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茶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连年增产增收,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出口量分别位居全国产茶省份的第六位、第七位和第三位。全省现有茶园面积180多万亩,茶叶总产量8万多吨,产值突破30亿元。茶产业成为安徽省特色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科技厅围绕提升茶产业发展,连续推荐了6个茶产业项目,都得到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其中重大项目2项。省科技厅、财政厅和地方政府,按照科技部相关要求,加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批准安徽农业大学与40多家相关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组建了茶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注重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吸引社会投资数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安徽茶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批技术,开发一批产品,建立一批基地,壮大一个企业,提升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茶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茶产业的技术升级。
一、熟化了一批关键技术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制定各类茶叶配套的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5套,获专利1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奖励3项,其中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如 “黄山高绿茶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工艺中试”项目,共同自主建造了国际第一条集自动化、连续化为一体的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的中试”项目,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填补了国内智能茶叶色选机的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茶鲜叶原料质量近红外分析仪的中试”项目,针对高难度的茶鲜叶质量快速精确分析仪器研发,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高端自主创新。
二、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资助的各项目共建立有机茶种植等茶叶示范基地26万多亩,带动“三茶”(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的茶园面积69.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97.5%)。建立黄山毛峰、富硒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线和初制加工厂15条,累计生产名优茶760吨,产值2800万元;相关茶叶生产基地和企业及还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IS09001:200认证、和QS认证。
三、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
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各实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效益有效提高。安徽松萝公司在实施“外销绿茶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项目期间,实现绿茶产量1.4万吨,销售收入2.91亿元,出口创汇1332万美元,纳税总额2156万元,带动了3.1万茶农人均增收650元;“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项目自2009年5月以来,已完成批量生产及销售,实现销售量150台,销售收入7590万元,创利税4324万元。2009年,安徽省茶叶系统共有1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5个产茶县(市、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中安徽占15个。
四、开发了一批名牌产品
各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并取得显著效果。“富硒有机茶综合生产加工示范”项目开发富硒有机茶新品种3个,形成了年产400吨富硒有机茶(系列)的生产能力。天方牌富硒有机茶获得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金城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名茶金奖”、国际名茶优质奖、安徽省市场畅销品牌、安徽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目前,全省茶叶行业拥有1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国家名牌农产品,20多个省著名商标,10多个省名牌产品,安徽名优茶在全国的影响力有较大提升。
五、带动了大批农民增收
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对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富硒有机茶综合生产加工示范”项目实施带动农户2507户,基地农户茶园经济的平均纯收入由实施前的2110元/户提高到3376元/户,增长80%,新增就业人数302人,累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025人,使基地茶农基本掌握了有机茶的生产技能和茶树的富硒强化技术。此外,通过项目的实施,结合阳光工程、返乡农民工科技培训、星火课堂、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等活动,积极开展茶园安全用药、生态茶园建设、无公害茶叶技术培训工作,仅黄山市2010年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700期、发放资料89400余份、受训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农5万多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