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本院新闻
10月31日《河南日报》籼改粳 豫南农民喜迎水稻新变革
浏览次数:42  添加时间:2012-10-31 04:28

本报记者  胡巨成   本报通讯员  曹煜
      水稻,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60%的人以大米作为主食。
 水稻,豫南农业的支柱产业。豫南水稻种植面积800多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3%,是河南水稻的重要生产基地。
     长期以来,豫南稻区主要种植籼型水稻,相对豫北或其他地区,稻米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耕作制度不尽合理,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严重制约着豫南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水稻,水稻生产的关键是粳稻。发展粳稻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战略选择,十二五种植业规划,已将发展粳稻作为重要内容,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已将江淮地区的籼改粳列入重要区域。
     因此,籼改粳势必成为豫南农业的必然选择,群众迫切需要籼改粳,科研人员决心攻克籼改粳。多年来,豫南水稻专家们倾心钻研,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籼稻改种粳稻技术,并在本世纪初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此,粳稻香飘豫南大地。
  
  十年一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杂交籼稻以其强大的杂种优势被急需温饱的南方农民认可,却在近年来因品质较差被越来越多人诟病,造成积压量多、外销困难等情况,而与之相反地,粳米则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消费也随之逐渐增长。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拉动了粳稻价格的持续上涨,提高了农民种植粳稻的经济效益。现在粳米价格已远远高于籼米,不得不说是市场引导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粳稻市场价格高于籼稻15%-30%2012年国家保护价粳稻比中籼稻每公斤高0.30元。粳稻效益的提高,调动了农民种植粳稻的积极性,生产面积不断增加,我国粳稻生产由上世纪末的1.1亿亩上升到2011年的1.34亿亩。
     纵观周边地区与邻国粳稻与籼稻生产演变,我国台湾、江苏历史上都以种植籼稻、吃籼米为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都以种植粳稻吃粳米为主;韩国由粳改籼近年来又由籼改粳;日本则一直以优质粳米著称于世。发展粳稻生产对于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稻米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增加比较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自上世纪以来,粳稻南徙便成为了几代科学家和众多南方人的梦想。
     豫南籼改粳,也随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本世纪初,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专门立项,对豫南籼改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认真分析总结豫南粳稻研究开发的经验教训,深刻反思豫南籼改粳历次失败的原因,重新审视粳稻特征特性和生长发育要求,系统研究豫南气候特点。
  在大量田间试验和分析的基础上,科技人员终于找到了限制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了推迟粳稻抽穗灌浆期和播种期的栽培对策,确定了将粳稻播种期推迟到5月中下旬的技术路线,实现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豫南地区籼改粳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和栽培对策研究这一专项技术,于2003年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2004年即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战略决择
  
     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粳稻生产面积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万亩以上,到2015年发展到1.5亿亩,粳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稻区、江淮稻区、滨海稻区三大区域,其中江淮地区将有大的发展。
    为了贯彻国家关于粮食生产的重大战略布署,20111114,省科技厅对信阳市农科院主持的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作为省重大科技专项进行了专家论证,以陈温福院士为专家组组长的省内外专家对该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认为该项目提出在豫南地区发展粳稻,符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对于促进豫南粮食增产、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粳稻科技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重大专项的认证通过表明,豫南地区稻作发展的历程,已经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豫南粳稻经济的美好未来正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与籼稻相比,粳稻的植株紧凑,叶片上举,叶色浓绿,籽粒圆或椭圆,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软,时空分布和栽培技术上也存在差异,具有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在豫南种植栽培耕作制度优势更加明显的优点。
     “籼改粳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和总产。粳稻产量高、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比籼稻品种单产水平高70公斤。粳稻耐肥抗倒,有利于中后期肥料施用,挖掘品种产量潜力;且不易落粒,机械收割损失少,能够做到颗粒归仓。我国粳稻1.3亿多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31.5%,平均亩产比籼稻高75-90公斤,增幅超过17%。豫南地区种植粳稻,由于播期后移,麦茬粳稻秧龄适中,单产优势更为突出,亩产比籼稻要高出100公斤。因此,在豫南全部实施籼改粳,水稻增产潜力将超过10亿斤。
     “籼改粳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粳米柔软适中,温凉适度,口感好,同级品质显著优于籼米,籼改粳可从根本上改善豫南稻米的品质,增强豫南大米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种稻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
  “籼改粳有利于优化豫南稻麦耕作制度。豫南籼稻播期早,而小麦腾茬晚,导致秧龄长,既不利于水稻高产,也使机插秧、抛秧及直播技术难以在生产上应用。而粳稻的适播期在5月中下旬,小麦腾茬期在6月上旬,水稻无论是手工、机插或抛秧均可实现适龄移栽,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小麦后茬选择粳稻,可以充分利用机械插秧、抛秧、直播等轻简栽培技术,实现茬口的顺利衔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粳稻成熟晚,收割正是豫南小麦的最佳播种期,田间墒情适中,有利于小麦适墒播种,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同时,还可应用小麦套种技术,实现小麦轻简栽培和灾害天气的适期播种,减少冬闲田,扩大小麦播种面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籼稻小麦的耕作制度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粳稻小麦耕作制度的建立和在生产上的应用,可有力地促进豫南水稻轻简化生产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总产。
     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在信阳调研水稻生产情况和发展问题时,对信阳水稻籼改粳工作和粳稻生产广阔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河南是国家的粮仓,信阳是河南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信阳用不到河南省8%的耕地生产出超出全省10%的粮食。大力发展粳稻生产,加快籼改粳进程,就能够实现信阳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全年粮食平均单产达到950公斤/亩的奋斗目标。因此可以说,籼改粳对于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稻变革
  
     豫南籼改粳,掀开了豫南水稻生产发展历史新的一页。籼改粳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粳稻生产面积迅速扩大,单产稳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豫南粳稻生产面积由2000年的零星种植发展到100万亩,大面积单产达到600公斤,小面积单产超过800公斤。仅2010年就增加粮食5000万公斤,增收3亿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2010年,信阳市罗山县子路镇种田大户陈贵权开始尝试粳稻种植,按照农科所专家的指导,当年就一举成功,种植的1000多亩粳稻平均单产超过700公斤,比当地籼稻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增收了50万元。尝到甜头的陈贵权开始规模种植粳稻,2012年他将流转的2000多亩土地全都种上了粳稻。如今陈贵权觉得自己是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奔头。2010年,由于干旱,信阳商城县牵手合作社理事长董顺笔的籼稻不能移栽,所育的秧苗不能利用。根据专家的建议,开始改种粳稻,种植的1000亩粳稻当年平均单产630公斤,减灾增收效益达100万元。近两年,董顺笔的粳稻种植面积均达2000亩以上。
  目前,粳稻生产在一些县区已初具规模,部分乡镇的粳稻生产面积超过5万亩,占当地水稻生产面积的70%以上,籼改粳已成为豫南稻区水稻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
     豫南粳稻晚播栽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科技人员又广泛开展了品种引进筛选利用研究,构建了适宜豫南不同茬口的粳稻品种群;开展了粳稻晚播情况下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建立了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规程;开展了籼改粳对豫南稻麦耕作制度影响的研究,提出了优化耕作制度的对策;开展了晚播情况下粳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了粳稻晚播高产技术规程。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初步建立起具有豫南地方特色的籼改粳技术体系,为豫南籼改粳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目前信阳市籼改粳项目研究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共设置耕作制度优化、品种评价利用、优质高产栽培、病虫草害防治、机械高效栽培和产业化六大课题,各项研究均按方案实施,进度良好。其中从全国各地引进新品种68个,安排新品种筛选鉴定试验5个,建立新品种展示区8个,展示优质高产新品种10个。根据品种田间表现,初步建立起豫南籼改粳品种群;建立病虫草害观测点3个,征集低毒高效新农药18种,开展新型农药轻简高效施药技术研究,探索出稻蓟马轻简高效防治技术方法;机插秧育秧技术取得新突破,利用泥质法育秧技术,不仅节约建立育秧工厂费用,而且提高了秧苗素质,节约了育秧成本,简便易行,扩大了机插秧应用面积,泥质法育秧及机插秧技术成为籼改粳的重要技术支点;豫南稻麦耕作制度得到优化,粳稻小麦耕作制度初步建立,粳稻茬小麦生产实现了亩产439.3公斤的好成绩,粳稻套种小麦也取得初步成功,单产达到253公斤;粳稻两段栽培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两段栽培技术示范实现900公斤/亩的高产水平;优质米品牌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山信、金丰等重点龙头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建立优质米生产基地超过万亩,山信无公害稻米注册及息县原产地香稻丸将率先塑造豫南优质粳米新形象;种子产业化瓶颈有所突破,在项目组专家的建议下,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首次在豫南单设粳稻区域实验组,为解决豫南粳稻生产用种建立了种子评价平台。
     据初步统计,2012年项目共组织示范新品种17个,确定主导示范品种8个,建立籼改粳高产示范点47个,总面积达30750亩,示范点预测单产达到696公斤,最高单产超过900公斤,豫南粳稻生产面积达到101.13万亩,种植粳稻的农民合作组织达到208个,超千亩种田大户有38个。豫南粳稻大面积长势均衡,群体适中,无病虫危害,无倒伏现象,目前已基本收获完毕,预计平均单产超过670公斤。
     随着豫南稻区籼改粳工作的有力推进,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正在成为过去。籼改粳已经成为豫南稻作历史上,继高改矮常改杂之后的第三次重大生产技术变革。
  众志成城,豫南籼改粳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终于云开雾散,华丽转身。这艘承载豫南农民希望和水稻产业振兴的航船,正式启锚,扬帆远航。
 

上一篇:信阳市水稻生产新技术研讨会召开
下一篇: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雷振声来信阳调研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