稳产的关键影响因子,解决了灰树花不能100%现原基、原基不分化、菇型差问题。采用该技术头茬菇平均在400g左右,部分单朵重菇达500g。根据灰树花对温度环境的要求,设计层架式出菇大棚,在豫南地区春末至早秋可出2~3茬菇,同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害虫对菌丝、子实体的危害,减少农药的使用,确保产品的绿色优质。利用信阳当地板栗园改造产生的废弃枝条栽培灰树花,变废为宝,实现菌林协调、以菌促林、资源多层级利用的目标,对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用菌产业,具有前瞻性作用。(3)推广应用。食用菌天生“娇贵”,生产技术要求高,需要按照微生物学的原理操作。一旦批量发生杂菌污染,就会颗粒无收。项目一是结对帮扶企业,服务浉河区鸿宇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亮家庭农场、信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县新美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明食用菌有限公司、指导栽培春栽香菇、秋栽香菇、白参菌、灰树花等共计147万棒,提供示范优良香菇品种9608、L808栽培种5000斤、灰树花栽培种1000斤、白参菌母种100支,现场指导13次,召开技术培训会4场,培训技术人员329人次、技术骨干2人、行业带头人1人。还对接光山正和菌业、息县彭店、淮滨邓湾、浉河区忠海生物等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为他们提供优良菌种和栽培技术指导,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生产人员技术水平提升。二是帮扶新县香菇特色产业。筛选越夏性能优良、产量高、品质优的优良品种9608和L808进行推广应用;推进科学灭菌和标准化灭菌技术,优化常高压灭菌相关技术参数,使用环保节能灭菌柜,香菇发菌速度较常规提高20%;确定春栽香菇适宜制棒时期,通过半开放式接种、抢温接种和顺码堆放发菌,利用菌丝生物热升温促进早期发菌,维持相对较适宜的温度。低温培养健壮菌棒,提高越夏性能,达到轻简、绿色、节能和环保效果;通过采用双网双膜大棚+层架式摆放+配套喷淋降温设备+智能温控系统,使香菇菌棒越夏成功率达到99%,实现了远程监测大棚温湿度,及时调整温控措施,较常规方法节能50%、省工90%、节水60%。示范基地春栽香菇菌棒发菌成功率由95%提高到97%以上,每棒成本降低0.47元,香菇生物学效率提高3.2%,优质菇率提高6.5%,每棒增收1.5元,节本增收1.97元,共新增产值130万元,新增效益24万元。三是培育灰树花新产业。在浉河区、新县建设灰树花中试基地,示范灰树花菌2万棒,产品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再生稻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再生稻产业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1.科研创新。(1)再生稻品种鉴定试验。生育期合适且立枯病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有筛选出鹏两优1269、桃优粤农丝苗、魅两优丝苗。(2)不同缓释肥料组配对豫南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新型再生稻专用肥在头季稻生长期分两次施肥,分别作基肥和穗肥施入,少施2次肥,两季总产量较精确定量施肥减少70.3kg/667m2,人工及肥料成本较精确定量施肥减少66元/667m2,净收入较精确定量施肥减少109元/667m2,氮肥贡献率为49.6%。可有效解决了生产中高温时节再生稻促芽肥施入难问题。(3)再生季不同灌溉方式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与常规水层灌溉相比,再生季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再生季灌浆结实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片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量,使结实率提高3.4%-3.9%,千粒重提高1.1%-4.9%,导致实际产量提高5.3%-6.0%。(4)豫南直播稻除草剂筛选试验。通过对6种直播田除草剂比较,药后 30d,与芽前封闭除草药剂40%丙·苄可湿性粉剂的鲜重防效看,处理12%二甲戊灵+48%丁草胺乳油防效最好,达88.2%,其次为39%甲戊·恶草酮悬浮剂和40%丁·恶乳油,防效分别为85.39%、85.32%。推荐亩施用12%二甲戊灵+48%丁草胺(40ml+60ml)或39%甲戊·恶草酮悬浮剂120ml或40%丁·恶乳油125ml,建议在不同年份轮换使用,以期延缓杂草抗药性。(5)豫南优质稻品种筛选试验。从供试的7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荃9优801、荃优1606、玮两优534等20个产量性状较好的籼稻品种,粒粒香、新稻89等2个粳稻品种。2.产业支撑。与固始县金谷农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商城县李集乡牵手农业专业合作社、光山县富仁辉公司、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合作总社、光山县穗源土地流转合作社等5个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展开合作,挂牌服务,指导其建立再生高产技术、钵苗机械化育秧及精确摆栽高效种植技术、稻虾共养技术和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展示基地,开展稻米精深加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还把固始县双喜家庭农场、潢川县益民农机合作社、新县启胜家庭农场、商城县泰丰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金色田园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光山县众森高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光山县鑫磊农业合作社、光山县绿油子农业专业合作社、平桥区绿农丰合作社、淮滨县半岗村胡伟专业种植合作社、淮滨县文学种植专业合作社、息县八里岔伟信农业公司、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罗山县新强家庭农场、浉河区富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1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服务体系,建成以再生稻优质高产为核心的示范基地20多处,其中万亩示范基地1处,千亩示范基地各2处。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连续三年实现再生稻种植整村推进,建成万亩再生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出现大面积高产典型(再次实现头季稻超过700kg/667m2,再生稻超过200kg/667m2,两季产量1000kg/667m2),商城县“豫春河”再生稻香米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取得较好的市场效应,“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的增产增收优势进一步凸显。3.服务政府决策和生产应急。(1)引领豫南稻区水稻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豫南再生稻作为地方主导产业纳入《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河南省农村农业厅把“豫南再生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列入河南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之一,并作为2021年河南省十大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之一重点推广。全市发展到47.5万亩,播种面积较2020年增加46.9%。再生稻的头季稻(3-8月份)生长期大部分处于低温寡照阶段,但头季稻的孕穗期(平均22.4℃)与灌浆期(平均27.9℃)的温度较为适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籽粒的灌浆充实,头季稻的结实率较高(普遍在90%左右),产量稳定在600kg/667m2以上,而且米质普遍较好。头季稻机械收获时受连续阴雨影响,推迟了头季稻的收获时间,还因田间泥泞造成机械碾压过重(稻桩碾压率50%以上),但再生季生长期间温光充足(9月份的月平均温度达到24.7℃,较常年的21.8℃,月有效积温增加了87℃),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头季不利天气带来的影响,再生季又取得较好的产量,平均产量200kg/667m2左右。(2)推动信阳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配合市农业农村局完成信阳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和论证工作,协助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1年水稻生产和优质水稻推广工作的通知》,协助光山县举办“光山县县首届稻米品鉴会”。根据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生产,推动豫南再生稻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产出]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四个面向”,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聚焦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攻关,集成示范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了信阳现代农业的发展。(1)科研成果。参与完成的“油菜全程机械化丰产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主持完成的“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代料香菇秋栽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获得省农科系统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地方农业科研强院的培育模式、支撑逻辑与建设路径”“信阳地区茶叶资源问题研究与思考”获信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出版农业技术著作4部,发表科研论文32篇,其中核心期刊29篇。10项新技术被列为信阳市农业主推技术。(2)人才建设。新增三级研究员1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新增获“信阳市拔尖人才”4人,“信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使用专项人才编制公开招聘10名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入选省科技特派员,17人入选市科技特派员,组建茶产业、优质水稻产业2个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团。(3)平台建设。续建国家水稻、小麦、茶叶、绿肥、油菜、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及河南省水稻、小麦、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持续打造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基地,新推荐一批适合本地的农作物新品种。
[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建设] 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队”平台优势,着力打造河南农业“产业地标”,为信阳建设粮食生产强市提供坚强支撑,在国家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烙下深深的“信阳印记”。(1)打造创新“综合体”。以优势团队为牵引,以产业技术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重点,组织区域优势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持续打造国家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绿肥、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农业农村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国家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糯稻育种研究中心,河南省籼稻、茶叶工程研究中心、水稻、小麦、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信阳作物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稻、茶叶育种重点创新团队省级平台等30余个科技创新组织,在产业技术体系和植保观测方面形成比较优势。(2)建设创新“示范区”。践行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聚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区,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出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信阳经验”和“信阳样本”。再生稻“出众”。在商城、光山、罗山建设再生稻优质高效“百千万”示范基地5处,面积超过47万亩,同比增加47%,商城县涌现出了大面积两季亩产超过1000kg的高产典型。弱筋麦“出名”。持续做大息县、罗山、淮滨、平桥弱麦生产示范基地,主推品种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筑牢淮滨“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五粮液原料供应基地”,息县、固始县“茅台原料供应基地”地位。茶叶“出效”。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协同发展,以“三茶”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县区示范基地45个,示范面积1.98万亩,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家,先进技术到位率80%以上,亩增纯收益500元,辐射带动周边茶园30万亩,增收1.5亿元。油菜“出圈”。在全市7个示范县区建成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345”模式核心示范区18个,辐射带动52.6万亩。绿肥“出彩”。在罗山、光山、潢川、商城、固始建立示范基地10个,带动辐射面积100多万亩,节本增效近2亿元。(3)牵好产业“牛鼻子”。聚焦重大项目。以国家产业重大关键问题技术攻关、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龙头企业,撬动信阳粮食产业全国版图位势不断前移。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茶叶专项在扮靓信阳“中国毛尖之都”品牌中烙下了“农科印记”。聚焦培育龙头。由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信阳市农科院合作揭榜的2021年河南省“揭榜挂帅”科技项目《豫南酿酒专用弱筋小麦优质高效产业化集成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技术研发费1100万元,息县酿酒弱筋小麦产业链条由此迈出“自主可控”的坚实步伐。(4)做优产业“生态圈”。实施“信阳糯稻振兴计划”,坚持规模和效益并举、点状突破和体系建设并重,以糯稻振兴带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用好产业链主制。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种业、产业“两链”融合,“研发一批、应用一批、储备一批”的糯稻品种创新格局已经形成。协同布局全市域。订单农业在帮助农户对接市场、稳定预期的同时,促进信阳优质糯稻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生产,扮靓了潢川“优质糯米之乡”品牌,一些县区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聚力打造产业链。数十载精心培育,品种品质持续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信阳糯米走出大别山、飘香全中国。2021年全市糯稻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潢川县裕丰有限责任公司等糯米粉加工企业成为国内速冻食品行业主要原料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
[农业科技服务]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贴近产业搞科研、落地生根做服务”工作理念,以“项目化”推进院县合作,以“平台化”推动科技服务,做好“绿”的文章,打响“特”的品牌,走稳“融”的道路,助力稻米、小麦、茶叶、油菜、花生、蔬菜、绿肥、芝麻、大豆、食用菌等10个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全国绿色农业发展新标杆。(1)院县共建。利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队”和河南农科系统学科“协同体”平台优势,实现信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全域覆盖。与各示范县区“同频共振”,组织实施10个产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示范。打造生态农业,“水稻+”让大面积冬闲田变增收田。发展全链农业,培育茅台、五粮液酿酒小麦原料基地,弱麦经济成为信阳工业名片。打造一县一业,在罗山县重点发展紫云英种子、“绿肥+”优质稻米、紫云英蜂蜜、绿肥果园(茶叶)、绿肥观光旅游等绿肥产业,扩展“绿肥+”高值化路径,助力罗山成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的两个“一县一业”重点示范县之一。推广“一菜多用”,培育七彩油菜花品种,全价值链挖掘“油”“菜”“花”“蜜”产值,让油菜可油可菜还能赏,把油菜“吃干榨净”,建设河南省油菜“万元田”模式示范区,一批油旅融合新IP走进央视直播间。(2)产业服务。下好科技服务“先手棋”。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签约市优质水稻产业和市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派出省、市特派员32人,针对主栽品种进行精细化区划。担当“河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职责使命,修订4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增强豫南茶叶标准话语权。开发新茶类、茶食品,丰富茶叶产品结构,对有条件发展茶旅融合的茶园进行规划指导,助力企业打造精品茶旅融合示范园区,促使我市茶产业形成多产品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按下成果转化“快进键”。与产业、企业开展“线”对“线”、“点”对“点”的对接,在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利用手机短信、APP、微信等方式,基本实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全覆盖。发挥植物保护和作物灾害预报预警“消息树”“发令枪”作用,做到“报得准”,“收得到”,护航农业生产。建立起“国家或省级试验站—县区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让科技服务落地有声。夯实科技兴农“硬支撑”。以新的绿色革命支撑“数量足”,以营养品质改良引领“质量优”,以循环绿色技术保障“生态绿”,以现代农业模式助推“效益高”,“一菜多用”成为传统油菜产业提质增效的新亮点。推进农业集聚片区建设,潢川糯稻产业旺起来,糯稻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域前三位。“一季中稻+再生稻”稻作新业态“星火燎原”。构建‘农业+’多业态融合的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农旅产业区,打造信阳春日的唯美画卷,将油菜、紫云英与旅游线路有机串联,带火了平桥、商城、光山、新县等县区的“花海经济”,“豫南粮仓”“毛茶之都”入画来,信阳再生稻、信阳毛尖、信阳绿肥、信阳七彩油菜、信阳弱筋麦、信阳小果花生“火爆”全网,多次被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3)企业服务。信阳市农科院开展滴灌式精准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闭环式全程服务,带动出一批千亩、万亩规模化生产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助力黄国粮业等企业开展全链条科技创新。推行“揭榜挂帅制”,践行“市场主体出题、科研单位答题”,在全市科教单位中首次主动面向社会公开寻榜张榜揭榜科技难题,揭榜科技难题项目经费达1100万元,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茅台集团全国十家有机小麦供应商之一,成为河南有机小麦种植基地、弱筋和酿酒小麦科技示范样板。(4)脱贫攻坚。省市科技特派员、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把扶贫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末梢神经”,创建“田间课堂”,在重要时节组织技术下乡服务,书写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农业科研版”。
[科技交流合作]2021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与国家和省级院所高校加强联合,打造科研创新共同体,畅通全程创新动态链,构筑区域创新生态圈,示范好模式、推广好品种、培育好主体、建强示范县,努力书写以科技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信阳答卷”,呈现出需求引导研发、技术提升产业的良好格局,农业科研工作显示度、影响力不断提高,信阳成为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重要基地,南北过渡带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基地,面向全国的农业科技会客厅。(1)打造顶尖人才汇聚枢纽。5位国家花生、茶叶、绿肥、水稻、小麦、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或岗位科学家莅临信阳指导工作,开展农业学术交流,增强了信阳农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2)构筑农业科技交流节点。发挥农业学术交流主渠道和农业创新资源链接点作用,引领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构建起链接和汇聚全国农业科技组织网络,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中成为重要“链接节点”。(3)建设创新成果展示窗口。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条件下,承办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和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专项会议7场次,捕捉前沿信息、碰撞灵感火花、分享鲜活成果、展示科技创新原创成果。(4)打造科学文化传播平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厚植创新土壤。在媒体发表信阳农业科技信息102条,其中《央视新闻频道》《河南卫视》《学习强国》共7条。(5)筑成创新思想活跃高地。6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国家植物保护观测实验站、3个省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4个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专项助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不同学科因聚合而迸发出新的活力。油菜学科开展油菜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集成示范,为信阳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水稻、小麦学科实现由“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新品种不仅“身体”好,品质优,产量也高。绿肥学科完善“绿肥+”高值化路径,擦亮了“中国绿肥之乡”高颜值名片,为信阳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花生学科强化了高油酸、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的定向培育和大面积应用,深化了在豫南山坡、塘坡、滩坡“三坡”地发展优质花生的“信阳经验”。

上一篇:无
下一篇:农业科技2020年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