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是信阳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信阳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科研立院、服务兴院、规范办院、创新强院的办院宗旨,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植物保护观测监测“国家队”和区域“管理中心”的平台优势,推动科研、监测、试验、示范、服务一体化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扛稳粮食安全科研重任,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承担、实施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7项。“河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市农科院。获河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省农科系统成果奖二等4项、三等1项,市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持续推动作物科技和品种创新,1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审,3个稻麦新品种通过省审,7个油菜、花生、辣椒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3个水稻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6个水稻、油菜、花生新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报发明专利5项。1项省地方标准获批发布。发表论文48篇,出版著作1部。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茶叶专项全面推进。新增副研究员6人。1人被推选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1名省科技特派员人获国家通报表扬,6人被省科技厅授予“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绩效考核进入“优”方阵。实施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示范等专项,为维护粮食安全、助推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农业科研项目]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提质”并举,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以高水平项目建设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全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7项。“豫南粳稻种质资源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筛选鉴定与应用”等9项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进入验收阶段,“高产优质糯稻新品种培育及示范”“优质花生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应用”2个市创新应用专项和“信阳市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信阳,秘书处设在市农科院。农业农村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大专项“农业农村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站”和“鄂豫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合作)”开工建设。“豫南再生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弱筋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2个市创新专项顺利实施。承担17组国家品种试验、10组省品种试验,共335个品种批次。通过区试筛选、典型展示和样板示范向全市推荐适合豫南地区种植的稻麦油麻新品种20余个。经过梳理凝练,初步形成以稻麦油麻茶肥等10大科研任务为代表的科技任务组织实施体系,引导科研更加聚焦和高效。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按照“研究、监测、试验、示范、服务”五位一体的科研创新体定位,树立核心平台思维,发挥科研建制优势,谋划筹建“一园三基地”主平台,信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呈现五个新提升。“信阳元素”精彩亮相,科技支撑活动有了新提升,一批科技成果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年会等场景上展示“信阳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治理能力建设有了新提升,修订《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办法》《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用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科研布局更加夯实,学科领域优势有了新提升,围绕茶叶、水稻、植保等信阳优势学科,加速创新资源集聚融合,“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成为国家植保数据中心、天敌数据中心的的重要战略支点,肩负起国家赋予农业安全预警监测的新使命。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一园三基地”谋划有了新提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形成信阳农业科技孵化园基本框架。“河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信阳,落户市农科院。发挥好“三个试验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快平桥区陆庙信阳市现代农业科学试验示范基地、平桥区五里办事处信阳农业科学示范园区建设进度,谋划浉河区东双河镇信阳现代农业科技园发展规划。辐射引领能力持续攀升,科技影响力有了新提升。“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制定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完成淮河上游大别山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年度观测监测任务和数据提交工作,为国家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贡献了“信阳力量”。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考核评估,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整体评估成绩优良,6个国家试验站均被评为“优秀”。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茶叶专项全面推进,受到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年会的表彰。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实施育种技术提升行动,推动优势特色农作物育种技术、种质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加强水稻、小麦、油菜、麻类、茶叶、花生、紫云英、食用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创制和筛选出一批遗传背景清楚、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水稻、油菜、小麦、茶树、花生、芝麻、麻类、紫云英、食用菌、蔬菜新种质。开展茶叶种质资源调查、征集和专项搜集,建立了河南唯一的茶叶种质资源圃。利用多样化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中的优异特性,创制了一批新材料,为自主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储备。国审新品种1个(两系杂交籼稻“Y两优19”),省审新品种3个(常规粳稻“信粳1号”、两系杂交籼稻“广两优19”、小麦“信麦1168”),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品种7个(花生“华—GS1210”,油菜“信油杂2906”“信油杂2803”,辣椒“信农一号” “信农大螺丝” “信农22” “信农1849B”),省级鉴定水稻不育系3个(N85032s、信32061s、信1191Awx);获植物新品种权7个(“信2121Awx”“Y两优9826”“信粳1号”、“信粳1787”“信花425”“信粳18”“信油杂2906”),自育新品种参加国家及河南省中间试验33个。承担国家品种试验25组、省品种试验22组,共计品种批次619个,向全市推荐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其中,5个高产绿色优质适宜全程机械化油菜新品种增产在15%以上。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1)信阳市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实况调查。2019全市水稻种植720万亩,比上年增加6.1万亩,占全市秋粮作物种植面积的84.6%。本年度水稻生长前期病虫害发生偏轻,二化螟、稻蓟马、稻瘟病、纹枯病等在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据统计,7月初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191.5万亩次,比上年同期增加7%。其中二化螟一代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11.5万亩,每亩残虫量698头,最高7300头。稻蓟马发生面积36.7万亩,平均百丛虫量104头,最高1800多头。6月中下旬以来强对流天气较多,两迁害虫开始迁入并迅速繁殖为害,稻飞虱发生面积4.6万亩,平均百丛虫量287头,最高田块百丛虫量1350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1.6万亩,平均百丛幼虫16头,最高田块百丛幼虫156头。纹枯病发生面积26.6万亩,平均病丛率6%,最高54%;平均病株率4.1%,最高32%。稻叶瘟发生面积10.5万亩,平均病叶率8.2%,最高33.5%。草害主要在水稻直播田和土地流转大户机械插秧田块发生较重,主要是整地不平、化除不及时所致。表现为单双子叶杂草混合发生,以单子叶杂草为主,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其中,稗草、千金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占绝对优势。阔叶杂草鸭舌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了明显抗性,水花生有从田边向稻田蔓延的趋势。(2)豫南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试验。参加鉴定品种116个,筛选出部分抗性品种,同时检验了部分生产利用品种对当地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性,为抗稻瘟品种的筛选及利用提供了依据。(3)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示范区主要采用稻鸭共育控虫除草防病技术、理化诱杀及生物技术应用、农业措施、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技术、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息县、平桥、罗山等5个示范县建立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7个,示范面积1.2万亩,辐射带动生产示范12万亩。平桥区洋河镇示范区开展稻虾共作示范680亩。水稻生长期间未使用化学农药,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小龙虾亩产32.0kg,稻谷亩产625.5kg,粮食加工企业对其生产的“虾稻米”以比普通优质米高0.50元/kg的价格进行收购,仅水稻亩增效益就达188元。息县项店镇示范区5000亩,耕作制度以稻—麦轮作为主,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平均亩产稻谷580.0公斤,比农民自防区亩增收稻谷25公斤,亩增效益62元。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1)水稻生产机插育秧及机插等关键技术示范。重点是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和麻地膜在机械化育插秧上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①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技术示范。在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合作社,利用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为10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育供秧14万盘,种植面积7000多亩;在罗山县民众种粮合作社,为周边小型合作社、家庭农场育供秧3.5万盘;在平桥区张伟专业合作社育供秧1000多亩。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提高了秧苗素质,减少了损秧,增产效果显著,为推广机械插秧特别是再生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②麻地膜在机械化育插秧上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罗山县、平桥区、光山县等县区共计示范6000亩,麻育秧膜育秧比常规方法育秧增产7.81%。(2)适宜水稻机械直播生产的水稻品种的筛选及示范。筛选出适宜机械直播的粳稻品种扬粳3491、南粳9108、镇稻99、宁6820、淮稻20等。平桥区兴隆合作社示范粳稻机械直播600亩,示范品种为南粳9108,平均产量550公斤,高产田块620公斤,每亩节约投入100多元。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合作社利用南粳9108示范麦茬粳稻机械直播,面积1200亩,平均亩产626公斤,高产田块在730kg以上,每亩增收240元。(3)水稻机插(机播)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示范。为解决再生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等技术难题,继续开展机械化钵苗育(插)秧技术、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的研究及示范。利用机械化钵苗育(插)秧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化插秧适插秧龄短、插植后缓苗期长及品种生育期选择余地小等问题,通过机收蓄留再生稻有效降低了再生稻生产的劳动强度。2019年全市再生稻共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利用品种为桃优香占、两优6326、天两优616、丰两优香1号等,头季稻平均单产达550-650公斤/亩,再生季200-30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达到350公斤,高产示范区两季产量达到1000公斤。商城县开展再生稻种植,头季产量和一季中稻产量相当,再生季亩产优质稻谷200公斤/亩左右,粮食加工企业对再生稻订单回收价格在3.20元/公斤,900个贫困户通过种植再生稻,亩增收350元。丰集乡有六个村种植再生稻近万亩,其中曹寨村15户贫困户种植再生稻260余亩,每户平均增收6000元。10月12日在商城县召开了全市再生稻生产现场观摩暨秋粮收购工作现场办公会。再生稻“粮饲双优双高”关键技术示范初获成功。再生稻头茬齐穗后收割,把水稻全株用作饲料,利用再生稻来提高稻米品质。头季饲草鲜重2600公斤/亩,再生季优质稻谷产量505公斤/亩。明确了河南省南部稻区再生稻适宜的播种期,适宜的收割期及再生季留茬高度,找到了豫南稻区优质饲草开发新途径。
[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1)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培育及筛选研究。Y两优19(国审稻20190104)、广两优19(豫审稻20190006)、信粳1号(豫审稻20190007)等3个水稻品种分别通过国家、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N85032s、信32061s、信1191Awx等3个不育系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推荐深两优19、信粳1787、粳优7699等19个水稻新品种参加国家和河南省中间试验。其中:参加生产试验籼稻品种1个,粳稻品种2个;参加区域试验籼稻品种6个,粳稻品种2个;参加品比试验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3个。信2121Awx、Y两优9826、信香粳1号、信粳1787等4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信两优905、深两优19、F两优9328、信1191Awx等4个水稻新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种质资源的创制。引进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利用生物学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倒、耐旱以及养分高效利用等优异基因的鉴定及利用,挖掘近缘种及远缘物种的有利基因,创制出一批优质、高抗稻瘟病的中间材料;转育出信1313s、信79362s、信1091Awx等一批稳定的水稻两系、三系不育系;筛选出香丰占、信丰糯905、信丰9328、信丰1701等一批强恢复系材料,其组配的组合在前期产量试验中表现出较高配合力。(3)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新技术高产示范。在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等县区结合高产创建工作,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百亩示范方8个,千亩示范方4个,万亩示范方1个。在平桥区五里镇顾店村继续开展优质糯稻—珍珠糯高产示范,面积1200亩,平均亩产635.0公斤,比当地大面积生产增产5.6%。其稻谷订单价格比普通籼稻高20%以上,亩增加效益320元。罗山县把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同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百亩核心示范点安排在东铺镇贫困村孙店村,千亩方安排在尤店乡罗洼村,万亩方安排在子路镇朱湾村、李楼村。分别采用人工插秧、抛秧、机插秧等多种移栽方式,并广泛采用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应用品种有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两优688等优质高产品种。测产调查,百亩方平均亩产635.6公斤,比当地前三年亩均产量572公斤增产63.6公斤,增产11.1%;千亩方平均亩产618.3公斤,比当地前三年亩均增产48.3公斤,增产6.8﹪;万亩方平均亩产590.3公斤,比当地前三年亩均增产20.3公斤,增长3.3%。在息县孙庙乡、项店镇示范推广南粳9108、隆优1715号等粳稻品种6万多亩,普遍比上年增产10%以上,千亩片增产在15%以上,3个百亩集中连片核心示范区,亩产最高达821.6公斤,增产20%以上。樵楼办事处何营社区兰军种植合作社100亩南粳9108晚播抛栽高产示范,亩产825.2公斤,亩节约投资65元,增收15%。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实现了品种选育产量与品质双提升的突破,促进了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1)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示范。紫云英、毛叶苕子是信阳传统的绿肥作物,最高年份面积达200多万亩。利用绿肥与水稻轮作,绿肥还田,进行水稻养分有机替代,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因施用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紫云英翻压还田能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紫云英翻压量4000公斤/亩时,短期内不施用化肥,水稻减产不显著;翻压紫云英鲜草量2000公斤/亩,减少化肥用量20%,比常规施肥增产11.8%,效果最好。2019年信阳紫云英等绿肥种植120万亩,其中留种面积20万亩。本年度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继续开展绿肥替代化肥大面积示范,示范面积1500亩。选择用紫云英和毛叶苕子两种绿肥分别与水稻轮作。测产调查,采用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氮肥用量减少20%,亩节约肥料投入40元,增产4.7%,符合“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应用前景广阔。(2)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示范。在罗山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平桥区道明种粮专业合作社分别示范600亩和400亩,示范品种为C两优华占和珍珠糯。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穗粒数明显增多,抗倒能力增强,成穗率较高,增产显著,比传统一炮轰施肥方法方法增产3.5%,个别田块增产8%。其中,道明种植合作社示范区示范的优质糯稻品种珍珠糯田间表现为叶片绿色,剑叶直立上举,株型紧凑,抗倒伏,病害较轻,糯性好,亩产稻谷646公斤,比相邻近的其它田块增收优质稻谷44公斤/亩,增产7.3%,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1)再生稻示范面积迅速扩大。2019年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国家级贫困县商城县把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作为全县农业主推技术,全县机收蓄留再生稻示范面积达到9万亩。头季产量和当地一季中稻产量相当,再生季亩产稻谷均在200公斤左右。当地稻米加工企业以高于普通优质稻谷0.20-0.24元/公斤的价格进行收购,扣除再生季投入后,亩增加效益210元,取得了良好示范效果。(2)水稻生长期间高低温突发事件监测报告。进入7月中下旬信阳市遭遇的持续36-38℃高温天气,信阳市农科院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分析研判极端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发布高温热害预警。向市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报告,并上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采取保持田间水层、井灌降温、喷施生物调节剂及采用物理方法等调控措施,并将信息准确快速传递到种植农户手中。降低高温对水稻的危害,降低损失。7-8月,信阳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总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减少近七成。日平均气温高达28.8℃,35℃以上高温达17天,最高气温39.2℃。此时正值水稻对水分的敏感期,导致旱情逐步发展成旱灾,部分水利设施较差的乡镇水稻秋作物受旱严重,信阳市农科院按照市政府安排部署,组成调研组,在对全市五个示范县水稻受旱情况调查的基础上,8月22-23日又重点调查了新县、商城县秋作物受旱情况,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提出一要做好抗旱预案,加强抗旱技术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效率;二要多方筹措和协调抗旱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三要与保险公司早对接,增加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赔付额度,做到应赔尽赔;四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增雨作业降低旱灾影响等。(3)对主栽品种耐高低温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水稻育秧期间,气温稳定,光照充足,秧苗生长正常。水稻分蘖前期,气温较常年偏低,植株生长发育放缓,后期气温正常。受前期低温影响,造成水稻抽穗期较常年推迟3-5天。6月1日至9月30日,全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有效降水少,特别是水稻抽穗灌浆期,持续晴朗天气,光照充足,阴雨天数很少。在水稻孕穗及开花授粉期,虽然持续高温,干旱少雨,但极端高温出现的日数少,持续时间短,极端温度不高,对灌浆结实较为有利,水稻结实正常。另外,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品种多为近年来已通过市农科院高温鉴定的新审定品种及多年生产对高温不敏感的品种,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粳稻品种因播种较迟,抽穗期在8月中旬,未遇高温天气,结实正常。
[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1)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筛选。15个粳稻品种平均产量543.9公斤/亩。两年试验结果,以武运粳31号、香软玉、新农稻1号、南粳9108等4个品种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产量水平577.5-636.7公斤/亩,推荐参加下年品种展示试验及大面积示范。扬粳805、南粳2728、淮稻5号、南粳505、光灿9号、嘉花1号等品种产量水平较高,抗性强,继续参加下年品种比较试验。(2)完善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对大面积应用的9优418、隆优1875,郑稻18、宁粳3号、南粳44等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基于播期的温度变化对每个品种生育特性的影响。提出以品种的生理特性来确定播种时期的论断,避免了将播种期统一定于5月下旬导致部分品种不能充分发挥产量优势的情况,丰富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理论。(3)优质粳稻高产示范。建粳稻优质高产示范基地5个。其中平桥区吴家店乡万亩示范区1个,面积1.2万亩,辐射带动当地粳稻生产3万多亩,利用品种为9优418、南粳9108、天隆优6号等。罗山和光山县千亩示范片2个,其中,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是河南省科技厅对口帮扶的一个贫困村,2019年市农科院在该村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发展优质粳稻示范生产,示范种植面积1430亩,应用品种为9优418、南粳9108,采用晚播泥质法育抛秧及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平均亩产在600公斤以上,亩增收200多元,助推了精准扶贫工作,受到省科技厅表彰。百亩示范方3个,其中,罗山子路镇示范面积500亩,应用品种为南粳9108,采用机械直播技术,示范区平均亩产在600公斤以上,亩节约投入100元,亩增收200元。
[油菜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油菜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服务行动。(1)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以示范集成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多功能开发利用技术为目标,在7个示范县区建立18个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核心示范区,面积7.3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9个,为固始县洪埠乡,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罗山周党镇,光山县砖桥镇、北向店乡,平桥区胡店乡、肖王乡,新县吴陈河镇,息县曹黄林镇;1000亩以上的9个,为固始县沙河乡、南大桥乡、郭陆滩镇,商城县河凤桥乡、金刚台镇,罗山子路镇,光山胰仙居乡独山村、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新县泗店乡。辐射带动区面积48.8万亩,机收率90%以上,示范区亩油菜田节约投入100元,增加收入120元。(2)油菜品种筛选。筛选适合本区域种植的绿色高产高效适合机械化生产油菜品种5个:华油杂62、中油杂19、丰油10号(杂98033)、大地199、庆油3号。(3)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主推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345”模式:以绿色高产高效为核心,重点示范推广机械直播—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采取“适期播种、增加密度、种肥同播、缓控释肥、化学调控、开沟排渍、封闭除草、机械收获”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路线,亩成本控制在300元、亩产达到400斤、亩纯效益达到500元的“345”目标。(4)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径试验示范。按照“采油菜苔——赏油菜花——收油菜籽”模式,结合信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路线,在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和金刚台镇,新县吴陈河镇、泗店乡—田铺镇、周河乡西河村和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光山县仙居乡等建立彩色花油菜观光旅游区8个。选育出白色系列、橙色系列、红色系列、紫色系列和玫红系列等30多种彩色油菜新品系,开展彩色油菜花试验示范,提高油菜观光价值,形成了以油促游、以游带油的“油、游”产业模式,示范区油菜带动实现的产值远高于油菜籽产值。3月26日,光山县产业扶贫现场会暨仙居第二届油菜花节在光山仙居乡独山村隆重开幕;3月31日新县吴陈河小河边油菜花节在吴陈河镇小河边村王湾油菜花基地举行了启动仪式。3月28日,央视新闻频道对示范基地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千亩油菜花进行了报道,河南卫视等也对新集村油菜花海进行了直播,每天到新集村千亩油菜花赏花的游客有1万多人。3月30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对示范基地仙居乡万亩油菜花盛开的美景进行了直播,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综合报道中,报道了仙居乡万亩油菜花海,来此赏花的游客平均每天超过5000人,赏花经济带动近3000户农民增收。(5)油菜病虫草害监测及防治。每个示范县选1-2个示范基地作为病虫草害的固定监测点,监测油菜各个生育阶段主要病虫草害,完善油菜病虫草害优势种类记录档案,定期向示范县区发送预测情报。其中,固始县沙河乡、南大桥乡和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各建1个油菜菌核病全程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面积2000亩,飞防面积5000亩,综合防治指导面积20多万亩,防治效果在80%以上。菌核病“盾壳霉生物防控技术试验示范”320亩,未防治的菌核病发病率81.42%、发病指数45.75,而用盾壳霉生物防控的田块菌核病发病率56.58%、发病指数22.08,盾壳霉生物防控菌核病效果较好。7个示范县区共建立根肿病、黑胫病病原及主要害虫监控区8个,监控覆盖面积50多万亩。
[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机采鲜叶加工工艺,生产适宜大众消费的机采机制绿茶产品。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基地、罗山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信阳申林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桐柏丹峰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河南草木人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为基地,开展“量身定做”服务,形成了春茶生产名茶信阳毛尖、夏秋茶生产大众绿茶产品的模式。春茶生产名茶信阳毛尖茶:仙灵牌信阳毛尖、申林薮北蒸青绿茶、丹峰山桐柏玉叶、草木人香山毛峰。夏秋茶生产大众消费的绿茶产品:仙灵红茶、仙灵绿茶、薮北炒青、桐柏茯砖、香山炒青茶等产品。罗山灵山茶业有限公司采用大众消费产品的茶园栽培模式:春季生产名优茶仙灵牌信阳毛尖,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仙灵信阳红茶和仙灵香茶,秋茶后施基肥;示范基地面积1500亩。信阳申林茶叶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大众消费产品的茶园栽培模式:春季生产名优茶申林薮北蒸青绿茶,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薮北炒青茶,秋茶后施基肥;示范基地面积2000亩;新引进一条350公斤/小时的捻茶生产线。桐柏丹峰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大众消费产品的茶园栽培模式:春季生产名优茶桐柏玉叶,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桐柏茯砖,秋茶后施基肥;示范基地面积500亩;集成桐柏玉叶绿茶标准化生产和桐柏黑茶标准化生产技术一套。河南草木人生态茶业有限公司采用大众消费产品的茶园栽培模式:春季生产名优茶香山毛峰,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香山炒青茶,秋茶后施基肥;示范基地面积500亩;新增加引进鲜叶存储系统、杀青机计量供料系统、杀青系统、冷却系统、计量揉捻系统等。
[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信阳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以提高安全性和美誉度为宗旨,从病虫害发生情况调研、绿色防控方案设计、落实推进、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全市茶叶生产进行全方位指导。建立茶树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示范基地7个,核心示范面积0.8万亩,辐射10万亩,对灰茶尺蠖诱芯、茶尺蠖诱芯、茶毛虫性诱芯及一批安全高效生物农药进行试验并推广。(1)灰茶尺蠖、茶毛虫测报和茶树叶部螨类监测。建立全市茶树有害生物监测体系,监测数据上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示范基地。在罗山县、新县、光山县、浉河区等地建立茶树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基地7个,核心示范基地0.8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新县大地茶业有限公司、信阳申林茶业有限公司、河南草木人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等示范基地落实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理念,应用灰茶尺蠖性诱剂、茶毛虫性诱剂、天敌友好型色板、LED杀虫灯、人工释放天敌等害虫无害化治理产品,注重害虫天敌的保护及引入,着力打造稳定性强的茶园生态。基地茶样农药残留检测的50种农药检测中有48种农药检测值为0,产品100%合格,示范基地建设助力信阳茶区茶园生态改善及地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茶产业健康发展。(3)生物农药的试验与推广。在罗山、新县等示范基地开展防治小绿叶蝉、灰茶尺蠖、茶毛虫等茶树害虫生物农药药效试验。进行短稳杆菌悬浮剂、30%茶皂素水剂、茶核•苏云金悬浮剂、印楝素乳油、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等药效试验,对药效较好的生物农药在示范基地及茶区推广,促进农药更新换代,降低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4)开展茶树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培训。召开茶树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先进技术培训会及并观摩会10余次,将灰茶尺蠖性诱剂、茶毛虫性诱剂、天敌友好型色板、LED杀虫灯等害虫无害化治理产品与技术配套推广,做到落地生根。
[小麦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小麦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1)小麦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培育。开展小麦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利用,驱动育种技术与品种培育新发展。围绕“一控、两减、三高效”绿色品种选育目标,培育18个小麦新品种参加国家和省的各级试验。其中,信麦69通过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信麦1168通过河南省生产试验。筛选出适宜豫南稻茬麦区种植的郑麦113、扬麦24、绵麦51、泛麦8号、皖西麦0638、信麦1168等6个小麦品种。(2)《稻茬麦区小麦抗逆增产集成技术体系》示范。在5个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示范县及平桥区建立稻茬小麦抗逆减灾轻简化播种示范基地,进行高产创建和百千万亩示范方建设。(3)豫南弱筋麦适宜区持续增长绿色增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示范区6个,面积2000亩。(4)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小麦专项“豫南弱筋小麦新品种与抗逆保优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核心示范区种植郑麦103和扬麦15共1810亩,辐射带动信阳种植弱筋小麦品种郑麦103、郑麦113计10万亩,示范区产量比周边非示范区同类品种增产18%以上。探索从田间到车间的绿色品种技术集成推广的全产业链科企融合模式,全市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近200万亩。平均按300公斤计算,一般亩增收60-120元,全市农民增收1亿元以上。3月14日-16日,国家小麦产业经济研究室在信阳召开了“河南省新型主体小麦市场、技术及政策培训会”,国家小麦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教授到会,高度肯定了信阳弱麦经济。5月14日,河南省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淮滨县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市政府副市长胡亚才参加会议。张新友宣布在淮滨县建立20万亩“河南省优质弱筋小麦现代产业园”。
[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 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在适产适期抗逆高效养分截获资源筛选、农区适宜生产模式构建、绿肥养分高效循环及水稻化肥减施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开展绿肥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合信阳地区种植利用的紫云英品种资源。开展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研发了绿肥替代化肥技术、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绿肥—稻草协同利用技术、绿肥混播技术等,集成了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在罗山、光山、潢川、商城县等地开展了大规模试验示范,2019年度示范面积1600亩,辐射面积100万亩,为信阳农户增效1.5亿元。4月9日—11日,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在信阳召开了“全国稻田绿肥现场观摩及产业技术交流会”,国家绿肥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曹卫东、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市政府副市长胡亚才出席会议并致辞,曹卫东高度肯定了信阳紫云英产业的发展和对全国及东亚的贡献,号召同行向信阳学习。
[科技创新产出]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聚焦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攻关,集成示范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了信阳现代农业的发展。(1)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冬闲稻田紫云英高效生产与“一减双升”关键技术),第二完成单位;获省农科系统成果奖二等4项、三等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国审新品种1个(两系杂交籼稻“Y两优19”),省审新品种3个(常规粳稻“信粳1号”、两系杂交籼稻“广两优19”、小麦“信麦1168”),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品种7个(油菜“信油杂2906”“信油杂2803”,花生“华一GS1210”,辣椒“信农一号”“信农大螺丝”“信农22”“信农1849B”),省级鉴定水稻不育系3个(N85032s、信32061s、信1191Awx);获植物新品种权7个(“信2121Awx”“Y两优9826”“信粳1号”“信粳1787”“信油杂2906”“信花425”“信粳18”),自育新品种参加国家及河南省中间试验33个。发表学术论文48篇,出版著作1部。(2)人才建设。新增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省“三区人才”16 人,市科技特派员17人,补充“新鲜血液”10人。1人被推选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宋世枝研究员从事水稻科学研究,长期坚守在科技扶贫第一线,研发的水稻“籼改粳”技术,显著改善了稻米品质,优化了耕作制度,每亩增收达到300元;开发的水稻“泥质法”育抛秧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将插秧效率提高了8—10倍,亩节支增收300元以上。两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80余万亩,帮助信阳地区10万农民增收。10月21日,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在京召开,宋世枝等3名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获得国家通报表扬。市农科院还有6人被省科技厅授予“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3)平台建设。组建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和河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入省创新协同体2个,组建了信阳市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科技服务]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贴近产业搞科研、落地生根做服务”工作理念,以“项目化”推进院县合作,以“平台化”推动科技服务,助推区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1)院县共建。服务全市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县建设,实施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聚“体系”之力,强农业“筋骨”,组织实施水稻、小麦、茶叶、油菜、花生、蔬菜、绿肥、芝麻、麻类、食用菌等10个产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示范。在潢川、平桥、罗山等五个示范县建立16个优质籼稻综合示范基地,面积4.2万亩,指导面积30余万亩;再生稻发展到20.22万亩,成为全市科技脱贫的亮点产业;强化优质糯稻品种群建设,服务企业糯稻订单生产15万亩,农户亩增收200-300元,全市糯稻种植面积发展到70万亩。建弱筋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方15万亩,其中郑麦103、郑麦113逾3万亩,增产18%以上;服务弱筋小麦订单生产30万亩,亩增收150元以上。集成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在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商城县等县示范1600亩,辐射面积100万亩,亩增效100元,全市农户增收1.5亿元。在7个示范县区示范推广油菜绿色高效技术“345”模式48.8万亩,亩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产菜籽400斤、纯效益500元,机收率90%以上,新增社会效益1.2亿元,示范点罗山县子路镇问津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建立油菜菌核病全程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3个,核心区面积2000亩,飞防面积5000亩,综防指导面积18万亩,防治效果80%以上;建立根肿病、黑胫病病原及主要害虫监控区8个,监控覆盖面积50万亩以上;筛选利用橙色、红色、紫色、桃红色等12种色彩的油菜品系,建立油菜观光旅游区8个,发展“花海经济”7.6万亩,在拓展油菜功能、带动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产业服务。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强化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县区建设,打造产业技术升级版,让科技服务落地有声。市农科院的10个国家和省级试验(实验)站发挥了农技服务主平台功能,建立起“试验站—县区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四级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网罗农科教推相关部门服务农业生产一线,为信阳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推动水稻产业生态化,为信阳高端糯米粉加工提供稳定的优质粮源,助推潢川县擦亮“中国优质糯米之乡”牌子;打造水稻生产新业态,“一季中稻+再生稻”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星火燎原”,达到20.2万亩;打造小麦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全市弱筋小麦发展到183万亩,成为茅台、五粮液集团酿酒原料基地,弱麦经济成为信阳工业名片,助力淮滨、息县成为全国弱麦强县;打造信阳春日的唯美画卷,将油菜、紫云英与旅游线路有机串联,让“文化+农业”擦出灿烂的火花,油旅融合、肥旅融合成为平桥、商城、光山、新县等县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强化产业基础性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撑对突发性事件的风险管控能力,监测到并确认了入侵河南的第一头草地贪夜蛾幼虫,引起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促成了河南省草地贪夜蛾现场识别暨应急防治观摩会在信阳召开。“农科技术”成了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信阳稻米、信阳毛尖、信阳绿肥、信阳多彩油菜、信阳弱筋麦、信阳小果花生等多次迎来产业发展的高光时刻,被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8月11日,“河南信阳:太阳下与时间赛跑的人”登上了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和信阳新闻联播头条,并成为市委宣传部推介的融媒体制作优秀案例。(3)企业服务。信阳市农科院在科技服务农业经营主体上坚持做到“在线”“在场”,带动出一批千亩、万亩规模化生产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科技兴茶”,助力河南赛山悟道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个集茶叶种植、科研、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全产业链公司。帮助公司建成绿色食品茶叶种植基地2100亩、托管老茶园3200亩;建成“新特优”有机标准化茶叶育苗基地180亩,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120亩;建成3600平方米清洁化、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1座,现代化自动化清洁化茶叶生产线4条,年产量650吨。在2019年“华茗杯”全国名优绿茶、红茶质量评比活动中,公司“赛山玉莲”牌赛山玉莲茶荣获特别金奖,并荣登第十五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2019中国茶叶百强企业”。(4)脱贫攻坚。33名省市科技特派员、2名挂职乡镇专职副书记、1名驻村第一书记对接乡村、对接农户、对接企业,把扶贫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末梢神经”,形成了“小板块、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新格局。帮扶联系的息县张老庄村在全县红旗支部创建活动中,获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三面红旗,县委在张老庄村召开了现场观摩会。把握产业、安居、保障、基础设施四大关键,开工建设了以“小农水”为代表的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路学房等民生项目,指导农民发展甜糯玉米和牛角密瓜特色产业,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受益,做到了信访不出村,打造了信阳脱贫攻坚一线的农科品牌。
[科技交流合作]2019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与国家和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打造科研创新共同体,畅通全程创新动态链,构筑区域创新生态圈,示范好模式、推广好品种、培育好主体、建强示范县,努力书写以农业科技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信阳答卷”,呈现出需求引导研发、技术提升产业的良好格局,农业科研工作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按照周年全产业链绿色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加强技术集成配套、示范应用,创建水稻、小麦等作物产量品质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抗逆稳产、精准轻简化绿色增产集成模式。通过大面积示范推广,使信阳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与省农科院粮作所“抱团”立项的农业农村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河南省)”开工建设。承办国家小麦、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和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专项会议15场次。国家花生、茶叶、小麦、绿肥、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先后莅临信阳调研指导工作并召开会议,一批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3月14日至16日,国家小麦产业经济研究室在信阳专题召开了“河南省新型主体小麦市场、技术及政策培训会”,国家小麦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到会,高度肯定信阳弱麦经济。4月9日至11日,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在信阳召开了“全国稻田绿肥现场观摩及产业技术交流会”,首席科学家曹卫东对信阳紫云英产业的发展和对全国的贡献大加赞赏,号召全国同行向信阳学习。省市农科院与罗山县合作共建,创造了利用山坡、塘坡、滩坡“三坡”地发展优质花生的信阳经验,打造了河南优质花生产业增长极。5月14日,河南省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淮滨县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科院院院长张新友,省院副院长卫文星,市政府副市长胡亚才参加会议。张新友宣布在淮滨县建立20万亩“河南省优质弱筋小麦现代产业园”。11月14日,麻类、绿肥2个国家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熊和平、国家曹卫东专程来到信阳就两个体系的融合发展进行探讨。11月15日,熊和平在信阳调研信阳大麻生产状况,召开“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市麻类产业座谈会”,为信阳工业大麻产业复兴带来了“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