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2004年,信阳市农科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领先豫东南,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的号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地方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益为已任,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在科研创新、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人才建设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争取并实施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7项,市级重大招标项目1项,1人获市首届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入选市“333”人才工程,2人获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市农科所在全省水稻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被省人事厅省农科院联合授予全省农业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农业科研项目】 2004年,市农科所坚持以区域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明确科技创新方向,锁定科技发展目标,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开展了29项重点研究及试验: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研究与应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表达及应用研究,优质专用水稻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全国南方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玉米新品种引进与高效种植技术研究,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与应用,自育杂交水稻新组合高产制种技术研究,河南省南部小麦区域试验,高产多抗优质弱筋专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粳稻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河南省中晚粳联合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专用型花生品种的筛选鉴定与应用技术研究,全国冬油菜区域试验,河南省优质油菜杂交种区域试验,油菜新品种选育,免深耕调理剂试验,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研究,豫南大宗农作物植保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红麻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萝卜新品种选育,全国麻类新品种区域试验,茶叶新品种选育、引进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食用菌新品种引进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信阳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信阳主要农作物发展战略的创新研究,豫南粳稻晚直播栽培技术研究,豫南粳稻亩产800公斤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农业科研进展】 2004年,市农科所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人才建设为关键,经费支撑为保障,突出自主创新,突出科技引领,突出重点突破,加强了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基础研究异军突起。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标记性状在两用核不育系中的表达及应用研究”,通过杂交导入法成功地将叶片黄化基因导入到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之中,并正常表达。通过对杂交后代中出现的苗期低温白化株的连续选择,已获得稳定纯合后代。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表达及应用研究”,在对自育和外引的“特矮262S”等10个两用核不育系材料进行分期播种的基础上,采取花粉镜检和套袋自交等方法,研究了两用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时期、安全不育期及开花习性等农艺性状。
2、作物育种多路挺进。 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江淮流域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研究与应用”所进行的新型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及超级稻组合选育取得重要进展。自育的两系籼型杂交稻新组合“特两优94-1”继续参加河南省南部稻区区域试验,其高产制繁种技术进一步完善,并进行了较大面积试制种。育成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特矮262S经中国水稻所育性鉴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鉴定》评价标准。并会同海南气象局在海南利用冬季低温条件对特矮262S、矮青34S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进行了自然强化选择及加代纯合。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组配的三系籼型组合“II优688”,参加了国家863计划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植物海南研究开发基地在三亚进行的2004年全国水稻新品种冬季展示试验,并入选2005年河南省南部稻区区域试验品种参试名录。该项目自育的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组合)还有12个进入了品种比较试验。农业部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重大项目“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在拓宽粳稻遗传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理想株型构建和强杂种优势相结合、亚种间杂交品种间杂交并重、三系法二系法并举、常规稻杂交稻并进的优质粳稻品种(组合)选育技术路线,提高了育种效率。育成的“两优培粳”在去年通过国审后,今年又通过了河南省粳稻中间试验。“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及应用”项目育成的三系籼型杂交稻组合“II优1511”在河南省南部稻区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此外,“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也筛选出了“95-869”、“98110-0-1-5”等苗头新品种。“油菜新品种选育”项目也选配出了强优势三系优质杂交油菜苗头组合“信优2328”。2004年,市农科所共有8个自育稻麦新品种分别参加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其中水稻新品种“Ⅱ优550”、两优培粳已完成所有试验程序,即将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Ⅱ优550有望成为我省第一个获得审定的自育三系杂交稻组合。
3、应用研究好戏连台。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稻特糯2072的中试及示范”,在上年中试及示范的基础上,建立了特糯2072核心示范区30个,并对其分蘖成穗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特糯2072已占河南省南部稻区糯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推广区域扩大到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省份,总面积超过135万亩。种植特糯2072比种植杂交稻每亩增收140元左右,可年增经济社会效益18900万元,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中心组织的验收。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茶树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在继续进行茶树新品种选育、引种鉴定和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及无公害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信阳茶叶信息网服务平台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罗山县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浉河区董家河乡浉河港乡建设了4000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园,并于5月份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中期评估。此外,在承担的国家和省级稻麦油麻良种区域试验以及组织的花生玉米食用菌中间试验中,均筛选出了一些苗头品种。几种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无公害省工栽培技术研究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4、学术活动成绩斐然。全年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其中《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信杂粳1号的选育与应用》获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豫油5号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获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进步一等奖。有3项成果通过市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被省人事厅、省农科院联合授予“河南省农科系统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称号。
【农业科技服务】 2004年,市农科所充分发挥在新品种培育和技术配套方面的优势,以新成果、新技术为载体,以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为主体,通过市县乡三级联动,推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服务机制,以稻麦油茶优良品种、可持续植物保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普及为主要目标,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培训、咨询、宣传等多种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良种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种植、标准化栽培和产业化生产,提高了我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1、科技示范幅射全区。围绕增收目标,推广主导品种,配套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优质稻特糯2072的示范面积进一步扩大,已成为豫东南稻区糯稻的主栽品种。并在潢川、罗山、光山、息县、平桥、固始等县区的示范基地上推广了配方施肥、旱育秧及两段育秧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平桥、罗山、潢川、息县等地进行民5000余亩粳稻晚播技术示范,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500公斤,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建设无公害茶园4000亩,进行无公害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技术的示范,受到茶农的欢迎。
2、科技培训贴近农情。依托不同层次的科技下乡、科技赶大集、技术示范现场会等活动,采取集中讲授、现场培训、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答疑解惑,传经送宝。全年共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接待群众咨询3万多人次,宣传新成果、新技术30余项,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专家系统发挥效用。完善重大生物灾害预警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的系统监控,初步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可视化网上发布。该平台以信阳水稻、小麦、油菜、茶叶上发生的病虫害为处理对象,在windows图形界面上对病虫害以及相关农药的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进行高度整合,以作物生育期全程为主线,以生育期内所发生的病虫害种类为单元制成多媒体网页,分别建立了水稻病虫害信息子系统、小麦病虫害信息子系统、油菜病虫害信息子系统、茶叶病虫害信息子系统和农药信息子系统,采用IE浏览器作为系统的输出窗口,独创了以超链接驱动的病虫害诊断系统,在国内率先将农作物视频文件嵌入到病虫害多媒体网页中,可读、可听、可看,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了基层植保工作者的欢迎。
4、信息服务有所作为。正式开通了“信阳市农科所网站”(www.xynk.com),进一步完善了信阳毛尖茶网站,为社会认识和了解信阳农业及信阳毛尖提供了重要窗口,也有效扩大了市农科所的社会影响。在各种媒体上刊发信息100余条。其中省政府《政府工作快报》刊发1条,市委《工作信息》刊发2条,市政府《信阳政务信息》刊发3条,市政府《信阳政务快报》刊发3条,市茶叶节组委会《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工作信息》专期1期,《河南科技报》10篇,《信阳日报》24篇,市电视台《信阳新闻联播》节目播出4条,《科技进农家》节目播出9期,为指导我市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5、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在研究我市主要农作物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信阳水稻、油菜、茶叶、板栗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重点领域以及加快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保障条件。在水稻生产问题上,认为积极发展水稻生产,是发挥信阳比较优势,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的根据选择,提出要按照布局合理、品种过硬、品质达标、加工深化、产销衔接的总体要求,实施多元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科教兴稻、品牌带动、龙头带动和可持续发展等6大战略,实现种植区域化、管理标准化、开发一体化、投入多元化,提高信阳水稻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水稻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先后以“关于发展信阳水稻经济的思考”、“让信阳稻米四海飘香”、“信阳市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为题,在《信阳日报》、《河南科技报》、《河南农业科学上》发表。针对信阳板栗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突出区域特色、建设板栗强市的战略目标,探讨了区域化、集约化、优质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制定和实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加大良种体系建设与管理力度、加大科技培训与应用力度、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和营销体系建设、申报原产地标记和品牌商标等对策措施。有关文章发表在《信阳政务信息》、《河南科技报》、《湖北农业科学》上。针对信阳油菜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加工转化滞后、品质尚需优化、科技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认为信阳油菜产业正处在一个扩面中增产、选优中增效,进而整体提升油菜籽及其相关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发展阶段。为此要采取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推广机械种植、严格菜籽标准、发展工业油菜等综合技术对策和配套政策措施,发展油菜经济。有关文章发表在《河南科技报》、《信阳日报》上。根据我市建设信阳“中国茶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发展绿色化的茶产品、实现品牌化的茶经营、渗透全程化的茶科技、融入现代化的茶文化”的努力方向和配套措施。有关文章被市委《决策参考》、市茶文化节组委会《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工作信息》、《信阳日报》、《河南科技》、《河南科技报》所采用。
6、科研史志编修定稿。由于时代所限,原《信阳地区志》对信阳农业科研工作未作阐述,承学之士,辄引为憾。为葆存史实,启迪后学,农科所按照新版《信阳市志》的编辑要求,在披览史料的基础上,约繁为简,汰粗留精,编辑完成了市志的“农业科研篇”。初步廓清了信阳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了五十多年来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成就,阐述了农科所在创新农业科技、促进信阳农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概括了农科所在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实践中所取得的基本经验。为了解信阳农业科技的学术思想、典章文物提供了寻检探源之便。
【农业科技开发】 2004年,市农科所坚持开发强所方针,围绕成果做文章、咬定转化不放松,以项目为载体、企业为龙头,继续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为推进全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项目开发提升规模。由市农科所承担的我市首个农业科技示范招标项目“优质水稻新品种大面积示范及产业化技术开发”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验收。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市农科所引进鉴定水稻新品种130个,初步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好、品质优良的苗头品种,其中参加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品种(组合)8个,拟申报审定新品种3个;紧紧围绕全市水稻品种进一步调优的总体目标,在潢川、罗山、平桥、息县、光山等县区示范种植特糯2072、特优2035、武运粳8号、Ⅲ优98等各类优质水稻品种15万亩。3万亩核心示范区全部实行订单生产,由罗山南天米厂等粮食加工销售企业按高于一般稻谷市场价格10%的比价进行收购。喜看稻菽千重浪,悦闻饭香十里飘。在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核心示范区内特糯2072亩产达到620公斤/亩,特优2035亩产达到600公斤/亩以上,分别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8.5%和5%,农户每亩实现增收50~100元。企业通过加工销售,获得了丰厚收益,农科所也从技术指导中获得一定收益。
2、龙头带动打造品牌。积极实施产业强所方略和品牌战略,培育科技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对企业在经营中塑造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支持、指导和帮助,通过规模和品牌提升农科所及企业的行业地位。以信阳丰源种业公司为龙头的所属企业及民营实体,作为本市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等技术载体的重要辐射源,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开发的实施,既服务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就业门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位经费的不足。
【“一抓一”工作】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茶都”,打造信阳城市名片的发展战略,市农科所提出了突出地方特色、增强科技支撑、丰富茶都内涵、树立茶都形象、展示茶乡风貌、提升文化品味的“一抓一”活动指导思想。所党委认为,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和评价利用是茶科技创新与进步的起点和基础,瞄准茶科技发展前沿,加强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是打造信阳“中国茶都”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课题。为此,决定把“建设信阳茶博园优质茶园”作为2004年“一抓一”活动任务。成立了以所领导管基国、郭祯为正副组长,有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抓一”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项目的落实、实施和检查验收等工作。并从自身不宽裕的财政年度包干经费中挤出资金,专门用于茶博园项目建设。为做好茶博园的选址工作,所领导管基国、郭祯组织茶叶专家对南湾湖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察和论证,最后决定按照生态化、良种化、优质化的标准和景点化的要求,将建设地点选在南湾湖西部的百果园岛。郭祯还率领有关同志先后赴浙江、湖南、四川及我省桐柏等地的国家茶树品种资源圃和良种场进行了考察学习,详细了解了外地优质茶园和茶树品种资源圃建设的经验和信息,并与国内著名的各大茶叶研究单位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百亩优质生态茶叶示范园和优良茶树品种圃建设规划。在茶树品种资源圃,通过试验研究并借鉴外地经验,先后从江苏、安徽、湖南、浙江等地的品种中引种、鉴定、筛选了福鼎大白茶、安徽1号、石佛香、石佛翠、锡茶5号、薮北茶、毛蟹、舒茶早、浙农113、龙井长叶、锡茶11号、白毫早、乌牛早、平阳早、仙寓早、龙井43等适合制作信阳毛尖的近160个优良茶树品种。在优质生态茶叶示范园建设上,制定了茶园建设的技术规程,明确了茶园开垦、施肥、种植、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措施,配套完善了灌溉系统。从土地开垦、抽槽施肥到种植灌溉等各个技术环节,所领导都亲临现场,亲自指挥,确保了茶园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信阳茶博园项目的实施,在南湾湖西部初步构建了一个荟萃茶资源、集成茶科技、展示茶文化的平台和旅游观光景点。
【科技交流合作】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的有效途径。2004年,市农科所坚持开放活所方针,外引内联,积极构建符合信阳实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收到一定效果。
以科技资源引进、重大项目争取为重点,搭筑合作平台、共建创新基地,促进了国家科技资源与我市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一年来,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大量种质资源,引进市外资金66.94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中心“优质稻特糯2072的中试及示范”经费20万元;中国水稻研究所“南方稻区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经费11.44万元;省科技厅“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信杂粳1号的试验与示范”经费15万元;省农科院科技发合作经费20.5万元;对推进全所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加强了对下属罗山、潢川、息县三个县所的业务指导和目标管理,积极构建主攻方向明确、核心支撑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市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科学研究、技术引进、项目开发和农业推广都迈出了新步伐,在全省农科系统中的影响和地位进一步提升。
【科技体制改革】 根据信政[2004]35号文《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信阳市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和信人[2004]26号文《关于转发中共河南省组织部、河南省人事厅〈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所党委研究制定了《信阳市农科所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实施范围。方案经过全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经市人事局批准后,于11月20日正式实施。对所有在档职工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转变为合同聘用关系。
【农业科研建设】 2004年,市农科所始终牢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科研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围绕建设省内知名、上级认可、同行尊重、农民满意、单位合谐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项事业都迈出了新步伐。
1、思想建设统筹全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科研开发服务、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人才资源项目工作的要求,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加强理论思考,为找准存在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充实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打牢了思想基础。
2、队伍建设凝聚人气。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所方略,把培养科技带头人作为加快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严把人员入口,提高进人质量。根据学科需要、按照研究方向选才进人,接收了5名应届本科生充实科研队伍。调入1名副处级干部,充实了所领导班子。二是立足岗位成才,建设学习型机关。加大对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6人获得学士学位,选派2人攻读硕士学位,组织21人参加岗位技能培训,选送8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知识培训,组织4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市委党校举办的理论培训班。三是优化发展环境,造就高层次人才。努力做到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爱,让想成才的有机会、能成才的有岗位、已成才的有发展。在知识分子中发展新党员4名,转正预备党员2 名。有1人晋升正处级职务,1人晋升研究员职称,4人晋升中级职称。1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首届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入选市“333”人才工程, 2人被省人事厅、省农科院联合授予获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3、制度建设提升效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努力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是搞好管理工作、实现依法治所的基础。2004年对原有规章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品种、论文、成果等有关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完善,同时结合发展需要新制订一批规章制度,出台了《信阳市农科所关于加强科研工作的意见》,强化制度安排,加强过程控制,构建科学、公开、规范、简约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和跟踪问效制;明确奖励惩戒,严格照章办事,提高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做到兑现到位、取信于人;着力营造氛围,挖掘创新潜力,积极倡导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团结协助的科研学风,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研环境,引导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远离浮躁,潜心研究,敢于创新、矢志不渝,促进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4、条件建设固本强基。投资65万元兴建了180多亩功能较为完备的农业科研试验园区,大大改善了科研条件,为科研试验示范和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认真实施《信阳市农科所职工生活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总数由去年底的850万元增加到1700万元。共有503人次从基金中受到救助和保障。筹资80多万元,解决了部分老职工家属生活困难问题。投资2000多万元的职工住宅小区开工建设。继续投入近万元对所内9名职工无业子女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解除了部分职工的后顾之忧。投入近8万元,对部分住宅楼的水、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和更新,投入3万元对院内绿化园区的花草树木进行了整修和更新,机关面貌明显改观。
5、项目建设积蓄力量。2004年,市农科所内强素质,外抓项目,积极争取包括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横向合作在内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积攒壮大科技实力,取得重要进展。共争取到7个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1个市级重大招标项目,3个市科技攻关项目。特别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江淮流域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技术应用研究”、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信杂粳1号的试验与示范”、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稻特糯2072的中试及示范”、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标记性状在两用核不育系中的表达及应用研究”、农业部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重大项目“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茶树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等一批高层次项目的立项实施,提升了农科所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