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年鉴
农业科技2002年
浏览次数:28  添加时间:2011-12-29 04:36

 

[简述] 2002年,市农科所坚持科研立所、创新强所的办所方针,紧紧围绕全市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科研布局,拓展核心业务,增强科技支撑,加快成果转化,做到了科研、开发、服务相互兼顾,改革、发展、稳定整体推进,农业科研事业继续保持了近年来形成的良好上升势头。全所有7项科研成果分获省、市和上级业务部门奖励,11个稻、麦新品种参加国家、省级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1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并作为国家水稻丰产示范品种,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示范,在我市水稻种子实施“走出去”战略上迈出重要一步。市农科所被市政府和省农科院分别授予目标任务完成先进单位、省农科系统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农业科研项目]  市农科所按照面向市场需求、服务当地经济、突出区域特色的科研工作思路,开展农业科研项目31项:全国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全国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性控制技术研究,旱稻和水稻节水栽培病虫防治技术研究,单嘧磺隆94827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小麦区试,高产抗病优质稻、特种稻新品种选育,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小麦新品种选育,河南省中晚粳联合区试,河南省优质油菜杂交种区试,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组合)选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豫油5号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造纸用红麻新品种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杂交稻新组合高产制种技术研究,豫南大宗农作物植保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食用菌新品种引进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及利用,信阳市主要杂粮新品种引进与高效种植技术研究,豫南水稻晚播优质及稻麦轻型栽培技术研究,油菜新组合(品系)选育,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低档茶高效综合利用研究,茶树优良品种引进,优质高产牧草、青贮玉米新品种栽培技术,提高奶牛犊成活率综合技术研究,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研究,特糯2072中试及示范。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取得新的突破。(1)常规水稻新品种育种目标继续优化。进一步加大优质稻、特种稻及专用稻的选育力度,共种植亲本材料120份。选种圃后代材料242个组合,975个株系;株系鉴定圃23个组合,54个株系。双优选香等4个香稻、糯稻、专用稻品系进入品种比较试验。特糯2072连续2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单位面积产量与汕优63基本持平,同时作为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确定的国家水稻丰产示范品种,在湖南、安徽、海南、江苏、湖北等省继续示范种植。自育新品种特优2035完成了河南省南部稻区生产试验程序,被同行专家认为是豫籼3号的理想替代品种。该品种较好地解决了产量与米质的矛盾,稻米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标《优质稻谷》2级标准,而且高抗多种病害,目前已成为豫南稻区优质稻生产开发的骨干品种。信阳软米、香选54等特种稻新品系在省区试中均比豫籼3号增产。上述种质的鉴定、筛选和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我省优质稻、特种稻资源。
2)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初见成效。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本年度种植后代材料11个组合,297个株系。对21个自育两用核不育材料进行了广泛测交和配合力测定。对上年农艺性状表现一致、不育性稳定、不育度达到99.9%以上、套袋自交结实率在0.05%以下的15个两用核不育系进行扩繁。种植测交F1观察组合385个,测交F1产量鉴定组合22个,提升参加品种比较试验组合16个,小面积试制苗头组合18个。自配的三系杂交稻组合II优550(II32A/信恢550)和两系杂交稻组合特两优09(特矮265S/92009)、培两优35(培矮64S/52035)参加了2002年度河南省南部稻区区域试验。培两优35平均亩产592.5公斤,在参试组合中名列第2位。
3)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研究国内领先。市农科所根据双亲RFLP标记在杂种一代表现为共显性的遗传规律,选用典型粳稻与中间型广亲和核不育系测交配组,育成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两优协粳、两优信粳1号,2002年分别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水稻品种试验,已分别申请国家和省级审定。两优协粳2001年进入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区试平均亩产567.0公斤,较对照中作93增产8.2%。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55.0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2.1%,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一位。2002年同时进行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9.9%,居第一位。全生育期164.2天,比对照早熟8天。每亩有效穗数23万,株高118.4厘米,每穗总粒数173.6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4.2克,整精米率67.4%,垩白米率53.5%,垩白度18.1%,直链淀粉含量20.7%,胶稠度77mm。该品种早熟丰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可在我国北方一季春稻区推广种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已推荐国家审定。两优协粳有望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杂交稻品种。此外,引进粳稻新品种III优98和香粳2369也已参加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
4)自育糯稻新品种特糯2072通过省级审定。特糯2072(原代号82072,系谱号93066-0-14-2-4)系市农科所利用荆糯6号作母本,创新种质资源92-05(特青1号/IET293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多年来,在河南省南部稻区试验示范及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550~600公斤,比对照种显著增产,且具有稻米品质优良、抗病力强,稳产性好,成熟较早等突出特点,是目前河南省南部稻区糯稻品种中米质、产量及抗性等综合性状最为理想的品种,已在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四次会议上通过审定。特糯2072在豫南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35~140天,比对照种汕优63早熟5天,株高110厘米,穗长25厘米,籽粒狭长,顶芒,糙米率79.6%,整精米率55.2%,长宽比 3.20,胶稠度100mm,直链淀粉含量1.9%,稻米各项指标均符合国标《优质稻谷》糯稻标准(GB/T17897-1999),其米粒洁白,加工特性好,符合群众消费籼型糯米的习惯。特糯2072抗稻瘟病和褐飞虱,中抗白叶枯病和白背飞虱,属多抗性品种。该品种抽穗较早,在豫南稻区正常栽培条件下,可避开三化螟三代危害。特糯2072中试及示范已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
自育小麦新品系信阳234在省级区试中表现突出。小麦新品种选育2001~2002试验年度共种植原始材料347份,F1组合124个,F2组合252个,选种圃种植各代单株、穗系4909个。新组配F0组合69个,混收F1组合124个,选留各代单株、单穗600余份。信阳234连续第二年参加河南省南部小麦区域试验,各参试点平均亩产356.6公斤,比对照豫麦18均产8.33%,居所有参试种的第二位。该品系农艺性状整齐一致,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病力强,耐湿性好,耐肥抗倒,产量三要素协调适中,秋播已参加河南省南部小麦生产试验。
粳稻晚播栽培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市农科所在注重良种选育的同时,致力于先进适用技术的创新、集成、组装和配套研究。近年来,根据我市生产条件和粳稻生态特点,按照推迟播期和成熟期的技术策略,建立了一套区别于籼稻栽培的粳稻保优高产技术体系,实现了由生态对抗性栽培到生态适应性栽培的转变。即将粳稻播期由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下旬,成熟期由9月上旬推迟到10月中旬,产量比春播可提高10%左右,稻米商品分级可提高1~2个档次。2002年,选用三系杂粳A32/R-18、常规香稻香粳2369、优质稻豫粳6号等5个品种,在平桥区长台乡,浉河区柳林乡,罗山县青山乡、朱堂乡,潢川县牛岗镇,息县孙庙乡等地进行示范,种植1200亩,亩产500~600公斤,稻瘟病和纹枯病也大大减轻,深受农户欢迎。
[农业科研成果]  2002年,市农科所有5个课题获7项科研成果奖。《高产多抗中籼稻新品种豫籼9号选育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信阳茶叶优质、高效、无公害综合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效唑化控技术在豫南油菜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青二籼选育及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农科系统二等奖;《高产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内乡188的试验鉴定及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科系统二等奖。有29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成和学术会议上发表。
[农业科技服务]  围绕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
1)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全年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发表农业科技信息和工作建议文章50篇。其中在市政府《信阳政务信息》上刊发8篇,在市委《工作信息》刊发1篇,在《信阳日报》上刊发了17篇,复函市人大代表生产建议1件,在电视台播出科技信息5条,编发《信阳农业科技信息》8期、《信阳病虫测报》10期,为本所科研工作和对外交流提供了信息支持。
2)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紧密联系本地实际,以项目为载体,注重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把研究、示范、培训结合起来,在全市进行了10万亩的优质稻特糯2072、III优98、特优2035、青二籼、两优信粳1号、两优协粳、香粳2369示范,10万亩的弱筋麦豫麦50、信阳234的示范,10万亩的双低油菜豫油5号的示范以及杂交红麻中红杂H305、脱毒甘薯苏薯8号示范,粳稻晚播高产栽培、茶叶优质无公害生产、油菜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示范,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农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技术的更新。
[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根据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市农科所及时调整农业科研结构和研究方向,开拓了食用菌、小杂粮、农业专家系统等新兴研究领域,组建了信阳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中心。在研究目标上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坚持开放办所的方针,上联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强化技术转化,解决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下联广大农村及农业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广优良适销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对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和创新,通过承担国家和省级品种试验,在稻麦油麻大宗农作物中都发现了一批我市生产上急需的品种。与南开大学国家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单嘧磺隆除草剂在水稻上的试验研究”项目的田间试验任务。注意发挥农科系统的整体功能,加强对下属罗山、潢川、息县三个县农科所的业务指导和目标管理,3个县所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自身建设各方面都迈出了新的步伐。6月下旬接待了由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刘保成和11名博士组成的省农科院博士调研考察团来我市考察。在市农科所召开的博士座谈会上,与会博士和专家围绕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当前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我省农业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市委副书记刘世军看望了专家博士并参加了座谈。受省农科院委托,成功承办了省农科系统南片工作会议,加强了与兄弟所的学术交流。
[农业科技开发] 市农科所坚持围绕成果做文章,咬定转化不放松的指导思想,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引育、开发和产业化并举,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框架,为推进全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加强品种筛选。新品种筛选工作是开发新品种的源头和起点,对整个新品种的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为市政府批准的“一抓一”活动项目,市农科所组建了信阳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中心,致力于把中心建成新成果的孵化基地和新品种的推广中心。本年度已引进国内外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88个。其中138个春夏播作物品种完成了种植周期。通过栽培观察、比较筛选,发现了一批适宜我市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作物新品种。在91个引进的水稻新品种中,包括籼稻、粳稻、糯稻和香稻等各种类型。米质达到中上,亩产达到550公斤,具备推广前景的有24个,有4个品种优势尤为突出。其中,III优98引自安徽省农科院,平均亩产641公斤,米质中上等;协优5968引自浙江省台州市农科所,平均亩产616.5公斤,米质中上等;陆两优63引自湖南省岳阳市农科所,平均亩产603.6公斤,米质中上等;武运粳8号引自江苏省武进市农科所,平均亩产595公斤,米质优。引进玉米新品种8个,均为果蔬型玉米。其中,引自云南省农科院的五彩甜玉米和引自江西省南昌市蔬菜研究所的紫玉糯极具推广价值。引进的麻类新品种17个。其中H316、H304、H352亩产分别为288公斤、281.1公斤和259公斤,比对照分别增产43.3%、39.9%、28.9%,可作为我市红麻生产的下一代当家种。在食用菌、西红柿、甜高梁等品种展示中也发现一批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良品种。
秋播作物引进了50个新品种。其中小麦23个,油菜17个,茶树10个,一些品种已表现出较强的群体优势。
2)加强技术组装。进行了后备品种繁殖、制种、栽培技术的研究、组装和中试,解决了稻、麦、油、麻及食用菌新品种应用中的一些“瓶颈”问题,为大面积的生产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3)加强基地建设。按照科技支撑、企业牵头、基层组织、契约生产的模式,加强了稻、麦、油制繁种建设。杂交水稻II优838制种300亩,常规稻特糯2072、特优2035、豫籼9号原种生产400亩,双低杂交油菜豫油5号制种300亩,豫麦18、豫麦70、信阳234小麦原种生产800亩,秋播又建立豫油5号制种基地350亩。
4)加强主体培育。以信阳丰源种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所属各企业,依靠自身技术与网络优势,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针对农作物品种及农业生产资料采用示范进入、现场推动、专家推广、关注服务等技术营销手段,先销理念,后销产品,先后将豫油5号、特糯2072、两优信粳1号、香粳2369、豫麦50、豫麦70等品种推向市场,在信阳乃至安徽、湖北等地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丰源种业推荐的产品被誉为优质产品,优秀产品,企业规模也稳步壮大。
5)加强市场建设。按照功能完备、产权清晰、服务配套的原则,鼓励本所富余职工和待业青年,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行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投身到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潮,进一步完善了以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农机经营为主体的河南路市场,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河南路地区作为本市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的主要集散地和辐射源,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上一篇:农业科技2003年
下一篇:农业科技2001年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