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是信阳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信阳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科研立院、服务兴院、规范办院、创新强院办院宗旨,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植物保护观测监测“国家队”和区域“管理中心”平台优势,推动科研、监测、试验、示范、服务一体化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扛稳粮食安全科研重任,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承担、实施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7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奖1项;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信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审新品种3个,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品种11个。获植物新品种权2件,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2件。发表论文57篇,出版专著1部。组建河南省信阳作物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与一批国家队和省队开展深度合作研究。打造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基地,推荐一批适合信阳种植的新品种。打造中国优质籼稻、糯稻基地,茅台、五粮液酿酒小麦基地,鼓起了优质水稻和专用小麦产业振兴风帆。打造“中国绿肥之乡”,扩展“绿肥+”高值化路径,助力“一县一业”国家重点示范县落户罗山。主持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优质茶叶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专项,擦靓“中国毛尖之都”名片。推广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345”模式45万亩,打造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一乡一品”重点示范镇、河南省油菜“万元田”模式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绩效考核进入“优”方阵。实施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示范等专项,为维护粮食安全、助推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农业科研项目]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提质”并举,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以高水平项目建设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全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7项。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彩花油菜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市创新应用专项“食药用菌灰树花标准化栽培技术”“豫南粳稻品质提升技术研究”获立项支持。“高产优质糯稻新品种培育及示范”“优质花生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应用”2个市级创新专项顺利实施。组建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省信阳作物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6人进入河南省“三区人才”项目,17人入选市级科技特派员。农业农村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农业农村部鄂豫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2个项目顺利实施。省科技攻关“豫南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及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评价”“豫南稻区抗稻瘟病常规粳稻新品种选育”“食药用菌灰树花丰产性出菇障碍因子研究”和省基础条件建设“科研设施维修改造项目”等4项省级项目顺利验收。经过梳理凝练,初步形成以稻麦油茶麻肥等10大科研任务为代表的科技任务组织实施体系,引导科研更加聚焦和高效。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按照“研究、监测、试验、示范、服务”五位一体的科研创新体定位,树立核心平台思维,发挥科研建制优势,谋划筹建“一园三基地”主平台,信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呈现五个新提升。一是“信阳元素”精彩亮相,科技支撑活动有新提升,一批科技成果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年会等场景上展示“信阳力量”。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治理能力建设有新提升。新修了《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办法(试行)》和《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试用)》,用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三是科研布局更加夯实,学科领域优势有了新提升。“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成为国家植保数据中心、天敌数据中心区域支点,肩负起国家赋予农业安全预警监测的新使命。四是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一园三基地”布局有新进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科研平台“大营盘”,加快平桥区陆庙信阳市现代农业科学试验示范基地、平桥区五里办事处信阳农业科学示范园区建设进度,推进浉河区东双河镇信阳现代农业科技园征地工作。组建河南省信阳作物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考核评估,信阳市农业科学院6个国家试验站均被评为“优”。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茶叶专项受到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年会表彰。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实施育种技术提升行动,推动优势特色农作物育种技术、种质创新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加强水稻、小麦、油菜、麻类、茶叶、花生、紫云英、食用菌、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创制和筛选出一批遗传背景清楚、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作物新种质。水稻“信粳1787”通过国审,水稻“信粳1787”“粳优7699”和小麦“信麦1168”通过省审。油菜“信油杂2803”“信油杂2906”、花生“信花1号”“信花2号”“信花3号”“信花4号”“信花5号”“信花9号”及辣椒“华一1849”“华一天堑X3”“华一味相思A2”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水稻“F两优6876”“信丰19”获植物新品种权。
[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培育与示范]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培育与示范。(1)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及资源创新。信粳1787(国审稻20200041,豫审稻20200005)、粳优7699(豫审稻2020011)分别通过国家、河南省审定;推荐信两优905、信粳2号等24个水稻新组合(品系)参加国家、科企联合体及河南省组织的中间试验。F两优6876等3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信两优9328、信两优1319、F两优6828、信优糯1108等4个水稻新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适合本区域种植的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的筛选。参加品种展示试验共5个品种(晶两优1377、信两优9328、徽两优106、C两优粤禾丝苗、创两优926),稻谷产量在585.8-659.5kg/亩。其中,晶两优1377亩产659.5公斤居第一位,信优9328亩产638.9公斤居第二位,徽两优106亩产618.0 公斤居第三位。参加品种筛选试验共12个品种,产量540.5-677.8公斤/亩。其中信两优1319亩产677.8公斤,居第一位;泰优9516亩产665.2 公斤,居第二位;隆两优8612亩产636.2 公斤,居第三位,均比对照种增产显著。参加糯稻品种展示试验共7个品种(嘉糯Ⅰ优721、信优糯721、糯两优561、糯两优7号、明糯优8301、嘉农糯528、糯优399),稻谷产量538.5-629.0公斤/亩。其中,信优糯721亩产629.0公斤,产量居第一位;嘉糯Ⅰ优721亩产612.8公斤,居试验第二位;糯优399亩产608.0公斤,居第三位。表现为综合性状优良,丰产稳产性好,稻米加工特性好,糯性佳等特点。参加糯稻品种筛选试验共6个品种,稻谷产量在563.6-648.0公斤/亩,对照种丰两优四号亩产为620.0公斤。其中,信优糯1108亩产648.0公斤,位居第一位;糯优2121亩产635.8公斤,居第二位;信优糯9108亩产623.5 公斤,居第三位,均比对照种增产显著。(3)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新技术高产示范。在平桥区、潢川、罗山等县区建立绿色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百亩示范方3个,千亩示范方2个。采用泥质法育秧、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及水稻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效果较好。平桥区洋河镇道明专业种植合作社开展1700亩优质糯稻产业化订单示范,优质常规糯稻品种珍珠糯亩产617.0公斤,比大面积生产增产3.6%,收购价格3.10元/kg,比市场普通稻谷价格高0.60元/公斤,比种植普通杂交稻品种亩增效益350元,还辐射带动当地优质糯稻订单生产2.5万亩。潢川县川香家庭农场开展350亩有机稻种植示范。通过种植传统绿肥紫云英培肥地力;采用人工除草和稻壳覆盖除草;稻鸭共养减轻杂草和虫害发生;利用灯光诱蛾和性诱剂防治虫害;实行单收、单储、单独加工。该农场古黄国牌有机米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成为信阳知名稻米品牌。
[水稻优质丰产高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与示范]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水稻优质丰产高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与示范。①适宜本地区水稻机械直播生产的粳稻品种的筛选及示范。9个粳稻品种参加适宜机械化直播品种筛选试验。5月20日播种,稻谷产量533.3-614.7公斤/亩。适宜机械直播的品种有扬粳3491、南粳2728、镇稻21、淮稻5号、宁6820等。平桥区农机高科合作社900亩粳稻机械直播示范,品种南粳9108,平均产量585公斤,高产田块650公斤以上,亩水稻增收节本160多元。息县樵楼办事处何营社区兰军种植合作社700亩南粳9108直播高产示范,平均亩产645.6公斤,亩增收节支180元左右。并带动该县何营社区、孙庙乡等周边乡镇优质粳稻生产发展。②豫南稻区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参试品种22个。魅两优601,隆晶优8129,信糯863,深两优5438,泰优390和桃优香占等6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在信阳作再生稻种植生育期适宜,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均较高,建议作为再生稻重点示范品种。③水稻机插育秧及机插等关键技术示范。近年来,信阳市机插秧面积不断扩大,通过育秧工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户集中代育秧已为广大农户所接受。罗山民众种粮合作社利用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为周边缺少大型农业机械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代育秧 4万盘,提供有偿代耕代插服务。平桥区五里镇张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三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偿代育代插秧服务,代育代插秧面积3000多亩。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5000亩,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优质糯稻订单生产和再生稻生产,不同茬口合理搭配,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农时紧张问题,加上配套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等,合作社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育秧中采用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减少了分户育秧由于受育秧条件及管理技术等原因造成的损秧,提高了秧苗素质,增产效果明显。④水稻机插(机播)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示范。利用机械化钵苗育(插)秧技术解决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化插秧适插秧龄短、插植后缓苗期长及品种生育期选择余地小等问题,通过机收蓄留再生稻有效地降低了再生稻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2020年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该技术集中为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所采用。利用品种有桃优香占、两优6326、特糯2072、丰两优香1号等。商城县把发展再生稻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种植再生稻,头季产量和一季中稻产量相当,再生季亩产优质稻谷200kg/亩左右,粮食加工企业对再生稻订单回收价格在3.00元/公斤,农户种植再生稻亩增收260元左右。该县鄢岗镇肖寨村万亩再生稻示范基地,种植大户肖世林种植200多亩再生稻,在早春低温、夏初干旱、后期低温阴雨寡照的不利条件下,头季稻亩产660公斤,接近周边一季中稻产量水平,再生季亩产为270 kg,两季亩产1030 kg,亩效益500元。10月26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省市单位组成的专家组,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方法对商城县鄢岗镇再生稻生产与产业脱贫万亩示范基地再生季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再生稻亩有效穗26.25万,平均穗总粒数77.6粒,结实率为87.7%,千粒重25.0克,理论产量为357.3公斤/亩,折合实产为303.7公斤/亩。两季产量近1000 公斤,接近吨粮田。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1)水稻品种布局及抗性、栽培管理情况。水稻主要品种仍以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两优688、C两优华占、隆两优华占、荃两优丝苗、徽两优丝苗、F两优6876、珍珠糯、9优418、南粳9108等为主。6月中旬至7月下旬,降水偏多,气温偏低,持续低温寡照,部分对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敏感的水稻品种发病较常年偏重。另外,随着近年来再生稻、直播稻、粳稻等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模式增多,水稻播种期及田间生长期加长,桥梁田多,有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及流行。6月中旬—7月下旬多次强降水天气造成晒田不及时,田间群体偏大,部分稻田遭受大水淹没,也易遭受病虫危害。(2)信阳市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实况调查。水稻是信阳市主要秋粮作物,2020年种植723万亩,比上年增加2.3万亩,占全市秋粮作物面积87.5%。据统计,全市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211.85万亩次,比上年同期增加3.7%。其中二化螟一代全市发生面积117.9万亩,每亩残虫量633头,最高3632头。稻蓟马发生面积35.2万亩,平均百丛虫量107头,最高1000头。6月中下旬以后,随着强对流天气较多,两迁害虫开始迁入信阳并迅速繁殖为害,稻飞虱发生面积2.5万亩,平均百丛虫量97头,最高田块750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8.3万亩,平均亩幼虫52头,最高田块1100头。纹枯病发生面积31.2万亩,平均病丛率12.3%,最高58%;平均病株率5.2%,最高36%。稻叶瘟发生面积16.3万亩,平均病叶率1.2%,最高25%。草害在水稻直播田和土地流转大户机械插秧田块发生较重,主要是整地不平,化学除草不及时所致。表现为单双子叶杂草混合发生,以单子叶杂草为主,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其中,稗草、千金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占绝对优势。阔叶杂草鸭舌草已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了明显抗药性,水花生有从田边向稻田蔓延的趋势。(3)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20年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采用的主要技术:一是稻鸭共育控虫除草防病技术。二是理化诱杀及生物技术应用。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昆虫性信息素和新型飞蛾干式诱捕器群集诱杀二化螟技术。三是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无纺布、防虫网秧田阻隔育秧预防病毒病、稻蓟马和螟虫等物理技术措施;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打捞浪渣铲除越冬菌源及健壮栽培技术;科学配方施肥、合理栽植、科学管水、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耐)性等。四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稻螟赤眼蜂防控稻螟虫技术。五是筛选利用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在息县、平桥、固始等示范县区建立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区4个,面积4.8万亩(核心示范区面积1.6万亩),辐射带动生产示范25万亩。固始县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基地安排在郭陆滩镇太平村太平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核心区4000亩,辐射带动40000亩。其中安装50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示范面积2000亩;投放6000枚生物导弹,控制二代二化螟面积1000亩,安装1000套性诱剂控害面积1000亩。通过田间调查在太阳能杀虫灯示范区,二化螟等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一代二化螟示范区灯控效果82.31%,二代二化螟防效85.61%,比农民常规防治效果81.11%高4.5个百分点;生物导弹防治二代二化螟防效65.11%;性诱剂示范效果78.5%。根据测产调查,示范区亩产575.6 kg,农民自防区亩产553.0 公斤,对照区亩产485.0 公斤,示范区比农民自防区亩增收56.5元,达到了绿色环保要求,提高了稻米市场竞争力。息县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基地安排在项店镇鸿运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耕地面积15000亩,以稻—麦轮作为主。该示范区也是贵州茅台集团有机弱筋小麦订单生产基地。本年度继续在该社开展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采用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科学管理水肥、合理密植等农业健康抗病栽培技术措施;利用太阳能杀虫灯、人工释放赤眼蜂杀虫卡、投放昆虫性诱剂等物理、生物防治措施,辅以生物农药的合理使用,集成优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核心示范区面积5000亩,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100%,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亩产稻谷579.0公斤。实现了降低农药使用及残留、控制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也保证了有机弱筋小麦产业化订单生产的继续顺利实施。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全县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面积达7.2万亩,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1)水稻生产的机插育秧及机插等关键技术示范。重点开展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和麻地膜在机械化育插秧上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①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技术示范。信阳再生稻要求3月上中旬育秧,由于育秧期气温较低,部分再生稻种植户无育秧条件或育秧设施简陋,育秧风险较大,且秧苗素质较差。通过育秧工厂为种植户集中育秧,提高再生稻秧苗质量,是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罗山莲花农机农艺合作社育秧工厂利用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为全县及周边县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代育再生稻秧苗70万盘,插植面积3万多亩,企业获利100多万元。潢川县农富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小龙虾—优质糯稻共作模式和优质糯稻订单生产,选用信阳市农科院培育的适宜虾—稻共作利用的优质糯稻品种珍珠糯,利用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为周边乡镇农业经营主体、虾—稻共作农户代育代插秧3500亩,并以订单形式对农户生产的优质糯稻加价回收,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由于减少了分散育秧条件及技术制约因素造成的损秧,秧苗素质提高,增产明显。该技术为河南省稻区机械插秧技术推广,特别是河南省南部稻区再生稻大发展提供了支撑。②麻地膜在机械化育插秧上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麻地膜是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出来的完全可降解、无污染、高强度的环保型地膜产品,在蔬菜露地栽培及保护地栽培中已广泛利用。市农科院加大麻地膜在机插秧育秧中的应用示范力度,2020年在罗山县、潢川、平桥区、光山县等县区示范应用5万亩。示范表明,用麻地膜培育的水稻机插秧,一是秧苗素质高;二是秧苗盘根效果好,便于秧苗运输;三是减少了机插时的空兜率,增产效果明显,深受育秧工厂及农业经营主体欢迎。(2)适宜本地区水稻机械直播生产的水稻品种的筛选及示范。推荐扬粳3491等9个品种参加适宜机械化直播粳稻品种筛选试验。5月20日播种,稻谷产量533.3-614.7公斤/亩。筛选出适宜机械直播的粳稻品种扬粳3491、南粳2728、镇稻21、淮稻5号、宁6820等。平桥区兴隆合作社粳稻机械直播示范,示范品种南粳9108,机械直播示范800亩,平均亩产570公斤,高产田块630公斤,亩节约成本100多元。息县中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早茬选用优质糯稻珍珠糯进行560亩直播栽培示范,麦茬选用中早熟糯稻品种特糯2072进行820亩示范。珍珠糯平均亩产590公斤,高产田块650kg;麦茬直播亩产530kg,高产田块600公斤。亩水稻节约种子及劳动成本120元。生产的稻谷每公斤比普通稻谷高0.60元,亩增收节支300元。(3)水稻机插(机播)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示范。水稻机械化钵苗育插秧+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解决了豫南稻区再生稻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化插秧适插秧龄短、插植后缓苗期长及品种生育期选择余地小等问题,通过机收蓄留再生稻有效降低了再生稻生产劳动强度。2020年信阳市再生稻扩大到30万亩。其中,商城县利用机械化钵苗育(插)秧技术,再生稻种植超过10万亩,头季稻平均亩产600kg以上,再生稻大部分田块亩产150kg以上,不少高产田块突破了亩产250公斤,效益显著。8月8日,由省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组成的专家组,对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再生稻示范片头季产量进行现场测产。结果表明:头季亩有效穗20.15万穗,穗粒数153.8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7.0克,理论产量715.4公斤/亩;10月26日,再次对该村再生稻进行再生季测产,结果表明,再生稻亩有效穗26.25万,穗总粒数77.6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5.0克,理论产量357.3公斤/亩,折合亩产303.7公斤。信阳穗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把在光山县北向店乡胡楼村的2200多亩流转土地全部种植糯稻并实行订单生产。其中种植再生稻800亩,利用品种为信糯863。再生稻头季亩产550公斤,高产田块达653公斤;再生季亩产260公斤。所生产稻谷售价3.20元/kg,亩产值2592元,效益十分显著,带动了周边乡镇再生稻生产发展及糯稻产业化种植。8月10日,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在平桥区调研秋粮生产工作,先后来到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村、肖王镇梁湾村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实地查看再生稻发展,对信阳市再生稻生产给予了充分肯定。
[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1)适合本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的筛选。信粳1787(国审稻20200041、豫审稻20200005)、粳优7699(豫审稻2020011)等2个水稻品种分别通过国家、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荐信两优905、信粳2号等24个水稻新组合(品系)参加国家、科企联合体及河南省中间试验。其中:参加生产试验籼稻品种2个;参加区域试验籼稻品种13个,粳稻品种4个;参加品比试验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2个。F两优6876、信丰19、广优7289等3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信两优9328、信两优1319、F两优6828、信优糯1108等4个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种质资源的创制。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倒、耐旱以及养分高效利用等优异基因的鉴定及利用。创制出一批优质、高抗稻瘟病的中间材料;转育出信99198s、信89166s、信6201A、信7211A等一批稳定的水稻两系、三系不育系;筛选出香丰占、信丰9368、信丰9328、信丰9081、香丰糯906等一批强恢复系,利用其组配的组合在前期产量试验中表现出较高配合力。(3)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新技术高产示范。在平桥区、罗山、潢川县等县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百亩示范方3个,千亩示范方1个,万亩示范方1 个。采用泥质法育秧、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取得较好示范效果。平桥区洋河镇道明专业种植合作社继续开展优质糯稻—珍珠糯高产示范,示范面积1700亩,示范区亩产613.0公斤,比当地大面积生产增产4.3%。其稻谷订单价格比普通籼稻高20%以上,示范区亩增效益320元。罗山县百亩核心示范点在东铺镇孙店村,千亩方在尤店乡罗洼村,万亩方在子路镇朱湾村、李楼村。示范采用人工插秧、抛秧、机插秧、直播等多种方式,应用品种有C两优华占、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两优688等,依据两段栽培技术进行管理。从测产验收结果看,示范区百亩方平均单产640.8 kg,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产量575 公斤增产65.8 公斤,幅度达11.4%;千亩方平均单产620.3 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亩增产45.3公斤,增幅达7.9﹪;万亩方平均单产592.4 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7.4公斤,增产幅度3.0﹪。
[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1)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示范。紫云英、毛叶苕子是信阳传统绿肥作物,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万亩,农民有种植紫云英、毛叶苕子作冬季绿肥的传统习惯。利用绿肥与水稻轮作,绿肥还田,进行水稻养分有机替代,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因施用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长期种植翻压绿肥,可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减少土壤容重,提高有机质含量。种植翻压绿肥,每亩可以节本增效100-150元,增产增收效果明显。长期定位试验表明:在连续12年翻压1500kg/亩紫云英情况下,2020年减少化肥N、K用量20%时,水稻产量比常规施肥增产6.34%;减少化肥N、K用量40%时,水稻产量比常规施肥增产5.44%;减少化肥N、K用量60%时,水稻产量比仅常规施肥减产1.88%。绿肥+稻草联合还田减氮试验表明:绿肥+稻草联合还田配施常规氮肥,水稻产量比常规施肥增产7.6%;绿肥+稻草联合还田配施60%氮肥,水稻产量比常规氮肥增产5.9%。在稻草不还田时,绿肥还田配施常规氮肥,水稻产量比常规氮肥增产5.2%;绿肥还田配施60%氮肥,水稻产量比常规氮肥增产3.4%。绿肥替代化肥大面积示范基地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周党莲花农机农艺合作社,面积超过3000亩。选择紫云英和毛叶苕子两种绿肥分别与水稻轮作。测产调查,实施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氮肥用量减少20-30%,每亩可节约肥料投入40元,增产4﹪。符合“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应用前景广阔。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将罗山县列为“一县一业”示范县。紫云英作为信阳绿肥替代化肥和主要方式,将带动罗山县及周边县区形成以紫云英为主导产业的绿色农业,为信阳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提供可复制模式。(2)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示范。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定向栽培技术为基础, 进行基本苗与氮肥施用量对产量及分蘖影响研究。利用品种信两优9328。试验表明,在施中、低氮水平条件,随着基本苗增加产量增加,在高氮水平下,随着基本苗增加产量减少。其中以施氮量15公斤/亩、基本苗7.7万苗/亩、施氮量22.5公斤/亩、基本苗3.3万苗/亩产量最高,分别达到734.8公斤/亩、732.9公斤/亩,在基本亩较少情况下,增加施肥量,可以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成穗率,靠分蘖数增加弥补基本苗的不足。2020年在平桥区道明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800亩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示范,示范品种珍珠糯。亩施纯氮10-12kg,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通过减施基蘖肥、增施穗粒肥,平均减少纯氮2kg。示范表明,利用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穗粒数明显增多,抗倒能力增强,成穗率较高,增产显著,比一炮轰施肥方法增产3﹪左右,个别田块增产7%。在固始县金谷源种粮专业合作社往流镇邓圩村开展1500亩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示范,利用品种两优688、晶两优534。采用水稻两段施肥技术,运用肥水管理手段,控制水稻营养生长期肥水用量,达到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生殖生长期加大肥水用量,促进大穗,增加功能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减少了化肥投入,实现了抗倒、增产。示范区亩减少3.0公斤纯氮使用量,穗粒数明显增多,抗倒能力加强,增产效果显著,与传栽培方法相比,亩增产4.6﹪,示范区亩增收节支85元以上,效益显著。
[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1)再生稻示范面积迅速扩大。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再生稻作为新种植模式在豫南稻区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为部分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广为接受。2020年信阳市人民政府要求各县区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大再生稻示范应用力度,打造优质再生稻米品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种植区域从信阳南部山区逐渐北扩至淮河沿岸及淮河以北地区。淮滨县在王店、栏杆,张庄等乡镇示范种植再生稻,再生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余亩。其中,淮滨县张庄乡九里村种粮大户李志学种植1000亩再生稻,头茬亩产700公斤左右,10月下旬再生稻进入收获期,亩产200公斤以上。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村张伟种植专业合作社,再生稻头茬亩产620公斤左右,产量与普通杂交中稻相近,再生季亩产200公斤。再生季灌浆期昼夜温差大,米质口感好,稻米加工企业以3.00元/公斤价格收购,扣除再生季投入后,亩增加效益260元。部分稻米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已为再生稻米注册了商标,通过线上线下及超市等多种渠道宣传销售,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当地优质稻米品牌。(2)水稻生长期间高低温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受上年后期降水较常年偏少影响,当地水库、塘堰等蓄水偏少。1—5月份信阳降水仍然持续偏少,特别是进入5月份,气温偏高,干旱严重。据农情调度统计,6月上旬信阳中部、南部县区旱情较重,以中到重度旱情为主;其余地区出现轻到中度旱情。信阳市农科院组织科技人员和示范县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开展旱情调研,并针对旱情提出应对技术措施。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微信信息平台等途径,将信息准确快速传递到种植农户手中,并及时上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及当地行政及业务主管部门。针对6月中旬-7月下旬信阳遭遇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及洪涝灾害,信阳市农科院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分析研判极端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针对不同的灾情,提出对应的防控措施,降低极端天气对水稻的危害。(3)对当地主栽品种耐高低温性进行综合评价。本年度水稻育秧早期,特别是再生稻育秧期,气温偏低,且变化幅度较大,对秧苗生长不利,部分育秧设施较差的合作社,育秧大棚出现了由于低温造成的损秧现象。4月下旬以后气温稳定,光照充足,秧苗生长正常。进入6月中旬—7月下旬信阳市遭遇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及洪涝灾害,极端低温在21℃左右,导致水稻分蘖发生较少,群体变小,后期发生无效分蘖多,成穗率降低。7月中下旬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对正值抽穗扬花期的再生稻头季结实率有所影响。8月上旬一季中稻进入开花授粉期,极端高温出现的日数少,持续时间短,对水稻灌浆结实影响较小。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品种多为近年来经过高温鉴定后新审定水稻品种及部分在大面积生产中对高温不敏感品种,对高温耐受性均较强。
[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1)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筛选。15个粳稻品种平均产量611.1公斤/亩。武运粳31号、南粳9108、南粳5718、嘉丰优3号、嘉丰优911、南粳3908等6个品种综合性状突出,产量水平611.7-755.5公斤/亩,适于在豫南稻区种植。(2)完善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对南粳46、嘉花1号、武运粳31、南粳3908、信粳糯631、软香玉等6个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以确定在豫南稻区的适宜播种期。试验表明:将成熟期安排在10月上旬,南粳46、嘉花1号、武运粳31和南粳3908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上旬,信粳糯631、软香玉播种期安排5月下旬播种较为适宜。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根据品种生理特性来确定豫南播种时期,避免了统一将播种期定于5月下旬而导致部分品种不能充分发挥产量优势现象,进一步丰富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理论。(3)优质粳稻高产示范。2020年粳稻优质高产示范基地4个。其中万亩示范区1个,实施地点在平桥区吴家店乡,核心示范面积1.2万亩,辐射带动当地粳稻生产3万多亩,利用品种主要为9优418、南粳9108、天隆优6号等。千亩示范片1个,国家级贫困县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是河南省科技厅对口帮扶的一个贫困村,多年来信阳试验站在该村实行“一村一品”战略,发展优质粳稻大面积示范生产,示范种植面积1500亩,应用品种为南粳5718,示范区主要采用晚播、泥质法育抛秧技术及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平均产量在600公斤以上,亩增收200多元,有效地助推了精准扶贫工作。百亩示范方2个,其中,罗山子路镇示范面积500亩,应用品种为郑稻20,主要采用机械直播技术,示范区平均亩产在620公斤;淮滨县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合稻鳅共养,示范粳稻面积600亩,应用品种为南粳46,产量水平在500公斤左右,该公司所生产的稻鳅优质粳米被当地大型宾馆及饭店包销,成为当地优质稻米品牌。
[油菜绿色优质高效全产业链技术模式创建与应用]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油菜绿色优质高效全产业链技术模式创建与应用。采取“适期播种、增加密度、种肥同播、缓控释肥、化学调控、开沟排渍、封闭除草、机械收获”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路线,重点示范推广机械直播—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等绿色优质高效全产业链技术模式。(1)固始县。建立油菜万亩示范片2个,千亩示范区3个,百亩示范点12个。百亩以上种植大户80多户,其中分水亭乡天顺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200亩,长势良好、产量高。全县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达30多万亩。提高了收割进度,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2)光山县。10个百亩示范方油菜高产核心亩示范平均186.8公斤,超过200公斤的百亩核心片有马畈玉堂金花园家庭农场、北向店穗源合作社、白雀青松合作社、弦山祥旺农场,超过220公斤的有凉亭先群农场、泼河凤祥农场。大地199示范500亩,实测231.3公斤/亩。(3)罗山县。示范基地建在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油菜绿色优质高效全产业链技术模式示范面积1000亩,示范品种大地199和丰油10号。田间测产和实打验收,大地199亩产209.6公斤,丰油10号亩产211.2公斤,全部使用机械联合收割,每台机械平均每小时收割5-8亩,与人工收割相比效率提高了40倍。(4)商城县。围绕油旅融合发展,打造“油菜花海”观光区。在商城河凤桥、上石桥、双铺、鄢岗等乡镇中北部20个村公路沿线布局油菜8.5万亩,平均单产169.8公斤。在伏山、汪岗、金刚台、苏仙石、长竹园、吴河、汤泉池管理区、黄柏山管理区布局油菜观光带1.5万亩。鲢鱼山乡土门村种植300亩大地199作为菜蔬两用油菜。在河凤桥乡新桥村和上石桥镇刘楼村建油菜新品高产示范区2000亩,品种大地199。直播,亩直播密度2.5万株,亩产201.5公斤。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3000亩,机械直播密度每亩3-4万株,实收亩产189.2公斤。(5)平桥区。依托明港镇新集村核心示范区,开展绿色优质高效全产业链技术模式试验示范,核心示范面积800亩,辐射带动2000多亩,品种选用具有高产、优质、高含油量、抗倒伏、宜机收等优势的中油杂19、中油杂39、大地199等油菜新品种。4月28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在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兵建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9”“ 中油杂39”“大地199”进行了现场考察和理论测产。专家组对示范品种的亩株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角粒数进行了测量、计算和分析,计算出理论产量,实收产量以8.5折计算。中油杂19亩产264.75公斤、中油杂39亩产301.84公斤、大地199号亩产274.21公斤。
[油菜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油菜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服务行动。信阳油菜产业实现单产、总产、面积、含油量和双低品质“五齐升”,为“稳油保供”作出了贡献。(1)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在7个示范县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核心示范区18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2.26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33.5万亩,机收率90%以上,示范区亩油菜田节约成本100元,增加收入120元。(2)油菜品种筛选。设置新品种(组合)鉴定试验1组,新品种比较试验1组,新品种展示区3组,新品种示范区7个。筛选适合本区域种植的绿色高产高效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5个:中油杂39、中油杂19、丰油10号、大地199、庆油3号。(3)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以绿色、高产、高效为核心,采取“适期播种、增加密度、种肥同播、缓控释肥、化学调控、开沟排渍、封闭除草、机械收获”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路线,重点示范推广机械直播—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平桥区油菜核心示范区推广关键环节使用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油菜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的机耕、开沟、机播技术,重点示范推广油菜机收技术,提高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平桥区油菜机械化生产快速发展。(4)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径试验示范。筛选适宜蔬菜食用的油菜苔专用新品种中油杂39、大地199和阳光131,在商城县、息县曹黄林镇和平桥区各建立1个菜用油菜试验示范点,每个示范区200亩,亩增收1000元以上;建立油菜花油观光旅游区8个,按照“采油菜苔——赏油菜花——收油菜籽”种植模式,打造平桥区新集村、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金刚台、泗店—田铺及金兰山等5个特色光油菜示范基地。在明港镇新集村、新县西河村等打造油菜观光示范村;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景区、许世友将军墓、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建设红色油菜观光旅游区;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商城县金刚台、新县泗点—田铺等旅游景点打造油菜花观光带,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5)油菜病虫草害监测及防治。每个示范县选1—2个示范基地作为病虫草害监测点,定期向示范县区发送预测情报。固始县沙河乡、南大桥乡和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各建立油菜菌核病全程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个,核心示范区面积0.5万亩,飞防面积1.2万亩,综合防治指导面积20多万亩,防效80%以上。(6)产业模式创建。①“油用+菜用+观光”模式。商城县引种2万亩“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大地199,加持“花海经济”,冬春季苗菜、抽薹当菜吃,花期观光游,夏季收籽榨菜油,采摘1万吨油菜薹,产值1亿元。商城县金刚台镇试水“油用+菜用+观光”模式,3月19日,油菜花海美景上传网络,微博话题:“山野尽染金黄色!河南商城县油菜花美翻了”瞬间冲上热搜榜,短短数小时阅读量突破3700万。光山县发展“文旅经济”,进入全国油料产量百强县。仙居国家农业公园打造环独山万亩油菜基地,优质油菜亩产300斤,年产值近1600万元,带动3000余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3月6日,百花迎春暨第三届仙居(网络)油菜花节如期举办,“宅”在家里也能感受到仙居国家农业公园的万亩花海和田园风光。②双油(油菜+油葵)轮作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在平桥区城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建立280亩双油(油菜+油葵)轮作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示范基地。集成高油高产多抗适机化油菜新品种大地199、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技术、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油菜高效田间管理技术、油菜分段联合收获技术、绿色高效加工等技术,开启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规模化示范与应用,全面挖掘油菜“油”“菜”“花”“蜜”等模块产值,亩产过万元。③油菜“万元产值”模式。集成高油高产多抗适机化“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技术、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油菜高效田间管理技术、油菜分段联合收获技术、功能型菜籽油绿色高效加工等技术,开展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规模化示范与应用,建立油菜“万元产值”模式。平桥区兵建种植专业合作社1000亩示范,选用中油杂19和大地199。油菜籽亩产201公斤,产值1000元;每天观光人数5000人,人均消费80元,观花期25天,产值1.0万元;亩生产优质油菜薹300公斤,产值1500元;亩生产花粉花蜜8公斤,产值800元。油菜“万元产值”模式示范年亩产值超1万元。④“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模式。在息县曹黄林镇以水稻主产区、国道、省道及村村通主干道和开发冬闲田为主,聚力打造油菜“花海”观光带,重续“诗和远方”,种植油菜1万多亩。开展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规模示范与应用,全面挖掘油菜“油”“菜”“花”“蜜”等价值模块产值,打造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一乡一品”重点示范镇,打造河南省油菜“万元田”模式示范区,推动了区域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机采鲜叶加工工艺,生产适宜大众消费的机采机制绿茶产品。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基地、罗山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信阳申林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桐柏丹峰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河南草木人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基地作为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量身定做”服务,形成了春茶生产名茶信阳毛尖、夏秋茶生产大众绿茶产品的模式。罗山灵山茶业有限公司:春季生产名优茶仙灵牌信阳毛尖,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进行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仙灵信阳红茶和仙灵香茶,秋茶后施基肥;建立示范基地1500亩。信阳申林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春季生产名优茶申林薮北蒸青绿茶,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进行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薮北炒青茶,秋茶后施基肥;建立示范基地2000亩。新引进一条350公斤/小时的捻茶生产线。桐柏丹峰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春季生产名优茶桐柏玉叶,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进行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桐柏茯砖,秋茶后施基肥;建立示范基地500亩。集成桐柏玉叶绿茶标准化生产和桐柏黑茶标准化生产技术一套。河南草木人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春季生产名优茶香山毛峰,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进行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香山炒青茶,秋茶后施基肥;建立示范基地500亩。新增加引进鲜叶存储系统、杀青机计量供料系统、杀青系统、冷却系统、计量揉捻系统等。
[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信阳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以提高安全性和美誉度为宗旨,从病虫害发生情况调研、绿色防控方案设计、落实推进、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全市茶叶生产进行全方位指导。建立茶树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示范基地7个,核心示范面积0.8万亩,辐射10万亩,对灰茶尺蠖诱芯、茶尺蠖诱芯、茶毛虫性诱芯及一批安全高效生物农药进行试验并推广。(1)灰茶尺蠖、茶毛虫测报和茶树叶部螨类监测。建立全市茶树有害生物监测体系,监测数据上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示范基地。在罗山县、新县、光山县、浉河区建立茶树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基地7个,核心示范基地0.8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新县大地茶业有限公司、信阳申林茶业有限公司、河南草木人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等示范基地落实病虫害绿色防控理念,应用灰茶尺蠖性诱剂、茶毛虫性诱剂、天敌友好型色板、LED杀虫灯、人工释放天敌等害虫无害化治理产品,注重害虫天敌保护及引入,着力打造稳定性茶园生态。基地茶样农药残留检测48种农药,产品100%合格,助力信阳茶区茶园生态改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3)生物农药及新型农药试验示范。在罗山县、新县等示范基地进行防治小绿叶蝉、灰茶尺蠖、茶毛虫等茶树害虫生物农药药效试验。对短稳杆菌悬浮剂、30%茶皂素水剂、茶核•苏云金悬浮剂、印楝素乳油、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等农药进行药效试验,对药效较好的生物农药在示范基地及茶区推广,促进农药更新换代,降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还进行新型农药YW的药效试验,结果YW-30D药效效果最佳。(4)开展茶树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培训。将灰茶尺蠖性诱剂、茶毛虫性诱剂、天敌友好型色板、LED杀虫灯等害虫无害化治理产品与技术进行配套组合,在新县、罗山、光山等地观摩会上现场讲解技术、发放培训资料,加快先进技术推广步伐。
[优质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主持了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专项。优质茶叶专项是河南省“四优四化”十个优质专项中,唯一由地市级科研院所主持的专项。优质茶叶专项以促进河南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增强茶叶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河南省茶产业标准化进程,从良种选育、茶树栽培、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夏秋茶利用、茶旅融合等方面,在河南省茶叶主产区信阳市、南阳市桐柏县全面铺开。(1)主要成果。建设品种推广及繁育基地面积1205亩,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出圃I级茶苗1200万余株,优质茶苗每株售价增加0.4元,实际增收480万元;建设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7000亩,减少农药使用,加强示范引领,实现亩增加纯收益500元,示范基地直接增收35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茶园30万亩增加收益1.5亿元;通过推广信阳毛尖茶、红茶、桐柏玉叶茶、茯砖茶标准化加工技术,建设和改进茶叶生产线带来直接收益,信阳毛尖茶3.2万公斤,产值1920万元,信阳红茶1.1万公斤,产值440万元,桐柏玉叶茶0.6万公斤,产值480万元,茯砖茶13万公斤,产值975万,增收3815余万元;通过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开采夏秋茶,茶园每亩可多产夏秋茶鲜叶300公斤,按照30元/公斤,亩产增收9000元,直接带动我省10万亩茶园增收9亿元;通过茶旅融合,带动示范点增收400余万元,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每年增收1万多元的经济效益,项目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
[小麦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小麦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1)小麦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培育。开展小麦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利用,驱动育种技术与品种培育新发展。围绕“一控、两减、三高效”绿色品种选育目标,培育19个小麦新品种参加国家或省试验。信麦238、信麦236、信麦227、信麦239、信麦218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品种比较试验;信麦179、信麦156、信麦239参加国家良种联合攻关试验;信麦161、信麦198参加全国农技中心、江苏省农科院联合体长江中下游品种区域试验;信麦186、信麦163参加新世纪联合体黄淮南片区域试验;信麦228、信麦229、豫信16参加河南省春水组和南部组品比试验;信麦136、信麦165参加河南省南部组区域试验,信麦79参加省南部组生产试验。信麦69、信麦129、信麦136、信麦156完成国家试验程序,信麦79完成省试验程序,信麦129、信麦136通过国家初审,信麦1168通过省审。选出了一批适宜豫南稻茬麦区种植的小麦品种9个: 郑麦113、扬麦24、绵麦51、皖西麦0638、信麦1168、信麦69、信麦136、信麦129、扬麦30等。(2)“四改两推一优”小麦产业技术集成与绿色发展模式示范。“四改”为改浅旋为深翻、改大播量为适播量、改单一施肥(一炮轰)为全程配方施肥、改等天等墒为主动开沟降渍;两推为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一优”即以推动绿色优质弱筋小麦产业化发展为重点。(3)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以优质多抗品种扬麦15、信麦1168、信麦136等为核心+秸秆粉碎还田或作饲料、肥料、板材+适当深翻+机械条播+窄厢深沟、四沟配套+一喷三防+机械收获与比重清选模式。(4)湿害与烂场雨防控技术示范。耐湿品种+窄厢深沟、四沟配套+机械收获+机械烘干模式。(5)冻害、冷害、高温和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防控技术示范。选用耐寒、耐后期高温高湿或干热风的中早熟灌浆快的品种+适当增施或喷施芸苔素内酯和磷钾肥微肥+适量适期播种+机械宽幅条播+机械开沟(窄厢深沟、四沟配套)+ 根外喷肥(磷酸二氢钾+尿素)模式。(6)河南地方标准示范。每个示范县区建2个百亩千亩核心示范方,示范《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稻茬麦区小麦抗逆增产集成技术》《豫南弱筋麦适宜区持续增长绿色增效生产技术》,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减轻产量和经济损失20%以上。在6个示范县区建核心示范区18个,面积26万亩,示范推广河南省地方标准《豫南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豫南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核心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小麦生产100万亩以上,示范区亩麦田节约成本100元,增加收入120元以上。助力淮滨县入选河南省农科院院县共建科技示范县,60多万亩弱筋小麦产业化生产,弱麦加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成为五粮液等企业弱筋(酿酒)小麦原料供应基地。助力“息县坡”小麦粉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助力息县宏升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建成6万亩茅台集团有机小麦原料基地。中粮、益海、茅台、五粮液等国内大型食品酿酒企业纷纷云集淮滨、息县,竞相争购弱筋小麦,农民种麦收入提高130元。
[绿肥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绿肥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1)绿肥作物全程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构建。筛选高产紫云英品种3个,育成紫云英新品系19份,培育优异资源1份。采用无人机定量撒播技术、机械开沟降渍技术、种子机械收获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实现绿肥生产全程机械化。运用矮化、保荚、壮籽的多效唑、硼、钼等增产调控技术,种子增产11.2% -29.9%,实现紫云英种子高产。运用敌草快对成熟期的紫云英茎叶进行催枯处理,利于种子机收和髙产。在信阳市农科院洋河基地建立核心实验区1个,面积60亩,在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周党镇桂店村,光山县孙铁铺镇蒋楼村建立种子高产攻关试验示范区和示范片,面积3500亩。(2)重要“绿肥+”产业关键技术模式构建与产业化。开展稻田绿肥种质资源配置优化,筛选出579毛叶苕子、云南光叶苕子2个鲜草产量高品种。开展红萍区域适应性试验,筛选出羽叶萍、覆瓦状萍2个高产红萍品种。开展绿肥—优质稻一体化土壤与养分管理,明确了长期翻压绿肥后减少化肥用量20%、40%、60%,水稻产量比单施化肥分别增产8.83%、5.84%、4.92%。绿肥稻草联合还田后减施40%氮肥,水稻产量比单施化肥增产5.9%。技术示范与产业化。在洋河基地建立核心实验区1个,面积60亩。在罗山县建立绿肥优质稻米生产试验示范区1个,面积500亩,示范片2个,面积2500亩。与罗山县满堂红粮业有限公司对接,开展 “绿肥+”优质稻米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对研发的绿肥—水稻节肥增效技术模式在罗山和潢川进行产业化开发,面积20万亩,为县域经济增效2000万元。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趟出绿肥增值路径,彻底从依赖化肥增产转为依靠绿肥的减施增效型水稻生产。负责人陈贵权对紫云英的认识颇具代表性和先进性,他说,“一年种绿肥,稻田肥三年”。几年来,实施绿肥—水稻生产技术,节肥 40%,水稻保持稳产增产。2020 年采用“紫云英种子+优质稻”双高效模式,600 亩稻田收紫云英种子 24 吨,水稻减施 30%化肥仍平均亩产 620公斤,600 亩纯收益近 60 万元。合作社生产的绿肥大米“米香价高”,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稻米基地,引领了当地农业绿色发展。在紫云英综合增收的推动下,合作社良性发展,目前流转稻田超 5000 亩。信阳紫云英年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年繁种量超过9000吨。翻压绿肥年增加水稻产量4万吨,节约化肥2万吨,农户增收1.2亿元。(3)“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在罗山开展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建立了组织管理架构,明确了日常运行机制,落实了试验示范基地,推动了部分产业对接,形成了罗山县绿肥产业发展报告。制定了绿肥种业为基础、绿肥优质稻米为主导、绿肥综合价值提升为拓展的县域“绿肥+”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绿肥+”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构建,推动绿肥生产全程机械化、绿肥—稻秸互促利用、绿肥—水稻高效清洁生产、“紫云英种子+优质稻”等技术模式应用,着力做实产业链,着力抓好绿肥种业、绿肥蜂蜜、绿肥大米、绿肥功能产品拓展。布局了11个绿肥种植加工示范片,建立了2个岗位科学家对接1个示范片(企业)工作机制,布局信阳种、闽紫、弋江籽、赣紫、湘紫等紫云英种子生产基地5个,面积9000亩;绿肥+优质稻米基地2个,面积2500亩;对接粉条加工企业1个,加工生产箭筈豌豆粉条产品。推动罗山注册“淮上紫田”大米品牌,建议实施“罗山红”区域公共品牌战略。计划通过 3—5 年努力,做实做强 3—5 家重点企业,形成以规模化企业发展带动绿肥规模化生产的绿肥产业格局。
[科技创新产出] 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聚焦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攻关,集成示范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了信阳现代农业的发展。(1)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甘蓝型双低油菜绿色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种植模式创建”),第二完成单位;获河南省农科系统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信阳市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大棚原田育秧法”获发明专利,“全自动茶叶揉捻机”“ 茶青叶自动翻料摊凉机”“条形茶叶茶叶炒条机及炒条机组”获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庭院经济的菌菇种植方法”“一种混合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申报发明专利,“花生根系培养观察装置”“培养基样品采样采集装置”“一种花生芽培养生长装置”“芝麻变叶病土壤防止装置”“一种芝麻育种培养装置”申报实用新型专利。“信花425岗坡地高效种植技术演示系统”“豫南弱筋麦播期播量优化管理体系系统”获软件著作权。水稻“信粳1787”通过国审,水稻“信粳1787”“粳优7699”和小麦“信麦1168”通过省审。油菜“信油杂2803”“信油杂2906”,花生“信花1号”“信花2号”“信花3号”“信花4号”“信花5号”“信花9号”,辣椒“华一1849”“华一天堑X3”“华一味相思A2”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水稻“F两优6876”“信丰19”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自育品种参加国家和省试验36个。发表论文57篇,出版《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著作1部。(2)人才建设。新增三级研究员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16人进入“三区人才”项目,17人入选市级科技特派员。(3)平台建设。组建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申报河南省信阳作物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聚焦南北过渡区作物病虫害监测与绿色防控模式方向,开展作物病菌生理小种和害虫生物型变异、病虫害迁飞流行规律发生为害动态、病虫害抗药性和化学农药残留监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和防控研究和农业有害生物及其天敌长期固定观测工作。打造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基地,承担农作物国家品种试验34组、省品种试验19组,计品种批次646个,推荐一批适合本地的农作物新品种。
[农业科技服务]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贴近产业搞科研、落地生根做服务”工作理念,以“项目化”推进院县合作,以“平台化”推动科技服务,助推区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1)院县共建。利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植物保护观测监测“国家队”和区域“管理中心”平台优势,聚“体系”之力,强农业“筋骨”,实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县”信阳全覆盖,罗山县成为国家100个“一县一业”科技引领强县之一。与各示范县区“同频共振”,实施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水稻、小麦、茶叶、油菜、花生、蔬菜、绿肥、芝麻、麻类、食用菌等10个产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示范。打造中国优质中稻基地,推广优质专用稻品种400多万亩、晚播优质粳稻180多万亩、“泥质法”育秧抛栽技术100多万亩、再生稻30万亩,“水稻+”让大面积冬闲田变增收田。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300万亩,示范稻茬弱筋麦质量效益“双提升”50万亩,打造茅台、五粮液酿酒小麦原料基地,助力淮滨县、罗山县成为省院县共建示范县,息县成为省特色基地县。打造信阳菜品牌,示范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500万棒、蔬菜新品种新技术5000亩,新增社会效益500万元。“掘金于绿”,打造“中国绿肥之乡”标识,扩展“绿肥+”高值化路径,助力“一县一业”国家重点示范县落户罗山,成为国家绿肥产业仅有的两个重点示范县之一。推广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345”模式45万亩,亩纯收入500元。打造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一乡一品”重点示范镇、河南省油菜“万元田”模式示范区,发展“花海经济”7.6万亩,一批油旅融合新IP走进央视直播间。擦靓“中国毛尖之都”名片,在豫南茶区建立12个精品示范基地,核心示范1.2万亩,辐射20万亩,集中展示信阳10号等7个茶树优良品种;主推标准茶园建设、茶园病虫害绿茶防控等技术,茶企新增效益达5000万多元。(2)产业服务。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强化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县区建设,打造产业技术升级版,让科技服务落地有声。10个国家和省级试验(实验)站发挥了农技服务主平台功能,建立起“试验站—县区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四级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网罗农科教推相关部门服务农业生产一线,为信阳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推动水稻产业生态化,为信阳高端糯米粉加工提供稳定的优质粮源,助推潢川县擦亮“中国优质糯米之乡”牌子;打造水稻生产新业态,“一季中稻+再生稻”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星火燎原”;打造小麦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路子越走越宽,信阳成为茅台、五粮液集团酿酒原料基地,弱麦经济成为信阳工业名片,助力淮滨、息县成为全国弱麦强县;打造信阳春日的唯美画卷,将油菜、紫云英与旅游线路有机串联,让“文化+农业”擦出灿烂火花,油旅融合、肥旅融合成为平桥、商城、光山、新县等县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强化产业基础性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撑对突发性事件的风险管控能力,“农科技术”成了全市农业发展“重要风向标”,信阳稻米、信阳毛尖、信阳绿肥、信阳多彩油菜、信阳弱筋麦、信阳小果花生等多次迎来产业发展的高光时刻,被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3)企业服务。信阳市农科院在科技服务农业经营主体上坚持做到“在线”“在场”,带动出一批千亩、万亩规模化生产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科技兴稻”,助力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全链条科技创新,全市糯稻种植稳定在80万亩以上,其中潢川县40多万亩,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域前三位。(4)脱贫攻坚。33名省市科技特派员、2名挂职乡镇副书记、1名驻村第一书记对接乡村、对接农户、对接企业,把扶贫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末梢神经”,形成了“小板块、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新格局。创建“田间课堂”新模式,在春季播种、夏季田管、秋季收获等重要时节组织田间观摩、技术服务80多次,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展示新品种40余个,发放技术资料12000份,实施18项关键技术,实现作物增产增效10%—15%,书写了大别山老区振兴发展的“农业科研版”。1名同志被农业农村部树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扶贫专家先进典型。对口扶贫村张老庄村10月份全面脱贫,获得信阳市“文明村”、息县“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信阳市基层党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科技交流合作]2020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与国家和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打造科研创新共同体,畅通全程创新动态链,构筑区域创新生态圈,示范好模式、推广好品种、培育好主体、建强示范县,努力书写以科技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信阳答卷”,呈现出需求引导研发、技术提升产业的良好格局,农业科研工作显示度、影响力不断提高,信阳成为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重要基地,南北过渡带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基地,面向全国的农业科技会客厅。(1)打造顶尖人才汇聚枢纽。23位国家花生、茶叶、绿肥、水稻、小麦、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或岗位科学家莅临信阳指导工作,开展农业学术交流,增强了信阳农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2)构筑农业科技交流节点。发挥农业学术交流主渠道和农业创新资源链接点作用,引领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构建起链接和汇聚全国农业科技组织网络,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中成为重要“链接节点”。(3)建设创新成果展示窗口。承办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和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专项会议26场次,捕捉前沿信息、碰撞灵感火花、分享鲜活成果、展示科技创新原创成果。(4)打造科学文化传播平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厚植创新土壤。在各级媒体发表信阳农业科技信息151条,其中《央视整点新闻》《人民网》《学习强国》共12条。(5)筑成创新思想活跃高地。6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省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4个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专项助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不同学科因聚合而迸发出新的活力。走出了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高度肯定的“政府扶持、科企结合、绿肥增值”的“信阳路径”,创造了河南省利用山坡、塘坡、滩坡“三坡”地发展优质花生的“信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