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年鉴
农业科技2015年
浏览次数:293  添加时间:2016-07-14 04:39

[简述] 2015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承担76项国家、省、市项目。其中,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农业部、财政部条件平台项目建设3项。5个省级重大项目通过验收。获得省农科系统奖5项、市科技进步奖7项。1个品种获国家审定,7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鉴定),5个品种获新品种权保护授权,8项技术规程通过省级地方标准审查,获发明专利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篇。一期占地530多亩的信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动工建设。农业部信阳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初步建成,财政部水稻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启动。院县共建取得成绩,信阳被全部纳入国家和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区。举办技术培训50余场次,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面积超过258万亩,预期经济效益1.6亿元。获市级以上先进单位称号9项,市级以上个人先进称号12项。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被省人社厅、科技厅授予“河南省科技系统先进单位”, 被省人社厅授予“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先进单位”,被市政府授予“目标任务完成先进单位”、“政府网站建设先进单位”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嘉奖集体”,被省农科院授予“全省农科系统先进单位”。 1人被授予“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被授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全国人大、省人大、省政府、省农科院、省科技厅有关领导莅临市农科院指导工作,科技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种媒体对市农科院的农业科研工作作了大量报道。
    [农业科研项目] 2015年,市农科院围绕农业产业需求,以作物品种创新、栽培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创新为重点,以提高成果持续供给能力、技术集成配套能力、示范应用引领能力为目标,提升选题质量,优化选题结构,凝练创新方向,明确创新目标,编制院科研计划项目76项。其中省科技厅项目6项,国家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5项。这些项目是:水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的转育及利用;两系法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高产优质杂交糯稻嘉糯Ⅰ优721试验与示范;粳稻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粳稻精量直播栽培技术研究;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水稻覆膜清洁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豫南稻区水稻再生高产高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高产多抗杂交稻新组合冈优5330中试与示范;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培育与示范;南方稻区国家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生产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试预备试验;国家黄淮粳稻A、B组区域试验;河南省中晚粳联合预试、区试与生产试验;河南省豫南粳稻区域试验;高低温对水稻成苗与结实影响及预防技术研究;推进粳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及配套技术研究;水稻合理密植下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豫南粳稻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水稻钵苗精确机插高产高效技术研究;自育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及配合力研究;豫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信阳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品质标准创建;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信阳毛尖茶春茶适采期预报研究与应用;信阳油茶产业化发展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茶叶机械化采摘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豫南茶园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双无性系茶树采种园栽培模式研究;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技术研究;优质油菜新品种高产配套栽培与高产保优制种技术研究;油菜轻简化、机械化关键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全国冬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优质油菜区试及生产试验;高产高抗高效适合机收油菜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油菜“一促四防”抗灾技术试验示范;高产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河南省夏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高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资源筛选及应用研究;河南稻田绿肥利用及紫云英种子高产技术研究及示范;红麻种质资源收集及优异种质展示;紫云英新品种选育应用;干旱胁迫下红麻光合特性及生理特性研究;红麻品种筛选、高产高效种植与多用途关键技术研究;红麻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豫南稻螟虫发生新趋势与防治对策研究;稻田高效低毒新农药筛选与轻便化施药技术研究;水稻旱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温度胁迫下小绿叶蝉的生物学习性及寄主选择研究;高产多抗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选育;粳稻套种小麦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江淮地区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主要生态区小麦关键栽培技术创新与示范;防渍、耐湿、烂场雨防控栽培技术规程的制订及大面积试验示范;砂姜黑土区地力提升与水肥高效管理技术集成示范;河南省南部组小麦良种生产试验;河南省春水组小麦良种生产试验;河南省南部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豫南板栗枝杈果壳资源栽培灰树花技术初探;代料黑木耳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应用;高产优质平菇新品种选育;信阳黄心菜品种选育;微生物优势培养法在香菇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信阳土地流转现状、影响、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若干问题研究;芝麻油菜新品种选育与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结果导向求实效,结合实际谋划和推进一批标志性、牵引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市农科院与省农科院联合申报的“芝麻油菜新品种选育与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成功申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市农科院主要承担优质双低高产高油油菜专用品种的筛选、优质双低油菜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油菜籽增值高效加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豫南水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优质糯稻新品种培育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高产、高抗、耐密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豫南稻茬小麦产量品质整体提升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豫南稻麦两熟区粮食持续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豫南地区冬闲田综合利用与技术集成研究”、“豫南粳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及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等7个项目进入省“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受理清单。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信阳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品质标准创建”、“高产优质多抗紫云英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豫南稻区水稻再生性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珍珠糯的试验与示范”等5个省级项目结题验收,省科技攻关项目“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培育与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等2个省级项目通过中期监理。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通过验收。6月10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市农科院主持承担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行验收。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豫南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2012年启动,是我市首次独立主持的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也是省内第二家由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持的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列入信阳市政府重点工作,2013年列入全市“十件实事”,也得到了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省农业厅、南阳农业局、驻马店农科院以及我市各县区政府和承担单位大力支持。在各协作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进展顺利,圆满完成项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技术成果:专项针对豫南稻区原有耕作制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粳稻—小麦新的耕作制度,确定了豫南粳稻最适播种期、最适齐穗期和安全齐穗期;研制出水稻机插秧“泥质法”露天育秧技术,改变了豫南水稻机插秧育秧模式,加快了豫南机插秧技术的应用;筛选出适宜豫南稻区种植的粳稻品种23个,育成粳稻新品种3个。研发出粳稻“两段栽培技术体系”,百亩示范平均亩产803.4公斤,万亩方平均亩产692.8公斤;三年累计粳稻生产面积531.6万亩,平均单产668. 5公斤,比籼稻亩增产65.1公斤,亩增收395.6元,累计增产稻谷3.45亿公斤,增收21亿元;获科技奖励6项,鉴定成果2项,完成制定省级地方规程5个,发表论文11篇,获专利3项。项目实施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吴孔明和省科技厅贾跃厅长、黄布毅书记、张代民副厅长先后亲临信阳指导;科技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信阳日报、信阳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对“籼改粳”进行了大量报道。
     [作物品种选育]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强水稻、小麦、油菜、麻类、茶叶、花生、紫云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育成了一批有苗头的新种质、新品系和新品种。籼型两系杂交稻“F两优6876”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籼型三系杂交稻“川香优156”、常规粳稻“信粳64”、三系杂交油菜“信油杂2906” 、小麦“信麦69”等4个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两个水稻糯性三系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
    F两优6876审定编号:国审稻2015029。品种来源:F168S×R847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6.6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1.0天。株高116.9厘米,穗长25.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3万穗,每穗总粒数201.2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6.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8%,长宽比3.2,垩白粒率23%,垩白度3.7%,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产量表现:201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5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2.8%;2013年续试,平均亩产605.4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5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6%。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1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川香优156审定编号:豫审稻2015001。品种来源:川香29A×R156。
特征特性:属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43-151天。叶色深绿,剑叶宽大、上举,茎叶夹角小,主茎总叶片17-18片;株高117-128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籽粒狭长,颖尖紫色,顶芒稀;亩有效穗15.5-16.5万,每穗总粒数173.2-197.8粒,结实率73.9-83.3%,千粒重29.2-31.7g。抗性鉴定:2012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稻瘟病苗瘟病菌各群代表小种表现抗病;穗颈瘟人工鉴定和田间诱发鉴定表现抗病;白叶枯四个代表菌株KS-6-6、JS-49-6表现为感病,PX079、浙173表现为高感;纹枯病表现为感。2013年鉴定,稻瘟病苗瘟病菌各群代表小种表现抗病;穗颈瘟人工和田间鉴定表现中抗;白叶枯抗性浙173表现感病,JS49-6、PX079表现为中抗,KS-6-6表现为中感;纹枯病表现中抗。品质分析:2012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0.5%、精米率72.3%、整精米率62.3%、粒长7.0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29%、垩白度3.5%、直链淀粉19.2%、胶稠度50mm、碱消值6级、透明度2级,米质达国家标准优质三级;2013年检测,出糙率77.2%、精米率66.2%、整精米率52.2%、粒长7.2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白度2.0%、直链淀粉18.9%、胶稠度50mm、碱消值5.3级、透明度1级,米质达国家标准优质三级。产量表现:2012年豫南籼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8.9%,平均亩产稻谷570.5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增产极显著;2013年续试,8点汇总,8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稻谷587.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增产极显著。2014年豫南籼稻品种生产试验,8点汇总,7点增产,增产点率87.5%,平均亩产稻谷615.4kg,比对照II优838增产8.2%。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豫南稻区种植。
    信粳64审定编号:豫审稻2015008。品种来源:豫粳6号/郑稻18号。特征特性:属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59-164天。叶色浓绿,叶片直挺,主茎叶片数17片;株高103.7-111.3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穗长18.1-20.3cm,平均亩有效穗17.7-19.0万穗,每穗总粒数166.6-180.1粒,结实率81.7-84.7%,千粒重26.1-26.7g。
抗性鉴定:2012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对稻瘟病苗瘟各代表小种为抗病;穗颈瘟人工和田间诱发鉴定为感病;对白叶枯病菌四个代表菌株中浙173表现为中感,Ks-6-6、JS49-6 和PX079抗性表现为中抗;对纹枯病表现为高感。2013年鉴定,对稻瘟病苗瘟ZE3、ZF1、ZG1小种表现为感病,其它小种表现为抗病;穗颈瘟人工和田间诱发鉴定表现为感病;对水稻白叶枯病四个代表菌株浙173、Ks-6-6、JS49-6 和PX079表现为中抗;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抗。品质分析:2012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4.4%、精米率73.2%、整精米率66.6%、粒长4.9mm、长宽比1.8、垩白粒率30%、垩白度2.7%、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3mm、直链淀粉16.4%,米质达国家标准优质三级;2013年检测,出糙率84.4%、精米率74.2%、整精米率65.1%、粒长5.0mm、长宽比1.9、垩白粒率22%、垩白度2.2%、透明度2级、碱消值6.0级、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15.0%,米质达国家标准优质三级。产量表现:2012年河南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6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66.7%,平均亩产稻谷652.9kg,比对照新丰2号增产5.0%,增产显著;2013年续试,11点汇总,10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90.9%,平均亩产稻谷640.7kg,比对照新丰2号增产6.8%,增产极显著。2014年河南省粳稻品种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稻谷620.0kg,比对照新丰2号增产6.6%。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及豫南籼改粳稻区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
    信油杂2906审定编号:豫审油2014008。品种来源:9106A×2512C-2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品种,生育期229.3~234.4天。幼茎绿色,花黄色,琴状裂叶,叶深绿色;株高155.8~172.4cm ,一次有效分枝7.6~8.1个,单株有效角果272.9~329.1个,角粒数22.0~24.1个,千粒重3.4~3.6g,单株产量15.5~21.8g,不育株率1.6~2.5%。抗性鉴定:2012~2014年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综合两年17点次抗性鉴定结果,对菌核病表现低抗类型(该品种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指平均为10.22%和6.48%);对病毒病表现抗病类型;霜霉病和白锈病田间未见发病。品质分析:2014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17.35μmol/g,含油量42.92%。产量表现:2012~2013年度河南省区域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240.5kg,比对照品种杂98009增产16.7%,极显著。2013~2014度续试,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77.8%,平均亩产196.6kg,比对照品种杂98009增产6.6%,极显著;2013-2014年度河南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198.6kg,比对照品种杂98009增产16.1%。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中南部冬油菜区域种植。
    信麦9号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2。品种来源:周麦11/豫麦18。特征特性: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08.4-216.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健壮,分蘖力弱,成穗率高;冬季耐寒性强,春季发育较快,抽穗较早;成株期株型较松散,叶、茎杆腊质层较厚,穗下节长,株高70-84.9cm,茎杆弹性一般,不抗倒伏;纺锤形大穗,码稀,长芒,白粒,卵圆形,偏粉质,饱满度好;叶片功能期长,籽粒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28.9-38.7万,穗粒数31.8-33.8粒,千粒重37.6-41.5 g。抗性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3.41%,容重791 g/L,湿面筋28.3%,降落数值340 S,沉淀值70.5 ml,吸水量52 .0ml/100g,形成时间2.5 min,稳定时间4.4 min,弱化度87 F.U,硬度30 HI,出粉率67.7%。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蛋白质13.82%,容重779 g/L,湿面筋29.1%,降落数值347 S,沉淀值77 ml,吸水量55.4ml/100g,形成时间4.1 min,稳定时间5.6min,弱化度101F.U,硬度40 HI,出粉率67.9%。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5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387.0㎏,比对照品种豫麦18-99增产8.6%,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4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0.0%,平均亩产387.5㎏,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1%,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2-2013年度河南省南部稻茬麦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429.8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3%,居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中晚茬种植。
    9月1日,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到对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糯性三系不育系信2121Awx、信3122Awx进行了技术鉴定。定认为:水稻糯性三系不育系信2121Awx、信3122Awx选育过程清晰,农艺性状整齐一致,综合性状优良。遗传性稳定,不育株率、颖花不育率和花粉败育率均达到99.99%以上,一致同意水稻糯性三系不育系信2121Awx、信3122Awx通过鉴定。近年来,市农科院在常规糯稻新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加强了杂交糯稻新品种选育的力度,先后选育出特糯2072、珍珠糯和嘉糯Ⅰ优721等一批糯稻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稻糯性三系不育系信2121Awx及信3122Awx的育成和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我省水稻不育系技术鉴定的空白,标志着市农科院在糯稻育种的源头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述两个糯性不育系配合力强,分别与信糯恢721、信糯恢7号、信糯恢5533等恢复系组配,表现出较强的产量优势,米质佳。信优糯5533有望201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耕作栽培研究] 推进粳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了新品种引进鉴定、高产稳产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插秧、稻麦轮作套种等多项研究,组织了大面积多点示范,技术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生产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粳稻新品种引进、筛选、评价和利用研究。从全国不同类型生态区共引进粳稻材料340份进行田间种植鉴定,按照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好的要求,初步筛选出20余份适宜豫南稻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材料。二、粳稻病虫害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了影响粳稻群体发育的主要害虫稻蓟马的防治和粳稻穗期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由于稻蓟马的抗药性增强,提出加大吡虫啉用量的防治对策,采用根际用药技术由原来的4克提高到6克,并开展新农药的筛选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粳稻穗期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制定了《晚播粳稻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省级技术标准。三、粳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继续开展粳稻两段栽培技术研究,安排了粳稻形态构建专题试验和机能构建专题试验研究,改进了形态构建的施肥方法和用量,提出了孕穗前一次性施肥方案,筛选了部分有利于提高粳稻后期生理机能的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四、对豫南“籼改粳”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6月10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顺利通过验收,项目得到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研究员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及省科技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并经推荐作为“十二五”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展备选项目。五、粳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安排示范南粳9108、南粳44、隆优1715等优良品种8个,建立粳稻高产示范点22个,示范面积达到3.5万亩,以国道“312”、“107”、沪陕高速等主要交通干线为轴心的示范走廊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举办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8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种田大户600余人次。目前,豫南稻区粳稻生产面积已达到230万亩以上,超过了河南省沿黄稻区粳稻生产面积。由于粳稻灌浆期天气晴好,品种和技术得当,2015年粳稻大面积丰产丰收,平均单产超过650公斤,高于籼稻60公斤以上,农民平均亩增收达到350元以上,粳稻产业已成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及配套技术研发。主要围绕机械装备、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优势原理、机插秧草害治理、机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推进了信阳机械插秧技术进步和应用面积的增长,机插秧由去年的198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211.4万亩,增长6.7%,机插秧面积所占比例上升到31.08%;机耕机收面积均超过96%。一、继续开展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泥质法”育秧技术的优势机理。试验表明,工厂育秧水稻秧苗生长环境差,温度比室外高4-10度,不通风,湿度在80%以上,光照强度比室外平均减少29.2%,秧苗素质显著差于“泥质法”育秧,表现为叶长苗高,叶片宽,植株嫩,移栽后缓苗慢。我们将泥质法育秧技术原理应用到机插秧育秧,大幅度降低了机插秧育秧成本,提高了育秧效率,有效的解决了粳稻由于晚播气温高室内秧苗素质差、安全性差的问题,避免了由于秧苗积温增加导致播始历期减少和产量降低的现象。继续开展秧田铺浆机和播种机的调试工作,利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岗位科学家马旭教授处引进秧田铺浆机和播种机开展示范应用,在示范的同时,对上述机械进行评估,提出了改进意见。二、完善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制定技术规程。为实现“泥质法”育秧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邀请部分同行专家对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进行审议修改,制定了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规程,通过了河南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审查并发布。三、开展机插秧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2015年安排机插秧和泥质法育秧示范点8个,示范面积15000亩,泥质法育秧面积150亩。市县区开展机插秧及泥质法育秧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人员400余人次。水稻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应用,促进了信阳水稻机械插秧的发展,改变了豫南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模式,机插秧“泥质法”育秧达到机插秧育秧的三分之二,已成为信阳稻区机插秧育秧的主要方式。
    高低温对水稻成苗与结实影响及预防技术研究。一、开展了水稻种植面积及品种利用情况调研工作。2015年信阳市水稻仍以杂交水稻为主,品种多元化但布局合理,品种集中度有所提高,高产优质品种比例增加。品种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特点,固始、商城和潢川县南部主要种植高产、优质型品种,如荆两优10号、扬两优6号、C两优华占、Y两优1号和深两优5814等;平桥、罗山、息县主要种植大穗、高产型品种,主要有冈优188、冈优140、冈优5330和II优系列等品种。通过对各县区主要种植水稻品种的调查,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上的品种主要有荆两优10号、扬两优6号、Y两优1号、C两优华占和冈优188等,其分布区域集中在罗山、潢川、息县、光山、平桥区、浉河区等县区。2015年水稻播种前,降水较多,水源充分,水稻种植面积有一定增加。水稻移栽进入6月份,遭遇持续近一个月的阴雨寡照天气,导致水稻生长缓慢,一些抗性差的品种发生稻瘟病危害。进入7月份上旬天气正常,正值孕穗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但由于分蘖期低温导致水稻抽穗期较常年推迟3-5天。水稻进入抽穗灌浆结实期的8月上旬-9月上旬,仅有短暂降雨,大部分时间天气晴好,光照充足,对水稻灌浆结实有利,水稻的结实率、千粒重均较高,水稻整体产量水平较常年增加。二、开展了高温对水稻开花结实期影响调查分析。通过对2015年气象资料分析,7月13-14日与29-30日, 8月1-4日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均超过30℃,个别日最高温超过35℃,其他天数处于正常范围内,总体情况是,绝大多数杂交稻结实率处于正常水平(80%以上),只对少数水稻品种的结实率造成了一定影响。通过对18个三系杂交稻结实率进行了调查表现为:六福优990结实率最高为95.11%,绵香优627结实率最低为67.8%,平均结实率为88.01%,结实率处于80%以下仅占11.11%。对36个两系杂交稻结实率的调查显示,结实率处于70%-93.96%之间,平均结实率为80.9%,其中,粘两优、泸两优、天两优和N两优系列组合结实率较高,抗高温能力稍强,云两优、华两优、Y两优、广两优和深两优系列组合结实率表现高低不一,可能与其恢复系抗高温能力有关,F两优、科两优和望两优系列组合结实率相对较低。另外,与三系杂交稻相比低了7个百分点,且结实率在80%以下占41.67%,远高于三系杂交稻。对照气象资料,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三系杂交稻较两系杂交稻具有相对耐高温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能与与杂交稻组合父本即恢复系的恢复力有关。三、建立了高温热害预警及预防网络。为有效预防高温热害,降低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探索建立了高温热害预警及预防网络。加强与气象部门交流沟通,及时获得准确预警预报,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及时分析研判对生产的影响,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将高温天气对水稻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有效缓解短时极端高温危害,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与各示范县经常联系和交流,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短信信息平台、电视播放流动字幕等途径,采取调控措施,将信息准确快速传递到种植大户及农户手中,有效避免了以往稻田出现的翘头穗、结实率低,甚至绝收的现象发生。
    水稻合理密植下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一、开展了信阳稻区水稻种植模式、季节、品种类型、施肥管理等生产情况调查。采取示范县定点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信阳稻区水稻生产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先后开展了水稻品种利用、栽插方式、不同茬口面积等方面的生产调研。2015年信阳稻区籼稻种植方式仍然以手工插秧为主,但随着插秧机械的快速增加和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水稻机插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抛秧由于具有省工、省力、节本的特点,2015年在平桥、罗山和息县等地发展较快,面积在100万亩左右;水稻直播直播稻面积也有所上升,面积在10万亩左右。目前,信阳稻区生产利用的品种数量较多,但品种集中度进一步增加。两系杂交组合上升速度加快,应用面积稳定超过三系杂交稻面积,适应水稻直播的需要,常规稻面积有扩大趋势。粳稻种植面积上升较快,常规粳稻宁粳3号、宁粳4号、南粳9108,杂交粳稻9优418、、隆优系列、徐优系列都有一定面积,豫南稻区粳稻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信阳地区水稻生产肥料种类主要是复合肥和尿素等,其中复合肥主要做底肥,尿素做追肥使用。籼稻的施肥方法仍然是传统的“一炮轰”,底肥施45%复合肥40公斤、分蘖肥施尿素10公斤左右,施氮量10~12公斤/亩,氮肥利用率较低。水层管理正常年份是前期保持浅水,中期保持较高的水层,有条件的地方够苗时晒田,收割前一周左右排水晒田收割。二、深化了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基于两段栽培前期研究成果,重点开展群体构建、形态构建需氮量和叶面营养、激素对机能影响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一是开展了不同基肥施氮量水稻群体构建研究。供试材料为杨两优6号。从分蘖数看,在低氮水平分蘖发生较慢,中高氮水平处理分蘖发生基本同步,到晒田时基肥纯氮4.5-11.5kg处理都能达到理想群体,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即说明基肥氮使用量在中高水平基本能够满足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多施氮肥早期分蘖差异不大;晒田期间基肥施纯氮9.5kg、11.5kg两处理分蘖数较其他处理增加明显,晒田结束后两处理有效分蘖也较多。二是开展了形态构建需氮量及利用率研究。试验表明在总肥量不大的情况下穗肥分两次施用更合理,且能达到高产。试验还表明,在总肥量较大的情况下,第二次穗肥施用过晚,虽然产量略有增加,但会降低结实性和增加倒伏风险,且降低肥料利用率。三是开展了叶面营养、激素对水稻机能的影响研究。试验表明,喷施叶面宝的处理产量最高,喷施磷酸二氢钾、活力酶的产量次之,喷施“920”的产量最低,说明在水稻灌浆期期喷施微量元素有助于改善叶片的生理机能,提高植株光和效能,有助于光和产物的合成和运输。三、开展肥水高效利用大面积示范。在罗山县、平桥、潢川、固始县、息县等示范县开展肥水高效利用生产示范,将两段栽培技术作为主推技术在各个示范县区的新品种示范展示、高产创建、“籼改粳”示范基地中应用,总面积达到4.3万亩,高产示范田块平均亩产达到750kg以上。
    [植物保护研究] 稻田高效低毒新农药筛选与轻便化施药技术研究着重于防治稻蓟马新药剂筛选。筛选出了噻虫嗪、呋虫胺、醚菊酯等三种新型杀虫剂,可喷雾、可拌毒土撒施、可直接施入机插秧育秧箱内,甚至可滴入渠水直接流入稻田,极大地简化了施药方法,深受土地流转大户的青睐。
    水稻旱直播除草技术研究与应用着重于苗后茎叶除草剂及复配制剂的筛选。筛选出了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苄嘧磺隆、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及其复配制剂,对直播田单双子杂草均有较高的除草效果,且对水稻安全,今后有望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豫南稻螟虫发生新趋势与防治对策研究对越冬基数进行了深入调查,查明豫南稻区二化螟为优势种群,2015年水稻生长前期温度偏低,二化螟发育历期相对延长,未出现2013年的第三代现象,2015年二化螟第一代轻发生,第二代在局部晚播粳稻田为害较重,个别粳稻田块发现有少量三化螟第三代为害,大螟在直播稻、杂交籼稻田边危害比较常见,但均未达到防治指标。
    温度胁迫下小绿叶蝉的生物学习性及寄主选择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试验结果在中国农学通报上发表。“小贯小绿叶蝉成虫总RNA的提取方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得受理,正处在实质审查期。
    水稻病虫草害预警及关键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一、开展了信阳市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实况调查。据统计,2015年信阳市水稻种植面积约700万亩,占全市秋粮作物种植总面积的81.4%,比上年增加了8.4万亩。主要品种以扬两优6号、Y两优1号、丰两优四号、C两优华占、冈优188、特糯2072、II优688、9优418等为主。由于前期雨水充足,栽插及时,长势良好,但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两迁害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普遍较差。1、病害发生情况。全市7-8月份降水正常略偏多,气温正常略偏高,在7月下旬后期至8月中旬前期有集中降水时段,对稻瘟病尤其对穗颈瘟的发生十分有利。稻瘟病全市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30万亩次。其中叶瘟发生盛期在7月上旬-7月下旬,发生面积100万亩;穗颈瘟发生盛期在8月中旬-9月上旬,发生面积130万亩。全市病田内平均病叶率8.2%,最高田块达80%。稻曲病全市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80万亩,发生盛期在8月中旬-9月上旬。信阳市在7月下旬后期至8月中旬前期有集中降水时段,对稻曲病病菌的侵染十分有利。加之全市水稻主栽的Y系品种等易感品种种植面积大,导致部分品种在局部地区重发。纹枯病全市偏重发生,局部地区重发生,发生面积290万亩,发生盛期在7月中旬-8月中旬。近年来,纹枯病为害程度加重,田间菌源量积累多。今年全市平均病丛率7.1%,比去年同期6.9%略高,最高田块达70%。2、虫害发生情况。受气候条件影响,稻飞虱全市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20万亩次,发生盛期在7月中旬-9月上旬。稻纵卷叶螟全市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次,发生盛期在7月中旬-8月中旬。二化螟偏重发生,二、三代累计发生面积210万亩次,发生盛期在7月中旬-8月上旬,一代发生面积155.6万亩,平均亩残虫量882头,比去年略有增加。同时,地区间防治不平衡,部分地区防治失时或未防治,全市平均螟害率4.4%,最高田块在30%以上且发生期极不整齐。由于我市水稻品种多,栽插期相差很大,水稻生育期极不整齐,桥梁田和虫源田多,致使二化螟在不同栽插期水稻上发育进度极不一致,常常重叠发生危害,防控难度很大。三化螟二代轻发生,三代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0万亩次,发生盛期在7月下旬-8月中旬。三化螟近几年发生程度较轻,主要发生在生育期长、栽插偏晚及贪青晚熟田块,尤其是在8月上旬前未齐穗的稻田。3、草害发生情况。草害主要在直播田块、土地流转大户机插秧田块发生较重,主要原因是田块不平,化除不及时所致。主要表现为单双子叶混合发生,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种类多、数量大,每平米有草80-110株,其中稗草、千金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占绝对优势,阔叶杂草鸭舌草已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了显著抗药性,水花生有从田边向稻田蔓延的趋势。二、开展了水稻旱直播田杂草防治试验研究。随着水稻种植方式多样化,水稻旱直播种植技术日渐成熟,我市部分地方水稻旱直播面积有所发展,针对水稻旱直播田杂草,选择不同药剂进行防除试验,目的是筛选最佳的防治药剂,为下一步开展防除试验研究提供理论数据。试验表明,不同复配药剂播后芽前土壤封闭处理试验中,30%丙草胺EC 125ml+60%苄嘧磺隆WG 6g在水稻旱直播田除草效果比较理想,药后30天除草效果达到95.25%,产量损失减少30.24%;33%二甲戊灵CE 80ml+60%苄嘧磺隆WG 6g药后30天除草效果达到96.55%,产量损失减少28.07%。不同用药量播后芽前土壤封闭处理试验结果,30%丙草胺EC 100ml+60%苄嘧磺隆WG 4g、6g 、8g,33%二甲戊灵CE 60ml+60%苄嘧磺隆WG 6g对水稻安全,42%丁噁EC 80ml、100ml、120ml、+60%苄嘧磺隆WG 4g对水稻有药害。综合分析:30%丙草胺EC 125ml+60%苄嘧磺隆6g,33%二甲戊灵CE 60ml+60%苄嘧磺隆WG 6g二个处理除草效果较好,药后30天除草效果分别为93.84%、94.86%,其增产效果为分别为29.44% 、28.30%。三、探索和揭示了豫南“籼改粳”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针对豫南水稻实施“籼改粳”,晚播粳稻面积逐步扩大,病虫害发生流行出现新的变化,通过生产调研和试验研究,阐明了豫南“籼改粳”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1、伴随品种类型更新引起的病虫变化;2、播种期后移,生育期后延引起的病虫变化;3、栽培技术措施不同引起的病虫变化。明确了豫南粳稻晚播后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不再是粳稻的毁灭性病虫害, 恶苗病、线虫病(种子带菌)、稻蓟马、稻粒黑粉病是粳稻的突出病虫害,对“籼改粳”过程中水稻病虫害消长变化的原因做出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程序预防、测报预防、栽培预防和一防多治”防控策略,制定了防控方案。主持承担的“豫南“籼改粳”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通过了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省农科系统二等奖。四、制定了豫南粳稻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随着豫南稻区粳稻面积的逐步扩大,粳稻穗期稻瘟病、稻曲病、稻螟虫危害日益突出,成为粳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通过对上述三大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提出了防治豫南粳稻穗期病虫害的具体技术措施,即在粳稻破口前5-7天和破口期分别以每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g和每亩用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20-30ml+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80g两个配方加水45kg喷雾施药,对粳稻穗期主要病虫害稻瘟病、稻曲病、稻螟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制定了《豫南粳稻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2015年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并对外发布。五、开展了关键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5年在息县、平桥、潢川、固始、罗山等示范县水稻产区建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5个,作为病虫害预警与防控的综合示范点,示范面积1.3万亩,辐射带动生产示范面积15万亩。在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组织的植保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指导农民认虫识病、讲解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防病治虫水平,推广水稻全程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显著效果。
    麻类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了红麻立枯病防治试验。试验表明:禾姆和艾科顿表现出较高防效,发病率在6%以下,其中禾姆的防治效果稍高于艾科顿(4%),防治效果为96.2%。在市农科院试验田、息县、光山县等地调查红麻病虫害,其中红麻田玉米螟百株虫数为8.6头,未达到防治指标;灰霉病和炭疽病发病较轻,分别为5.42%和4.73%。调查和鉴定信阳麻田根结线虫病及麻田叶蝉种类表明,信阳红麻根结线虫病是由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引起的,病原线虫以卵、卵囊或2龄幼虫在植物根茬、病残体和土壤中度过不良环境。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卵在卵囊内发育成1龄幼虫,1龄幼虫蜕皮后破卵而出,成为具有侵染性的2龄幼虫。2龄幼虫侵入根尖组织后分泌物质刺激组织过度生长,形成不规则的根瘤。幼虫在根瘤内经过2次蜕皮后发育成为成虫。雄成虫重回到土壤中,雌成虫产卵繁殖后代。雌、雄虫成熟后交尾产卵,或雌虫进行孤雌生殖。通过对麻田小绿叶蝉种类鉴定,发现了除棉叶蝉外的另外一个新种-板井小绿叶蝉,并对板井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进行了观察。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板井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板井小绿叶蝉成虫,触角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两性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众多鳞形感器,梗节近端部着生有3~5根毛形感器。鞭节细长,分为多亚节,第2、3亚节上各有1个毛形感器,雌虫第4亚节和雄虫第2亚节上各有1锥形形感器,其余亚节上均无感器存在。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存在,且均为球状刺体。板井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
    2015年信阳市油菜种植面积约62万亩,主要分布在罗山、光山、商城、固始、新县和平桥区等地。冬前油菜蚜虫、菜青虫偏重发生,春季油菜菌核病严重发生,发生面积20多万亩,严重田块病株率45%以上。油菜潜叶蝇中度发生,油菜病毒病、菜粉蝶、小菜蛾等其它病虫害偏轻或轻发生。
    2015年信阳市小麦冬前黄花叶病发生较重,发生面积约80万亩,主要集中在扬麦系列、和宁麦系列品种。春季小麦穗蚜严重发生,严重田块有蚜株率高达100%,百株蚜量8000多头。病害方面,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全面暴发成灾,仅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估计在150万亩,病穗率高达50以上,致使信阳市夏粮损失严重。
    [茶叶技术研究] 2015年市农科院主要开展了豫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信阳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品质标准创建、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信阳毛尖茶春茶适采期研究与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预报、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溯源系统建设、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豫南茶园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茶叶机械化采摘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信阳油茶产业化发展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信阳点试验等课题研究工作。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开展了茶树良种快繁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信阳茶园土壤肥力数据库,提出茶园土壤的营养调控技术方案,起草制定的“豫南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于11月份经省质监局进行了省级地方标准评审,12月省质监局已发布实施。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信阳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品质标准创建。重点研究探索了在信阳茶区品种特性、自然环境等条件下生产工夫红茶(信阳红)的关键工艺技术,确定了萎调、揉捻、发酵、烘干等关键工序的工艺技术参数。同时,通过对信阳红茶色香味的感官品质的评审和理化指标的实验测定,按照红茶国家标准进行信阳红茶品质的试验研究,初步提出“信阳红”品质的品质标准(初稿)。上半年通过了省科技厅委托市科技局组织的项目验收。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对2010-2014年通过杂交和诱变获得的4600余份种质材料进行筛选鉴定,并分别在我院五里店茶叶科研基地和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高桥茶叶科研基地建立了选种圃,从选种圃种筛选出优良单株86个,并对这些优良单株在湖南高桥基地进行了扦插繁育;双无性系杂交育种工作2015年收获的F1代种子已安排在湖南高桥茶叶基地进行播种试验。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溯源系统建设。信阳毛尖茶春茶适采期研究与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预报。1-4月份对影响春茶萌发的气象因子水、热、光等气象指标进行了实时监测,采集气象数据,并从春茶萌动开始观测我市茶区7个主栽品种的物候期,同时结合在全市茶区设立的63个观测点观测结果、市气象局提供的当日有效积温综合分析,进行信阳毛尖茶适采期(采摘指数)预报。从3月16日开始连续20天在信阳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媒体发布了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对指导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和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
    [试验站工作] 2015年,国家水稻、小麦、油菜、茶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和河南省水稻、小麦、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信阳试验站充分发挥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联合攻关、转化对接、展示示范、科技普及、信息监测功能,把体系建在产业中,论文写在大地上,重点做好创造样板、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样板,打造信阳优质水稻、毛尖茶叶、优质油菜、弱筋小麦产业集聚区,全国紫云英种子繁育基地和段木黑木耳、银耳生产基地,带动了豫南地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的发展。举办技术培训50余场次,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面积超过258万亩,预期经济效益1.6亿元。
    息县鸿润是一个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1万亩。在其连续两年种植水稻、小麦亏损达200余万元的情况下,小麦试验站对其生产和发展进行指导服务,将3000亩纳入技术承包范围。在播种期已偏晚的情况下,迅速制定种植计划和技术方案,并入驻指导服务。2015年夏收产量:周边农户亩产221.0公斤,项目区亩产514.2公斤,农场是农户的两倍以上;效益:农户小麦由于病害重、质量不达标,价格降到每斤0.82元,而农场小麦没有病害、品质好,每斤以1.36元价格顺利出售,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2015年,息县县政府与市农科院签订了全县弱筋小麦生产技术指导协议。鸿润家庭农场的水稻种植采用了由省水稻试验站提供的钵苗育秧精确机插技术。农场以前采用传统的机插秧技术,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伤秧伤根严重、漏秧率较高、秧苗返青慢。钵苗育秧精确机插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些突出问题,而且播下的秧苗发根早,分蘖早,有效分蘖多,水稻从下秧阶段开始就长势旺盛,产量和收益明显高于周边地区。9月23日上午,市政府副市长郑志强考察了该农场钵苗水稻生产。郑志强指出,机械化是水稻生产的必由之路,钵苗育秧精确机插技术可以优化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是一项非常好的技术。鸿润家庭农场的示范成功应用充分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各县区可结合高产创建等项目大力推广该项新技术,让这项技术在挖掘水稻生产潜力,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益上大显身手。
    油菜站建立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召开油菜生产机播机收观摩现场会,在10余个乡镇开展生产技术示范,开启了河南油菜生产方式变革之门。省水稻站开展水稻覆膜高产创建、覆膜清洁生产和再生高产创建,提高了稻田复种指数和综合生产能力,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储备。省食用菌站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超过100万袋棒,预期经济效益500万元。在10余个乡镇开展基于开放式接种的食用菌轻简便栽培模式生产示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每袋菌袋可节省成本1元以上,开启了豫南食用菌生产方式的变革。其它国家和省试验站也都按要求完成了试验研究、良种培育、集成创新、技术培训、示范辐射、监测预警和产经调研任务,体系年度考评均为优秀。
    [科技成果转化] 以项目为载体,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各类示范基地40多个,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示范,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组织实施“信阳毛尖茶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环南湾湖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豫南小麦耐温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研究与应用”、“豫南山区段木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 冈优5330中试与示范”、“ 嘉糯I优721试验与示范”、“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等13个重大项目,构建和完善了信阳粮食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扩大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范围,涉及信阳各县区、周边地市和周边省份。示范面积超过258万亩,预期经济效益1.6亿元。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亲临息县万亩稻茬小麦核心示范区调研,主持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的测产验收,并宣布验收结果,百亩方亩产531.4公斤,千亩方亩产479.8公斤。肖世和首席对信阳市小麦高产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河南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2020年小麦要在目前600亿斤总产水平上再增加100亿斤,总产达到700亿斤,信阳小麦生产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面积潜力大,目前信阳“白茬”田面积300多万亩,增加小麦生产面积十分可行,而河南省其它地区再增加小麦面积已不可能。二是产量潜力大,信阳小麦产量较低,平均单产310公斤左右,低于全省400公斤平均水平。增产空间比豫中、豫北部地区小麦、玉米及豫南水稻等作物要大得多,信阳小麦生产大有希望,产业化大有作为。泥质法育秧技术与手插秧、机器插秧和水稻直播技术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廉、不择田块,不伤根系、无缓苗期、低位分蘖多、分蘖成穗率高等突出优点。2015年信阳水稻抛秧面积发展到70多万亩,泥质法育秧使抛秧技术重新焕发了生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农业科技服务] 坚持把农科院当成为师范学院来办,以稻、麦、油、茶、麻五大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为依托,组建产业科技服务团队,聚焦新型经营主体,聚焦产业共性问题,聚焦重要生产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与指导。聚焦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精准服务。把农科院当成为师范学院来办,实施“千名种田大户科技服务行动”,把科技服务的重点放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之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再去带着大伙干、做给大伙看。聚焦产业共性问题,实施专项服务。突出问题导向,走出一条生产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科技培训路子。开展信阳毛尖茶适采期预报,从3月18日开始连续20天在主流媒体上发布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对指导信阳毛尖茶生产消费发挥了重要影响。扎根县区,创建亮点,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典型。聚焦重要生产节点,实施即时服务。给科技服务插上网络的翅膀、信息的翅膀。在媒体上设立农技服务专栏,加强病虫草害监测预警,开展种田大户手机短信服务、微信服务,制作技术指导节目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努力将科技产品和科技服务以现代方式推送至更多的朋友,送去实实在在的科技大餐,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学术交流合作] 市农科院积极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价值链、融入区域农业发展经济圈,加入了国家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坚持当好“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把基础性研发、应用型研发和产业化转化结合在一个纽带,为信阳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摸索出了一条通过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
    2月6日,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韩勋来,副院长王青林、祁玉良等一行四人,到福建省农科院拜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国家水稻品种改良中心福州分中心主任、河南省水稻遗传改良技术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谢华安研究员。韩勋来向谢华安院士汇报了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谢院士对建站工作表示满意。谢院士表示,将在资源共享、知识共享和信息共享方面,给予信阳市农科院大力支持,为信阳水稻育种和水稻产业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
    2月9日到10日,省信息协会农业信息分会理事长、省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农科院农信所所长郑国清研究员一行3人,来市农科院考察指导农业信息化工作。郑国清指出,信阳市农科院茶叶示范园具备良好的试验条件。省院将在示范园建设茶树远程感知物联网平台和智能温室物联网平台,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农业生产环境信息采集研究,开展可控环境和大田环境下的作物-环境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构建茶树-环境交互系统智能模拟调控与可视化集成系统,服务信阳茶叶生产管理。
    4月30日上午,市农科院与国家级信阳茶叶市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信阳国际茶城举行。市政府副市长郑志强、院长段仁周等出席签约仪式。市农科院与国家级信阳茶叶市场就科技交流推广、茶事活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月6—7日,省农业厅经作站副站长胡军勇、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王传福研究员、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张思礼研究员等省食用协会调研组一行5人来信阳调研和指导食用菌生产。调研组充分肯定了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成绩,并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专家指出,信阳市农科院在全国首创了段木黑木耳露天栽培模式和基于开放式接种的食用菌栽培模式,既显著地改善了作业条件,又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信阳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段木黑木耳、银耳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很好的段木黑木耳、银耳品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
    5月14日,江苏省原副省长、我国著名农学家、作物栽培学家、作物精确定量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的创始人、扬州大学凌启鸿教授,黄淮海麦区稻茬小麦项目首席专家、扬州大家戴其根教授以及来自广西、江西、湖北、河南、云南、安徽等省农科院、农业高校等项目协作单位的专家教授等一行40多人来信阳调研指导粮食作物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工作。市农科院从2013年开始参与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粮食作物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凌启鸿教授对市农科院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凌启鸿教授指出,信阳稻茬小麦面积较大,常年有300多万亩,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信阳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对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信阳小麦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月18日,国家、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在信阳息县召开稻茬弱筋小麦抗逆高产稳产集成技术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小麦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肖世和博士,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振生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六安、南阳、周口等综合试验站站长应邀出席会议。与会人员观摩了息县孙庙乡何营村、项店李楼村稻茬弱筋小麦抗逆高产稳产集成技术示范基地。肖世和首席组织专家对示范现场进行了测产。测产结果:示范区百亩方平均有效穗42.03万,平均穗粒数35.0粒,千粒重按扬麦15信阳常年结果42.5克计算,八五折后产量为531.4公斤/亩;千亩方平均有效穗38.5万/亩,平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按扬麦15信阳常年的42.5克计算,八五折后产量为479.8公斤/亩。肖世和对信阳市小麦高产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河南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2020年小麦要在目前600亿斤总产水平上再增加100亿斤,总产达到700亿斤,信阳小麦生产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面积潜力大,目前信阳“白茬”田面积300多万亩,增加小麦生产面积十分可行,而河南省其它地区再增加耕地面积已不可能。二是产量潜力大,信阳小麦产量较低,平均单产310公斤左右,低于全省400公斤平均水平。增产空间比豫中、豫北部地区小麦、玉米及豫南水稻等作物要大得多,信阳的小麦生产大有希望,产业化大有作为。在技术培训会上,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研究员作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作用”报告,郭天财教授作了“小麦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报告。
    5月20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在罗山县周党镇莲花农机农艺合作社召开了油菜轻简化、机械化、集成化高产高效现场观摩会。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李光明研究员、油菜栽培研究室主任张春雷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张书芬研究员等国家油菜产业技术岗位科学家以及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黄冈、九江油菜综合试验站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专家们认为,信阳油菜综合试验站开展豫南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开启了河南油菜生产方式变革之门。
    6月9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带领全国人大调研组,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笃运等陪同下莅临信阳,就《种子法》修订征求意见等事宜来市农科院实地调研信阳农科种业有限公司的经营情况。 “信阳水稻的主要品种有哪些”、“企业年销售收入多少”、“生产经营存在什么问题”、“有没有受到外资企业的冲击”,李适时不时地提出问题。李适时指出,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载体,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国家十分重视种业发展,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种子法》,《种子法》实施以来对健全种子市场、推动种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种子生产经营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种子法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本次修订立足于提升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对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体制机制、品种审定和登记管理、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种业监督管理等进行全面规范。信阳农科种业有限公司要抓住《种子法》修订契机,不断提升种业发展水平,推动公司业绩再上一个新台阶。市领导郭瑞民、张国晖、尹保斌、聂书华和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胡海华及市农科院院长段仁周等陪同调研。
    8月11日,湖北省黄冈市、襄阳市农科院联合调研组对市农科院进行了考察交流。信阳、黄冈、襄阳三市农科院签订了大别山科技创新协同联盟协议。
    8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张新友副院长到市农科院指导花生科研工作。张新友副院长对市农科院多年来连续开展高油酸花生品种选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花生品种改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目标是高产、优质、早熟、高含油量、广适性等,信阳农科院要继续加强花生科研工作,通过改良品种,创新技术,不断提高花生种植的经济效益,促进信阳花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8月19日,陕西省汉中市农科所所长葛红心、党委书记李厚华一行5人来市农科院进行了考察交流。段仁周院长与葛红心所长分别代表市农科院与汉中市农科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9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来信阳市考察指导水稻科研工作。谢华安院士来到市农科院水稻试验园区,先后考察了两个通过省级鉴定的水稻糯性三系不育系、三系杂交糯稻信优糯5533中间试验、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比较试验、常规糯稻信糯863直播试验等,谢院士对市农科院两个糯性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广适性不育系和两系杂交稻培育、直播稻生产、再生稻栽培、优质米品牌创建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
    12月26日上午,在信阳师范学院逸夫楼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信阳师范学院与市农科院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信阳师范学院校长宋争辉,副校长刘彦明、齐城及有关院处负责同志,市农科院院长段仁周率本院部分专家参加了签字仪式。刘彦明、段仁周分别代表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市农科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信阳师范学院向市农科院宋世枝、王青林、吕立哲三位研究员颁发了南湖兼职教授聘任证书。在2015年省优势特色学科评选中,信阳师范学院和信阳市农科院联合申报立项了“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特色学科群,为两个单位深化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段仁周指出,农科院将以合作协议的签订为契机,深化双方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努力在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农业重要科技问题上,做出引领性贡献。
    [农业科研成果]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创新路线,着力提高信阳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取得显著成绩。获得省农科系统奖5项、信阳市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高产稳产多抗两系杂交粳稻6优53的选育及应用”,“豫南地区油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豫南山区段木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豫南粳稻新品种引进鉴定评价利用研究”、“豫南小麦耐湿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研究与应用”等5项成果获省农科系统二等奖;“豫南粳稻-小麦耕作制度构建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稳产多抗两系杂交粳稻6优53的选育及应用”、“豫南山区黑木耳仿野生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2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豫南地区油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覆膜+紫云英’水稻高产高效有机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豫南粳稻新品种引进鉴定评价利用研究”、“豫南小麦耐湿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研究与应用”等4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产稳产多抗两系杂交粳稻6优53的选育及应用”获省农科系统二等奖、“豫南山区段木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省农科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籼型三系杂交稻“香优156”、常规粳稻“信粳64”、三系杂交油菜“信油杂2906” 、小麦“信麦69”等4个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籼型两系杂交稻“F两优6876”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水稻糯性三系不育系“信2121Awx”、“ 信3122Awx”通过省级鉴定。“段木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豫南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等8个技术规程申报省级地方标准。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篇。获省农科系统奖5项、市科技进步奖7项。1个品种获国家审定,7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5个品种获新品种权保护授权,8项技术规程通过省级地方标准审查,获发明专利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篇,钝感基因的发现和携带钝感基因的pol CMS、双低Ogu CMS的成功选育,产生较大学术影响。
    [学科平台建设] 加强创新团队遴选和平台建设升级工作,提升单位研发实力和发展后劲。信阳市稻茬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市科技局认定。加强科研条件建设,着力提升设施装备水平。一期占地530多亩的信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动工建设。农业部信阳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初步建成,财政部水稻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启动。
    [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人员结构显著优化。“茶树遗传育种与生态栽培”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1人晋升为研究员,2人晋升为副研究员,1人被授予“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被授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招聘3名硕士和2名学士来院工作。目前,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04人,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26人,省优秀专家1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1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全院职工呈现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信息宣传工作] 围绕全院中心工作,瞄准信息服务需求、院务公开需求和农科院影响力提升需求,着力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在省市政府网站、电台、报刊以及市委、市政府等内刊上发表有关科技信息154条。按照市政府统一要求,对农科院网站进行了整改、升级和完善,网站的平台和窗口功能日益显现。农科院获得“信阳市政府网站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给信息服务插上网络的翅膀、故事的翅膀、科技的翅膀。开通“农技好参谋”短信服务信箱,每周向种田大户推送服务信息2—3条,受到广泛好评。协调引进的省农科院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项目“信阳茶叶示范园远程感知物联网平台”落地建设。先后向省人大、省政府、市政府、市人大、省农科院、科技厅、农业厅等上级机关提交了多份专题报告,提升了农科院在上级部门的影响力。
    [现代院所建设] 把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干部队伍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增强忧患意识,克服重业务轻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倾向,按照利剑高悬、多措并举、抓住关键、依靠群众的工作思路,抓常、抓长、抓细、抓小、抓早,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违纪必究,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科研环境。全院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明显好转。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荣获市级以上先进单位称号9项,市级以上个人先进称号12项。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被省人社厅、科技厅授予“河南省科技系统先进单位”, 被省人社厅授予“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先进单位”,被市政府授予“目标任务完成先进单位”、“政府网站建设先进单位”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嘉奖集体”。被河南省农科院授予“全省农科系统先进单位”。两院院士、国家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和院所、高校的知名学者,纷纷到信阳指导工作,信阳市农科院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唱戏”的台子更加宽广。

上一篇:农业科技2016年
下一篇:农业科技2014年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