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籼改粳”这张“窗户纸”,几代水稻专家60年摸索一筹莫展,仅仅因为推迟一个月左右的播种期,而在豫南稻区大获成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今年部分粳稻因此达到亩产800公斤高产量,比当地一向高产的籼稻还多出100多公斤。有关专家认为,粳稻晚播技术不仅对豫南稻区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种植面积超过亿亩的广大一季中籼稻区的“籼改粳”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各地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适当推迟粳稻播种期,调整耕作制度,对优质粳稻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豫南稻区地处河南南部,大别山北麓,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是我国籼型水稻分布的北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占河南水稻总面积的80%。但该区一直以籼稻种植为主,稻米品质差,大面积单产提升有限,同时因籼稻和小麦在播种腾茬期衔接上的不合理,致使水稻机插及轻简栽培应用困难,成为制约豫南水稻生产瓶颈。
为改变这一困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河南省及豫南各级政府多次立项进行“籼改粳”攻关,单季粳稻最大面积一度发展到12万亩,但平均单产不足300公斤,不及同期籼稻的60%,且米质变劣,豫南因此被认为是粳稻不适宜区。
但是,信阳市农科所副所长、“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主持人宋世枝研究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分析了“籼改粳”失败的原因:一是籼粳混淆,将粳稻当作籼稻种;二是照搬照抄,以为更换品种就可以解决问题,将“籼改粳”简单化;三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技术路线,把生产上出现一切问题的解决途径寄希望于品种的更新,而忽视了对栽培技术的研究。
同时,他揭示了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三大障碍因子:一是高温危害。与籼稻同期播种,粳稻也在8月上旬抽穗扬花,成熟期在9月10日前后。而8月上旬豫南日均温度达到28℃左右,白天温度一般均超过30℃,灌浆期平均温度达到23.5℃—27℃,远高于粳稻扬花灌浆期最适温度,高温导致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二是稻瘟病和纹枯病流行;三是三化螟三代集中危害。而这后两项,都与高温高湿相关。
在此基础上,宋世枝等人提出了推迟粳稻抽穗灌浆和播期的栽培对策,确定了将播期由原来的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下旬,将抽穗灌浆期由8月上旬至9月上旬推迟到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的技术路线,使始穗期平均温度由28℃下降到24℃左右,灌浆期平均温度由25.86℃下降到21.63℃。抽穗灌浆期不仅温度大幅度下降,平均湿度也有明显下降,改变了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条件,使稻瘟病和纹枯病大幅减轻。三化螟三代的孵化高峰期正处于粳稻的园杆期,避过了易受三化螟三代入侵的始穗期,降低了三化螟毁灭性危害的风险。有效地改善了粳稻抽穗灌浆期的生长发育环境,实现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建立了豫南粳稻晚播技术平台。
以推迟粳稻播期为技术核心,项目相继开展了晚播品种引进筛选利用、耕作制度改革、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晚播粳稻发育规律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了豫南粳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应用,粳稻生产面积迅速扩大,目前豫南粳稻生产面积已达到100万亩,实现了豫南粳稻从无到有,从零星种植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田间试验表明,推迟播种粳稻均表现明显增产,平均增产超过10%,部分品种的增幅达30%,外观和加工品质明显改善。该项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