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2014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为模式,以集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为支撑,着力发挥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农业学术研究主阵地、农业科技进步主渠道的职能作用,当好市委市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粮食安全的参谋助手,锐意改革,奋发努力,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全年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71项,新争取各级科研项目8项。发挥科技创新对地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7项。杂交稻新品种“广两优916”、“D优3138”,小麦新品种“信麦9号”,杂交油菜新品种“信油杂2803”,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9106A”通过河南省审定(鉴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项,申报专利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发表期刊科技论文34篇,出版专著1部。在全市共建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示范基地150万亩,着力强化良种良法综合展示,为主导品种和主体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样板。以种田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为对象,着力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服务,带动了信阳科技种田水平的提高。
[农业科研项目] 2014年,市农科院围绕农业产业需求,以作物品种创新、栽培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创新为重点,以提高成果持续供给能力、技术集成配套能力、示范应用引领能力为目标,提升选题质量,优化选题结构,凝练创新方向,明确创新目标,编制院科研计划项目71项,其中研究项目35项,成果转化项目2项,中间试验项目14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8项,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这些项目是: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水稻三系不育系的转育及利用;两系法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水稻优质种质资源创制及强优势杂交稻新品种选育研究;粳稻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粳稻精量直播栽培技术研究;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水稻覆膜清洁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豫南稻区水稻再生高产高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高产多抗杂交稻新组合冈优5330中试与示范;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珍珠糯试验与示范;南方稻区国家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生产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试预备试验;国家黄淮粳稻A、B组区域试验;河南省中晚粳联合预试区试与生产试验;河南省豫南粳稻区域试验;高低温对水稻成苗与结实影响及预防技术研究;水稻病虫草害预警及关键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进粳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及配套技术研究;水稻合理密植下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豫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信阳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品质标准创建;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信阳毛尖茶春茶适采期预报研究与应用;信阳油茶产业化发展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茶叶机械化采摘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豫南茶园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技术研究;质油菜新品种高产配套栽培与高产保优制种技术研究;油菜轻简化、机械化关键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高产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高产优质耐渍芝麻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全国冬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优质油菜区试及生产试验;河南省夏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高产高抗高效适合机收油菜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油菜“一促四防”抗灾技术试验示范;河南稻田绿肥利用及紫云英种子高产技术研究及示范;红麻种质资源收集及优异种质展示;紫云英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干旱胁迫下红麻光合特性及生理特性研究;红麻品种筛选、高产高效种植与多用途关键技术研究;红麻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豫南稻螟虫发生新趋势与防治对策研究;稻田高效低毒新农药筛选与轻便化施药技术研究;水稻旱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温度胁迫下小绿叶蝉的生物学习性及寄主选择研究;江淮地区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高产多抗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选育;河南省南部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小麦良种生产试验;小麦隐性灾害防控抗逆稳产综合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小麦育种能力共性技术研究;主要生态区小麦关键栽培技术创新与示范;小麦简化高产施肥(控释肥)试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砂姜黑土适于机械化施肥管理的麦田耕作与种植方式试验;代料黑木耳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应用;高产优质平菇新品种选育;信阳黄心菜品种选育;信阳土地流转现状、影响、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若干问题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优质超级稻新品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信油2508”、“Ⅱ优688”结题验收,国家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冈优5330”、省成果转化项目“珍珠糯”,通过中期监理。新争取国家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4项。“嘉糯Ⅰ优721中试与示范”获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培育与示范”获省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经费总量呈不断攀升趋势,重大成果有加速产出的趋势。
[作物品种选育] 针对目前水稻、小麦、油菜、麻类、茶叶、花生、紫云英等应用品种存在的关键问题,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和利用,涌现了一批有苗头的新种质、新品系和新品种。审定新品种新材料5个:杂交稻新品种“广两优916”、“D优3138”, 小麦新品种“信麦9号”, 杂交油菜新品种“信油杂2803”,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9106A”。“9106A”是我省首个油菜雄性不育系。申请新品种权保护4项。
广两优916审定编号:豫审稻2014011,品种来源:广占63-4s×香丰916。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43-146天。株高119.3-130.4厘米,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分蘖力较强,剑叶直立,茎叶夹角小,主茎总叶片17-18片,穗长25.3-26.3厘米,亩有效穗21.3-22.5万穗,每穗总粒数184.1-189.5粒,实粒数139.5-159.6粒,结实率73.6-81.3%,千粒重28.5-30.5g。抗性鉴定:2012年经江苏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对稻瘟病苗瘟表现免疫,穗颈瘟表现中抗(2级),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 、JS-49-6、KS-6-6表现中感(5级),对PX079均表现中抗(3级),对纹枯病表现感病(S);2013年鉴定:对稻瘟病苗瘟表现免疫,穗颈瘟田间表现中抗(3级)、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PX079、JS-49-6、KS-6-6均表现中抗(3级),对纹枯病表现中抗(R)。品质分析:2012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品质分析:出糙率81.2%,精米率71.9%,整精米率63.3%,粒长7.0毫米,长宽比3.0,垩白粒率25,垩白度1.8%,透明度1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16.2%,达国家优质稻谷3级标准;2013年品质分析:出糙率82.4%,精米率73.2%,整精米率67.8%,粒长7.0毫米,长宽比3.2,垩白粒率30%,垩白度4.2%,透明度2级,碱消值6.0级,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15.0%,达国家优质稻谷3级标准。产量表现:2011年豫南籼稻区域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稻谷581.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差异极显著,居18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2年续试,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稻谷590.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差异极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2位。两年平均亩产稻谷585.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2013年豫南籼稻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稻谷604.7千克,比对照品种Ⅱ优838增产10.6%,居8个参试品种第1位。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南部稻区种植。
D优3138审定编号:豫审稻2014012,品种来源:D62A×R3138。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43-148天左右。株高117.4-129.6cm,株型松散,叶色深绿,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剑叶宽大挺立上举,茎叶夹角小。主茎总叶片17-18片,穗长25.8-26.8厘米,亩有效穗15.4-15.9万/亩,每穗总粒数175.4-182.8粒,实粒数127.8-145.4粒,结实率71.9-80.8%,千粒重29.0-29.9克。抗性鉴定:2012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对稻瘟病苗瘟表现为免疫,穗颈瘟人工鉴定为中抗(2级),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PX079表现为高感(9级)、JS-49-6表现为感(7级)、KS-6-6表现为中感(5级),对纹枯病表现感(S);2013年鉴定:对稻瘟病苗瘟各代表小种表现抗病,穗颈瘟田间诱发鉴定为中抗(3级),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JS-49-6、KS-6-6表现为中感(5级)、PX079表现为中抗(3级),对纹枯病表现抗病(R)。品质分析:2012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品质分析:出糙率81.5%,精米率71.8%,整精米率61.2%,粒长7.0毫米,长宽比3.0,垩白粒率28,垩白度3.1%,透明度1级,碱消值4.0级,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20.2%,达国家优质稻谷3级标准;2013年品质分析:出糙率80.5%,精米率72.6%,整精米率63.6%,粒长7.0毫米,长宽比3.0,垩白粒率24%,垩白度2.6%,透明度2级,碱消值4.0级,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20.0%,达国家优质稻谷3级标准。产量表现:2011年豫南中籼稻区域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稻谷567.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差异显著,居18个参试品种第13位;2012年继续,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稻谷577.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差异极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的第11位。两年平均亩产稻谷572.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2013年豫南中籼稻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稻谷57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居8个参试品种第6位。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区种植。
信麦9号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2,品种来源:周麦11/豫麦18。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08.4-216.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健壮,分蘖力弱,成穗率高;冬季耐寒性强,春季发育较快,抽穗较早;成株期株型较松散,叶、茎杆腊质层较厚,穗下节长,株高70-84.9厘米,茎杆弹性一般,不抗倒伏;纺锤形大穗,码稀,长芒,白粒,卵圆形,偏粉质,饱满度好;叶片功能期长,籽粒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28.9-38.7万,穗粒数31.8-33.8粒,千粒重37.6-41.5克。抗性鉴定:2011-2012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13.41%,容重791克/升,湿面筋28.3%,降落数值340 S,沉淀值70.5 毫升,吸水量52 .0毫升/100克,形成时间2.5 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弱化度87 F.U,硬度30 HI,出粉率67.7%。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蛋白质13.82%,容重779 g/L,湿面筋29.1%,降落数值347S,沉淀值77 毫升,吸水量55.4毫升/100克,形成时间4.1分钟,稳定时间5.6分钟,弱化度101F.U,硬度40 HI,出粉率67.9%。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5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387.0千克,比对照品种豫麦18-99增产8.6%,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4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0.0%,平均亩产387.5千克,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1%,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2-2013年度河南省南部稻茬麦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429.8kg,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3%,居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中晚茬种植。
信油杂2803审定编号:豫审油2014001,品种来源:7104A×2512-2C。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品种,生育期228.8-233.8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琴状裂叶,叶深绿色;株高147.5-164.9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7.9-9.4个,单株有效角果277.5-341.3个,角粒数21.8-25.9个,千粒重3.19-3.5g,单株产量18.4-19.28g,不育株率0.1-3.7%。抗性鉴定:2012-2013年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63.4%,冻害指数28.6%;菌核病病害率8.7%,病害指数7.2%;病毒病病害率0.0%,病害指数0.0%,抗倒伏。品质分析:2012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23.65μmol/克,含油量41.92%。2013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18.35μmol/g,含油量41.04%。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8点汇总,4点增产,4点减产,增产点率50%,平均亩产190.3千克,比对照杂98009增产13.1%,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2011-2012年度续试,8点试验,7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7.5%,平均亩产187.0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9.3%,达极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12-2013年参加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6点试验,5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83.3%,平均亩产236.8千克,比对照杂98009增产11.8%,居6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黄河以南冬油菜区域种植。
双低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9106A属甘蓝型油菜败药型雄性不育系,群体整齐一致,植株健壮,分枝较多,不育株花瓣变小皱缩,开放正常,雄蕊败育短缩至雌蕊基部,花药严重退化变小、乳白色、三角状戟形、无花粉;雌蕊发育正常,可以正常接受外来花粉、受精结实。4月1日,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信阳市农科院选育的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9106A进行现场鉴定。专家组认为:油菜不育系9106A材料来源清楚,选育系谱明晰;不育度高,稳定性好,田间生长整齐一致;用油菜不育系9106A与恢复系2512-2C配组的杂交油菜新组合信油杂2906表现性状整齐一致,稳定性好,抗倒性强,早熟性、丰产性好,在河南省油菜区试中表现突出,同意9106A通过省级鉴定。
[耕作栽培研究] 继续开展水稻两段栽培在粳稻高产稳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按照粳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栽培方法,从粳稻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肥力田块,杂交粳稻高产群体在18万左右,常规粳稻高产群体在23万左右,群体构建氮素基肥用量分别在4.5-5和5.5-6公斤,形态构建氮素用量分别在4.6-6.9和6.9-9.2公斤,氮磷钾合理搭配,后期干湿灌溉,辅助喷施叶面肥和调节剂,有利于增强水稻活力。该项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豫南粳稻的大面积高产稳产, 2014年9月20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测产百亩示范方单产818.4公斤,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95.8公斤。两段栽培技术不仅高产稳产,而且氮素利用率可提高到60%左右,与现有的栽培技术相比,氮素用量减少25%—40%,倒伏风险降低50%以上。
分析揭示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存在的制度缺陷,在深入开展粳稻最佳播期、最佳齐穗期和安全齐穗期、粳稻茬小麦高产和粳稻套种小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豫南粳稻高产优质技术要求和高效耕作方式要求,建立了豫南粳稻--小麦耕作制度,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于2014年获得河南省农科系统二等奖。豫南粳稻--小麦耕作制度要求粳稻、小麦轮作,粳稻的的安全齐穗期在9月6日、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齐穗期在8月下旬,粳稻实现机械插秧或抛秧,小麦整地播种和套种。豫南粳稻--小麦耕作制度优化了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率,解决了麦茬水稻秧龄过长导致的水稻减产和机械插秧、抛秧技术不能利用的问题,也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和应用套种技术提供了条件,成为豫南“籼改粳”的理论基石。豫南粳稻--小麦耕作制度在生产中开始大面积应用,粳稻机械插秧、抛秧面积达到100万亩,套种小麦面积超过3万余亩,粳稻套种小麦示范点平均亩产超过430kg,套种小麦已成为种田大户应用的常规技术。起草“豫南粳稻套种小麦技术规程”并提交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
[“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结题。项目经过三年协作攻关,消化吸收国内六大集成技术,实现了五项理论技术创新,初步建立起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体系;加快了豫南“籼改粳”进程,推动了豫南粳稻稳步快速发展,为豫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稻米品质提升、稻麦耕作制度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江淮流域一季中籼稻区“籼改粳”起到了示范作用,被誉为豫南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重大变革。河南省科技厅厅长贾跃两次到信阳视察“籼改粳”,河南省科技厅党委书记黄毅、副厅长张代民也先后到信阳视察“籼改粳”,对项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吴孔明先后到信阳考察“籼改粳”,对豫南“籼改粳”在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工作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南日报、科技日报先后报道豫南“籼改粳”,河南卫视新闻连续三年报道“籼改粳”,其中两次为新闻头条;河南卫视《聚焦中原》于2014年11月18日专题报道了豫南“籼改粳”;2012至2014年信阳市政府连续三年将豫南“籼改粳”列入重点工作,其中2013年列入“双十工程”,同年信阳市农科院被评为实施“双十工程”优秀单位。项目揭示了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存在的制度缺陷,提出了品种类型由籼稻改为粳稻,播种期由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中下旬,水稻移栽由人工手插秧改为机械插秧或抛秧,小麦播种由整地播种改为套种,构建了豫南粳稻—小麦耕作制度,并在生产中开始应用。项目选育筛选适宜豫南种植应用的优良粳稻品种(组合)24个,确定超级粳稻主导品种5个;研制适宜豫南种植的超级杂交粳稻、超级常规粳稻主导品种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5套,百亩面积达到800公斤,大面积应用达到650公斤,建立起豫南粳稻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项目研制豫南粳稻机插秧及轻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项,机插秧在粳稻生产上的应用面积达到83.4%。项目结束后粳稻年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平均每亩比籼稻增产稻谷50公斤以上或亩增加经济效益300元以上。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5.21亿元。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以来,共育成审定粳稻新品种3个,其中国审1个;获得市县级科技成果6项,另有省、市级鉴定成果各一项;制定省级地方技术规程10个,其中已发布2个,完成制定待审3个,申报2015年制定5个;发表论文11篇;获得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植物保护研究] 2014年水稻生长前期天气比较正常,中后期气温偏低,雨日较多,日照不足,相对湿度较大,导致穗颈瘟、稻曲病严重发生。全市穗颈瘟发生面积79.6万亩,其中冈优99、徐旱2号发病较重,平均病穗率21.0%,最高田块86.5%,防治65.4万亩;稻曲病发生面积83.2万亩,在两系优质籼稻和晚播粳稻上发生较重,平均病穗率29.7%,严重田块高达55.6%,防治面积31.8万亩。今年信阳市水稻主要虫害发生偏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轻度发生,发生面积约40万亩,稻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第一代轻发生,第二代在局部地区造成危害,发生面积38.6万亩,主要造成半枯穗和白穗,未防治田块受害株率15.8%。稻蓟马偏轻发生,麦茬直播稻和晚播粳稻田块偏重发生,全市发生面积57.2万亩,防治51.3万亩,未防治田块卷叶率达24.6%。草害主要在直播田块、土地流转大户机插秧田块发生较重,主要原因是田块不平,化除不及时所致。主要表现为单双子叶混合发生,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种类多、数量大,每平米有草80-110株,其中稗草、千金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占绝对优势,阔叶杂草鸭舌草已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了显著抗药性,水花生有从田边向稻田蔓延的趋势。
随着“籼改粳”面积的扩大,水稻病虫害发生了变化。稻苗疫霉病、立枯病、烂秧病、细菌性褐条病、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一代、三化螟一代、大螟、中华稻蝗等病虫发生变轻了,而恶苗病、干尖线虫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稻蓟马、稻潜叶蝇、稻纵卷叶螟、穗期稻螟虫发生较重。原因:一是传统的苗期低温病害显著减轻。由于粳稻耐低温性能优于籼稻,加之推迟播种期,粳稻秧田期发育速率快,生长旺盛,水稻苗期的一些低温病害受到显著抑制,稻苗疫霉病、立枯病、烂秧病、细菌性褐条病以及苗稻瘟病基本上没有发生;二是完全避开一代螟虫为害。由于推迟播期,有效地避过了水稻螟虫第一代的为害,在豫南地区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的越冬代成虫盛发于5月中下旬,此时晚播粳稻尚未播种或刚刚发芽,不利于越冬代螟蛾产卵,田间调查未见第一代螟虫为害;三是恶苗病成为苗期至孕穗期主要病害。由于粳稻本身易感恶苗病,加之苗期相对较高的温度,更助长了恶苗病的发生,田间调查表明,未浸种及浸种效果差的田块,平均病穴率为10.6%、病株率为2.2%;四是稻蓟马是晚播粳稻苗期早生快发的重要障碍因子。稻蓟马是豫南水稻秧苗3叶期至本田分蘖期的重要害虫。稻蓟马世代历期短,在23-25℃时,完成一代只需15-18天,常规播种条件下,由于前期温度偏低,稻蓟马发生发展较慢,一般不会造成较大的为害。而“籼改粳”条件下,粳稻播种期推迟,气温高,秧苗生长嫩绿,从秧苗期到分蘖末期,一直处在稻蓟马的严重威胁之下。轻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严重的造成大面积枯死,状如火烧。田间调查显示,不进行防治的田块稻蓟马平均卷叶率为35. 8%,平均百株虫量为543头,严重田块卷叶率96%以上,百株虫量高大2700头。五是稻纵卷叶螟为害集中而持久。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豫南常年发生3代,第一代因迁入数量很少,不构成为害,第2、3代为主害代, 第3代以后由于当地籼稻叶片老化,不适于其取食,大部分迁出危害粳稻,为害期长达70-80天,致使本应迁出的第4代变为滞留型,进一步加剧了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受害重的田块叶片被害率高达90%以上;六是水稻三大传统病害总体趋于偏轻发生态势。粳稻本身对白叶枯病具有良好抗性,加之近二十年来白叶枯病一直偏轻发生,菌原量明显不足。理论上粳稻易感稻瘟病,但由于推迟播期,苗期温度高,粳稻生长旺盛,抗病力增强,不利于苗稻瘟的发生,而由于抽穗期推迟,避过了高温高湿季节,穗茎瘟和纹枯病也少有发生。但与籼稻相比,粳稻易感纹枯病是不争的事实,且品种间的感病程度差异明显,值得引起关注。七是稻曲病已成为豫南粳稻最为严重的病害。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当温度在24~34℃时,最适宜病菌孢子的发育,风雨天气对病菌传播侵染极其有利。稻曲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相比之下,粳稻感稻曲病的品种比例大于籼稻,严重程度重于籼稻。值得注意的是,粳稻品种间的感病程度差异极大;八是三化螟第三代发生较轻,但难以完全避过。跟踪观察表明,“籼改粳”使粳稻抽穗期避开了三化螟第三代的孵化高峰期,危害大幅减轻,但由于三化螟第二代成虫发生期从7月下旬持续到8月下旬,长达30-40天,粳稻的抽穗期部分地落入了三化螟第三代发生期内,晚播粳稻的白穗率严重田块可达到3%以上;九是水稻褐飞虱相对偏轻。褐飞虱是水稻三大迁飞性害虫之一,常年7月中旬到8月上旬迁入豫南稻区,喜食处于孕穗灌浆期的水稻,杂交籼稻受害较重。“籼改粳”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褐飞虱的适宜取食期,一般年份褐飞虱发生相对偏轻,为害不重。
发现并鉴定了豫南稻区两种新病虫害。在信阳市农科院试验园区发现了为害晚播粳稻的潜叶蝇,经河南昆虫学会理事长河南农大袁国辉教授鉴定,为害豫南稻区的潜叶蝇为稻茎毛眼水蝇(Hydrellia sasakii Yuasa),分类上属于水蝇科毛眼水蝇属,其幼虫孵出后,迅速潜入水稻叶片、心叶中取食。以幼虫在沟边、田边游草(李氏禾)的叶鞘基部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时成虫开始羽化产卵,第一代幼虫在游草上为害。第二代幼虫盛发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最适宜的温度25~28℃,相对湿度90%以上。喜食分蘖期幼嫩的稻叶,此期常规播种的籼稻已进入拔节期,叶片老化,不适宜稻茎毛眼水蝇取食,而晚播粳稻的分蘖期正处在稻茎毛眼水蝇的最适为害期。在息县孙庙乡发现了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植物细菌病害专家赵廷昌研究员鉴定为Burkholderia glumae(颖壳伯克氏菌),又称水稻细菌性颖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种传病害。谷粒感染后,开始呈现苍白色似缺水状萎凋,渐渐变为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内外颖尖端或基部呈紫褐色,护颖呈暗紫褐色,而穗轴和枝梗均为健全绿色(真菌性谷枯病往往同时危害穗轴和枝梗,造成枯萎症状),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研究发现春雷霉素对该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完善防治稻蓟马轻简化施药技术。稻蓟马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5-25℃,在江淮流域(及以南)主要危害秧苗及分蘖期的水稻。锉吸水稻叶片取食汁液,开始造成很小的白色伤斑,后形成条斑,最后全叶卷曲枯死。受害秧苗返青慢、发育不良,水田中能看到成片秧苗发黄,严重的枯死。由于稻蓟马繁殖周期短,故采用喷雾方法防治效果差,特别是在本田期难以大面积及时防治。采用拌种法、浸种法、毒土法3种轻简化施药方法,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筛选一批防治粳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药剂。粳稻中后期主要以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螟虫、稻纵卷叶螟为主,按照农业部颁布的GB/T 17980.1-2000杀虫剂防治水稻鳞翅目钻蛀性害虫,GB/T 17980.2-2000杀虫 剂 防 治稻纵卷叶螟,GB/T 17980.20-2000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GB/T 17980.19-2000杀菌剂防治水稻叶部病害田间药效试验准则,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了一批高效低毒的新药剂并在生产上得到了验证。
提出豫南“籼改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一是树立农业防治的基础地位。充分肯定粳稻晚播对一些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作用,发挥粳稻品种抗病虫作用,淘汰高度感病品种,在兼顾高产优质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把合理施肥,科学灌水落到实处,切忌偏施氮肥,长期深灌。二是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搞好病虫测报,杜绝打“保险药”,落实防治指标,改变见虫就治的思维定式。改进施药方式,提倡隐蔽施药,局部施药。防治稻蓟马可选择内吸性强的杀虫剂浸种、蘸秧或拌毒土撒施。优先选用对天敌比较安全的生物农药,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三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明确防治对象,掌握最佳用药期,确保对症用药。注重药剂的合理混配,能兼治的不单治,能一次施药的不分开施药。
2014年信阳小麦病虫害总体为中到偏轻程度发生,其中条锈病轻度发生,全市发生面积60万亩,赤霉病中等程度发生,全市发生面积120万亩;白粉病轻度发生,全市发生面积100万亩;小麦蚜虫轻发生,发生面积约80万亩。
2014年信阳油菜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其中,蚜虫冬前偏重发生,局部地区重发生。全市发生面积180万亩次;潜叶蝇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全市发生面积60万亩,发生盛期在3月下旬-4月下旬;菜青虫偏轻发生,全市发生面积25万亩次,发生盛期主要在秋苗期;菌核病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主要原因是油菜盛花期遇持续降雨,全市发生面积110万亩。
[茶叶技术研究] “省重大专项“豫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建立了茶树良种快繁技术平台;建设了信阳茶园土壤肥力数据库,提出了茶园土壤的营养调控技术方案;构建了茶叶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制订了“信阳红”产品品质标准和 “豫南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并报省质监局待评审。“信阳毛尖茶春茶适采期预报研究与应用”项目对 1-4月份影响春茶萌发的气象因子水、热、光等气象指标进行了实时监测,采集气象数据,并从春茶萌动开始观测信阳茶区7个主栽品种的物候期,同时结合在全市茶区设立的63个观测点观测结果、市气象局提供的当日有效积温综合分析,进行信阳毛尖茶适采期(采摘指数)预报。今年从3月18日开始连续20天在信阳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媒体发布了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对指导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和消费发挥了重要影响。
[试验站工作] 2014年,国家水稻、小麦、油菜、茶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和河南省水稻、小麦、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信阳试验站充分发挥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联合攻关、转化对接、展示示范、科技普及、信息监测功能,把体系建在产业中,论文写在大地上,示范推广大宗农作物品种30余个,示范面积15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新品种示范面积超过60万亩。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研究员亲临息县调研稻茬弱筋小麦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砂姜黑土区万亩高产高效生产示范区,对小麦站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息县孙庙乡龙庙村300亩核心高产创建区测产验收,亩产511.1公斤,示范区小麦比全县单产提高11.3%。油菜站建立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召开油菜生产机播机收观摩现场会,在10余个乡镇开展生产技术示范,开启了河南油菜生产方式变革之门。红麻站完成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红麻“637”高产创建任务。省水稻站开展水稻覆膜高产创建、覆膜清洁生产和再生高产创建,提高了稻田复种指数和综合生产能力,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储备。新组建的省食用菌站示范50座大棚,展示“一网一灯一板一缓冲”生产模式,规避了夏秋季节香菇、平菇病虫害危害。其它国家和省试验站也都按要求完成了试验研究、良种培育、集成创新、技术培训、示范辐射、监测预警和产经调研任务,体系年度考评均为优秀。
[科技成果转化] 以项目为载体,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各类示范基地40多个,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示范。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强化“籼改粳”基地建设,构建示范走廊,进行整县、整乡推进,10万亩以上的县区达到7个、万亩乡镇达到40个,种植大户达到600个,千亩以上规模大户达到100个;建立晚播粳稻高产示范万亩示范区7个,千亩示范片12个,百亩示范片22个,面积达到15万亩;豫南稻区机插秧面积达到三分之二,泥质法露天育秧达到250万亩,全市粳稻平均亩产达到680公斤,比籼稻增产60公斤。全市粳稻年生产面积达到23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5亿斤,农民增收15亿多元。省委郭庚茂书记参观在息县项店镇李楼村的万亩粳稻示范基地时,对息县粳稻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业科技服务] 把农科院当成为师范学院来办,实施“千名种田大户科技服务行动”,将最新最实用的品种和技术在最短时间内送到种田大户手中。举办等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余场次,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建立短信服务平台,发布病虫情测报,接受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技术咨询,制作技术指导节目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市院在省市电台、网站、报刊以及市委、市政府等内刊上发表信息148条,获得一项河南省专业报刊新闻二等奖。《河南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豫南“籼改粳”工作,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聚焦中原》专期报道了豫南“籼改粳”带来的巨大变化,科技日报也专版报告了“籼改粳”取得的成效。罗山所“院县共建”亮点纷呈,中国科学报、河南日报等,都做了权威报道。
[学术交流合作] 市农科院积极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价值链、融入区域农业发展经济圈,加入了科技部主导的国家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厅主导的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厅主导的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坚持当好“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把基础性研发、应用型研发和产业化转化结合在一个纽带,为信阳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摸索出了一条通过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2014年,有30余位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以及有关科研院所、高校的知名学者莅临信阳。其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研究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何予卿教授,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副所长李德芳研究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张春雷研究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科院张书芬研究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质量安全岗位专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新研究员,国家“十二五”绿肥公益性行业专项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曹卫东研究员,丹麦哥本哈根大学Kristian Thorup-Kristensen教授,省农科院院长助理卫文星研究员,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尹海庆研究员,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张玉亭研究员,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刘春增研究员知名专家先后来信阳指导工作,并与农科院科研人员开展了学术交流,极大地拓展了科研人员的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农科院还召开了首届“青年科技论坛”,一批青年科技人员走上讲坛开展学术争鸣。
[农业科研成果]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创新路线,着力提高信阳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取得了一批新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完成的“三系水稻新品种Ⅱ优1511的杂种优势创建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叁等奖。以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创新及其应用”、“ 高香信阳红茶的研发与产业化”分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Ⅱ优1511是按照“穗粒兼攻强根系,优化品质聚抗性”的育种策略,采取多性状聚合技术路线,育成的丰产性、多抗性、优质性和广适性“四性”达到较高水平上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该品种的选育,通过优化升级育种素材,聚合优良性状;通过协调穗数穗重粒重实现高产,通过聚合抗逆、抗病性状,增强广适能力;通过提高株高、降低穗位、提高茎秆质量,增强抗倒性;强化根系性状选择,解决杂交籼稻易早衰问题。有效解决了穗大与穗数、秆粗与穗数、大穗与高结实率等生理矛盾,而成为跨省区推广品种。恢复系选育采用优势叠加的方法,实行优势互补,完善品种性能。1995年以高产、优质、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93-11为母本,以高产、优质、抗稻瘟病种质资源—明恢63/利亚稻为父本杂交,根据“个体看匀称、群体看协调、机能看熟相”的多年育种经验,在不同世代对茎系、叶系、穗系进行各有侧重的选择,2001年育成高产、优质、多抗的籼型恢复系信恢1511。大量测配鉴定,综合比较优势。利用信阳与海南两个大跨度的生态区进行多世代适应性选择。与Ⅱ-32A配组而成的Ⅱ优1511,2002-2003年品种比较试验,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7.9%。2004年河南省区试,亩产574.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2005年河南省区试,亩产567.6公斤,比Ⅱ优838增产5.1%。2006年河南省生试,亩产587.3公斤,比Ⅱ优838增产9.5%,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审定。品种特点:①高产。区试比对照品种增产4.7%;生试增产9.5%,居参试品种第一位(附件6、7、8)。是河南省自育杂交籼稻产量最高、增产幅度最大的品种(附件5)。②多抗。2007年江苏农科院水稻抗性鉴定,对稻瘟病5个生理小种表现免疫;穗颈瘟表现为高抗;对白叶枯病、纹枯病表现抗病。③优质。2006年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稻米为部颁优质米3级。④广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高。耐稻飞虱,穗期耐热性和苗期耐冷性强,高度抗倒,结实率高,对肥料、栽插密度和播栽期适应幅度宽,相同条件下均较对照显著增产。④制种产量高。父母本的播始历期均为100天,播期差为0,易于花期相遇。父本花粉量大,易于异交结实,制种亩产300公斤。该品种适宜在豫南稻区及相似气候生态类型区推广种植。2002-2006年累计示范种植5万亩,一般亩产都在600公斤。2007年在豫南稻区应用80万亩,2008年应用100万亩,2009年至2013年每年种植都在150万亩,累计示范推广应用930万亩,平均亩产590公斤,共计生产粮食55亿公斤,价值145亿元,种粮农户增加纯经济收入10亿元。另有7项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得市厅级奖励,其中2项壹等奖,4项贰等奖,4项叁等奖。“豫南稻区水稻覆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综合应用”获市科技进步壹等奖,“环南湾湖茶区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市科技进步贰等奖,“高产优质紫云英新品种信白1号选育与应用”、“ 豫南稻区“籼改粳”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综合研究”获市科技进步叁等奖,“环南湾湖茶区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农科系统一等奖,“豫南粳稻—小麦耕作制度构建研究”、“ 豫南稻区“籼改粳”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综合研究”获省农科系统二等奖。共发表论文34篇,出版专著1部。审定新品种新材料5个:杂交稻新品种“广两优916”、“D优3138”, 小麦新品种“信麦9号”, 杂交油菜新品种“信油杂2803”,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9106A”。“9106A”是我省首个油菜雄性不育系。申请新品种权保护4项。申报专利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此外,还有一批农作物新品系进入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表现很好,为保障创新品种的持续产出积累了战略储备。二是攻克了一批新技术。在种质资源创新、分子标记育种、“籼改粳”研究、水稻清洁生产、茶叶加工工艺、害虫综合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掌握了一些新技术。其中,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水稻机插秧盘式育苗技术规程》、《水稻机插秧大田栽培技术规程》,已报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待审。
[学科平台建设] 按照成建制、成系统形成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的建设思路,调整内设机构和人员布局,把从事水稻研究的人员全部调整到水稻所;把从事小麦研究的人员集中到小麦所;成立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所,学科定位由土壤肥料领域扩充到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将食用菌和蔬菜专业人员组织在作物栽培所,化解了长期存在的学科布局分散、科研力量分散、任务交叉重叠问题,形成了以水稻、小麦、油料、茶叶、资源环境、植物保护、食用菌和蔬菜研究为主导的学科布局。
加强创新团队遴选和平台建设升级工作,提升单位研发实力和发展后劲。组建了省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综合试验站。“河南省水稻育种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茶学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分别获得科技厅、人社厅认定和批准。13个创新型科技团队获得科技厅备案,其中“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省稻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研究团队”、“省水稻育种创新型科研团队”、“茶树遗传育种与生态栽培”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创新团队。省水稻遗传改良技术院士工作站顺利通过三年建设期考核。信阳农科系统“唱戏”的舞台更加宽广。
加强科研条件建设,着力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投资200多万元的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投入使用,为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提供了保障。农业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投资550万元,完善了院茶叶示范园的基础设施。洋河试验示范基地争取了400万的中央补助地方科研基础条件改善项目资金支持,正在组织实施。院中心实验室也更新了仪器设备,提升了实验的科学化、精密化、自动化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人员结构显著优化。2人晋升为研究员,2人晋升为副研究员,1人获“河南省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人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5人获“第四批省级科技特派员”称号,1人获“河南省巾帼建业标兵”荣誉称号,4人获“信阳市拔尖人才”称号;1人获“信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招聘5名硕士和一名学士来院工作。目前,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04人,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26人,省优秀专家1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1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全院职工呈现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信息宣传工作] 围绕全院中心工作,瞄准信息服务需求、院务公开需求和农科院影响力提升需求,着力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在省市媒体上发表信息148条。其中,省政府网站1条,《科技日报》1篇,《河南日报》1篇,河南新闻联播1条,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聚焦中原》栏目1条。《信阳新闻联播》栏目10月17日、10月21日连续两次以“与祖国同辉煌” 系列报道的形式在头条播出了农科院的“籼改粳”工作。11月18日,《河南新闻联播》以“籼改粳技术取得突破,信阳也产原阳米”为题,头条播出了农科院“籼改粳”工作取得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聚焦中原》栏目以“豫南籼改粳带来新变革”为题,以长达25分钟的时间,集中报道了农科院主持的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籼改粳”取得的骄人成绩。获得省专业报优秀新闻二等奖1项。把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发挥资政建言的重要功能。先后省人大、省政府、市政府、市人大、省科技厅、农业厅等上级机关提交了多份专题报告,为为上级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了依据。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以农科院报告为素材,在2014年第4期的《农业科技管理》上,发表了题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的调研报告,为促进全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发展提供了“信阳样本”,提升了农科院在有关部门决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现代院所建设] 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现代院所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把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部署,狠抓落实。按照学习调研、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流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实行“销号”管理,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多次受到了市委督导组好评。
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按照利剑高悬、多措并举、抓住关键、依靠群众的工作思路,抓常、抓长、抓细、抓小、抓早,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违纪必究,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科研环境,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生态,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科研一线人员向党组织靠拢。组织3名职工参加市直工委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名预备党员顺利转正。调整了8个院属支部,进一步规范了党员管理。1个基层支部和1名党员荣获信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成立“信阳市农科院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发挥工青妇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老干部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做好棚户区改造和拆迁安置等各项民生工程,做好科技扶贫工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市农科院获“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先进单位”、 信阳市“双十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先进单位”、“作风建设暨反腐倡廉建设优秀单位”、“全市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档案资料移交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驻农科院纪工委荣获“全市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农科院机关支部荣获“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信阳农科事业的发展,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在2014年第4期的《农业科技管理》上,发表了题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的调研报告,面向全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介绍了“信阳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