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4月11日,头版头题
“院县共建”迎来发展春天
——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作为全省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之一的罗山县,依托当地蓬勃兴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人员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增产增效并重的农业生产新态势,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科技活力、增添了发展动力。本报从今天起刊发“走进罗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系列报道,以期对我市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借鉴与启示作用。
□本报记者 陈世军 通讯员 姜明波 何梦琳
3月26日,罗山县举行“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农产品认证发放仪式,省农科院为该县获得有机稻生产认证的枫林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获得有机稻加工认证的天山粮贸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有机茶生产认证的灵鼎锋茶叶生产合作社、获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子路问津种养专业合作社发放了证书。此次有机稻生产、有机稻米加工、有机茶叶生产认证,是罗山县在农业相关领域获得的高层次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是我省在粮食生产领域首次获得的国际标准认证。
这是省农科院与罗山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取得的重要成果,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罗山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罗山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李焕伟说:“通过‘院县共建’,我们找到了一条依靠人才、技术,助推粮油生产可持续增长的新方法。”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2012年年初,省农科院与有关县(市)共同启动实施了“52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即依照在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优势产区、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合作基础良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原则,合作共建5个(罗山、永城、延津、商水、西平)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市),择优培育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着力打造100个各具特色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
油菜是罗山县夏季主要农作物之一,历史上最大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但因传统的人工收割方式费工费时,劳动力成本高,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针对这一情况,省、市、县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围绕“杂双6号”等适合机收的优良油菜品种,开展配套农艺技术试验和研究,逐步探索出了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油菜高产高效生产模式。2013年,该县子路问津种养专业合作社千亩油菜示范基地率先实现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油菜平均亩产220公斤,高产田亩产300公斤以上,机械收割效率与人工收割相比提高了40倍,示范区内油菜亩均产值1232元,与周边小麦亩产值735元相比,种油菜每亩净增效益497元。2013年5月24日,省农科院在罗山召开了全省油菜机收现场观摩会,在全省油菜主产区引起了轰动。在典型示范带动、比较效益推动下,2013年秋,该县油菜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到45万亩。
小麦是罗山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产量不高,是我省典型的稻茬麦低产区。实施“院县共建”以来,省、市、县科技人员联手共同研究、制定高产创建方案,集中打造“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高产创建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选用新品种,推广“四改一防”技术:播种方式由原来粗放的人工撒播改为精细的机械条播;播种期根据小麦品种特性,由群众喜欢的早播改为适期播种;播种量由传统的大播量改为小播量;施肥由盲目的单一施用氮肥改为测土配方施肥,适当增加用肥量;在管理上抓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重点搞好“一喷三防”和赤霉病的预防工作,抓住了当地小麦产量低的主要矛盾。2013年5月,由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省农业厅和信阳市农科院联合组成的专家组,对该县楠杆镇李寨村万亩小麦示范基地现场测产,平均亩产达474.9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亩产增加204.35公斤,取得了万亩连片超900斤的重大突破。
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处长田云峰在总结“院县共建”工作时认为,“罗山经验”就是始终确保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服务到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相关部门对“院县共建”支持到位,让现代科技充分发挥潜能,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