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多雨,甘薯进入块根膨大关键期。管理重心在于调控地上部生长、保障水分均衡供应、防治病虫害,确保养分向块根高效转移,提升产量与品质。
一、水分管理:抗旱排涝,均衡供给
抗旱补水:
时机:持续干旱,土壤明显发白、中午叶片萎蔫。
方式:首选沟灌(水顺垄沟流动,渗透垄体),次选喷灌(避开中午高温)。严禁大水漫灌!
标准:保持土壤湿润,含水量60-70%(手握成团,落地即散)。补水后及时浅锄松土保墒。
防涝排渍:
关键:雨前雨后及时清理、疏通田内外排水沟渠,确保排水通畅。
危害:甘薯极怕涝!田间积水超过24小时,极易导致根系缺氧腐烂、块根变质,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二、控旺促壮:抑制徒长,促进下扎
控旺时机:藤蔓长度达到30-40厘米,且出现叶片过于浓密、节间细长、叶色浓绿但生长点突出等明显徒长迹象时。
控旺措施
1.化学控旺(高效):
药剂:选用多效唑或烯效唑。
要点:严格按产品说明书推荐浓度配制(通常较低浓度即可),避免过量导致过度抑制甚至药害。均匀喷雾于茎叶,避开高温时段操作。若一次效果不佳,间隔7-10天可酌情轻控第二次。
2.人工控旺(辅助):
提蔓:轻轻将藤蔓向上提起约10-20厘米,拉断蔓节处扎入土中的不定根(俗称“懒根”),然后轻轻放回原位。可减少养分无效消耗,改善通风透光。
禁忌:严禁翻蔓!翻动藤蔓会严重损伤叶片和茎蔓,破坏光合作用,反而导致减产。
三、科学施肥:增钾控氮,保障膨大
追肥原则:重施钾肥(促块根膨大、增甜),适量补充磷肥,严格控制氮肥(防止茎叶徒长)。但磷:钾比例建议约为1:3。
追肥关键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块根膨大初期)。
推荐方案:
根部追肥:每亩施用硫酸钾10-15公斤+磷酸二铵5-8公斤。
方法:在两垄甘薯之间或植株两侧开浅沟(深10-15厘米),均匀撒施肥料后立即覆土,防止养分挥发流失。
叶面补肥(后期):
时期:8月下旬至9月(块根膨大中后期)。
方案: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
次数: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作用: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延缓衰老,促进块根淀粉积累和糖分转化,提高品质。
四、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减少竞争
目的:清除杂草(与甘薯争水争肥争光),疏松表土(增加透气性、保墒、促根系活力)。
操作:结合除草进行浅中耕,深度控制在3-5厘米,避免伤根。及时人工拔除垄面及垄沟杂草。
化学除草(辅助):
杂草基数较大时,可选用精喹禾灵等禾本科杂草专用除草剂。
要点:严格按照说明使用,选择对甘薯安全的药剂,避免喷到甘薯植株上,防止药害。雨后或浇水后土壤湿润时喷施效果较好。
五、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原则:勤观察,早发现,早防治。优先农业防治(轮作、清园、排水),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重点病害:
叶斑病(如褐斑病、斑点病):
防治:发病初期选用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等广谱性杀菌剂喷雾。注意轮换用药,防止抗药性产生。
根腐病:
防治:轮作换茬是根本。发病田块可撒施生石灰(每亩50-7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调节酸碱度。
根结线虫病:
防治:土壤消毒(如石灰氮、棉隆等,需严格按规程操作,有安全间隔期)。发病初期可选用阿维菌素、噻唑膦等药剂灌根处理。
重点虫害:
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
防治:毒饵诱杀(用90%敌百虫晶体0.5公斤加水5公斤稀释,喷拌炒香的麦麸或豆饼50公斤制成毒饵,傍晚撒于垄面)。严重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灌根。
甘薯天蛾(幼虫俗称猪儿虫):
防治:抓住低龄幼虫期(3龄前)是关键。及时喷施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甲维盐等药剂。
六、其他关键措施
保持通风透光:后期若藤蔓过于郁闭,可结合提蔓或适当疏剪部分过密老叶、病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特别是叶斑病)发生风险。
避免机械损伤:田间操作(中耕、除草、提蔓、打药)时务必小心,减少对茎蔓和叶片的损伤。
夏季甘薯管理贵在“勤”与“准”。勤观察田间墒情、长势和病虫害动态;准确判断控旺时机、补水需求、施肥种类与数量、用药种类和时机。通过落实以上综合管理措施,可有效协调地上与地下部生长,最大限度促进块根膨大和品质提升,为信阳甘薯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雷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