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年鉴
农业科技2000年
浏览次数:21  添加时间:2011-12-29 04:32

 

[简述]  2000年,市农科所紧紧围绕我市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科研布局,拓展核心业务,增强科技支撑,加快成果转化,做到了科研、开发、服务相互兼顾,改革、发展、稳定整体推进。全年有4项科研成果分获省、市和上级业务部门奖励,1个自育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命名,1个水稻新组合参加国家区域试验,6个水稻新品系(组合)和1个小麦新品系参加省级区域试验,3个水稻新品种参加省级生产示范,向全市推荐更新换代品种8个。被市政府、省农科院分别授予完成市2000年度责任目标先进单位、市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省农科系统科技开发先进单位称号。
[农业科研项目] 按照面向市场、服务当地的科研思路,全所共开展农业科研项目19项。其中所重点科研项目12项:优质高产水稻、特种水稻新品种选育;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苗头杂交稻新组合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小麦新品种选育;杂交油菜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无公害优质高效茶叶生产技术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豫南生态类型区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稻麦油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信阳市农业结构优化战略研究。专业研究室重点课题7项:“豫南水稻晚播优质及稻麦轻型栽培技术研究;油菜新品种引种观察及自选株系鉴定试验;不同熟型红麻品种在淮河流域利用潜力研究;豫南无公害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香菇新品种筛选与应用研究;奶牛饲喂中草药效果与技术研究;瓜菜基质栽培技术研究。作为科研工作重中之重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和优质高产常规水稻新品种(新组合)选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一是两系法杂交粳稻新组合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市农科所根据双亲RFLP标记在杂种一代表现为共显性的遗传规律,选用典型粳稻与中间型广亲和核不育系测交配组,在国内率先开辟了一条选育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的育种途径。育出的两优信粳1号、2号、3号、4号等系列组合,为启动豫南稻区粳稻工程、改善信阳大米形象,提供了品种支持。其中,两优信粳22000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7.5公斤,比晚熟11~12天的三系杂交粳稻六优12180121增产11.2%1.1%,如能安排在相同生育期区组里进行试验,增产幅度会更加明显。两优信粳1号参加河南省水稻籼改粳组区域试验,在全省8个试点中平均单产555.7公斤,比对照增产15.8%,在8个参试品种中居第一位。在全市4个县区示范两优信粳1号近千亩,在水稻大幅度减产的年份,单产仍达5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与籼型杂交稻汕优63相当。两优信粳制种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平均制种单产达102公斤,比上年增长300%,为大面积应用扫清了障碍。二是两系杂交籼稻研究步伐进一步加快。有33个测交组合比汕优63增产或品质有显著改善。其中培两优27初期产量鉴定亩产700公斤,比汕优63增产34.09%02079亩产650.67公斤,比汕优63增产24.4%,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已进入株系选留鉴定和测交阶段。三是常规优质特种水稻新品种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大。超高产品种2019产量水平高于国内第一个超级常规稻品种浙1500,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籼9号,并建议在豫南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有4个常规稻新品系参加了省区域试验,3个品种进入省生产试验。其中青二籼各项品质指标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比豫籼3号增产8%左右,已完成试验程序,即将通过省级审定。超高产糯稻品种特糯2027在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稻谷产量连续两年居第一位。这是我省育成的第一个产量超粘稻的糯稻品种,已推荐参加2001年全国南方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特种稻品种信阳软米是我省育成的第一个软米品种,2000年在豫南稻区示范2000亩,一般亩产550公斤。初步形成了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市场化格局。此外,小麦育种研究也取得可喜进展。自育小麦新品系211234在产量鉴定试验中,比豫麦18分别增产7.7%6.9% 234已参加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区域试验。水稻、小麦、油菜、红麻四大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也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并及时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各种会议向社会推荐,为加快我市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攻关为龙头的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绩的同时,以服务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科研结构调整也初步展开。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较强的研究课题。一是豫南生态类型区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利用计算机技术指导和服务农业生产。二是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综合运用优良品种、矮化密植、有机肥料、生物农药、机械加工及全程无公害生产、包装、贮藏、运输等多项先进技术,全面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三是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重点解决城市大牲畜养殖中的科技含量低、成本高、效益不明显的问题。四是基质栽培技术研究。以腐熟锯末为基质,通过营养钵育苗和定时定量浇施营养液,生产绿色食品。这些新项目实施一年来,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结果,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
[农业科研成果] 2000年,市农科所有4项成果获得省市级奖励:《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获省政府星火三等奖、市政府一等奖;《构建作物栽培模型最优设计途径研究》获市政府一等奖、省农科院二等奖;《稻茬麦区小麦新品种博89-1的联合选育与利用》分获市政府、省农科院二等奖;《豫南地区甘蓝型优质油菜品种的引育与开发应用》获市政府二等奖。全年共在国家和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17篇。它们是《信阳市红麻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及其针对性措施探讨》、《红麻几个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六种模式及引导措施》、《稻茬麦区小麦新品系博89-1的选育》、《西洋菜栽培技术》、《绞股蓝与葡萄间作技术》、《豫南水稻延后栽培的可行性探讨》、《水稻培矮64S系列组合的杂种优势及其与父本的关系》、《高特克防除油菜田杂草试验》、《豫南粳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豫南茶园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做好七字文章》、《扬辐糯4号水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开发》、《玉米、平菇、紫木耳立体种植技术研究》、《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高产技术》、《推进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此外,还主编出版了《香菇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黑木耳、银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二部专著。
[农业科技开发]  市农科所坚持围绕成果做文章,咬定转化不放松的指导思想,以技术创新为目标,选育、开发和产业化并举,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框架,为推进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其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技术组装。进行新品种的繁殖、制种栽培技术的研究、组装和中试,解决了新品种应用中的一些“瓶颈”问题,面向社会,宣传和提供优质原种、杂交种及其配套技术。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在平桥区五里店镇、罗山五一农场、息县孙庙乡、潢川县牛岗镇等地建立优质米生产基地10万亩,杂交稻制种基地2000亩,常规优质稻及特种稻种子繁育基地300亩,双低油菜制种基地600亩,优质小麦繁育基地1000亩,生产杂交稻种50万公斤,杂交油菜3万公斤,优质稻及特种稻原种15万公斤,优质麦种30万公斤,优质稻谷5000万公斤。农户每亩增加收入15%以上。三是加强主体培育。为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农科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品种更新——技术配套——产品加工——创立品牌——形成产业的链式经营思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了由市农科所控股的“信阳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并出资参股“河南省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以种业为主体,以农资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两翼)的产业格局,成为豫南地区水稻技术的主要集散地和辐射源。四是加强联销经营。与十余家种子公司和粮食贸易企业建立了经营联销关系,初步形成了农业科研单位与企业和基地农户的三赢机制。并总结出一套科技支撑、公司牵头、基层组织、契约生产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鲜经验。
1、科技支撑:发展优质米生产,离不开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专用稻米品种及时有效的培育与供应。没有优质品种,发展优质米生产只能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市农科所与豫南粮贸公司在优质米开发上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粮贸公司及时向农科所提供粮食市场的变化信息,并提出稻米的具体用途和品质要求;市农科所则根据粮贸公司的要求,及时引育、筛选、提供对路品种及配套技术,向社会提供优质、营养、安全的粮食产品,摸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品牌,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之路。
2、企业牵头:农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只是联结产销环节、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潜在基础。营销企业的介入和牵头是实现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关健环节。只有龙头举起来,龙身才能活起来。通过企业牵头,我们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引导农户”的粮食结构调整机制。粮贸公司围绕市场抓开发,依靠科技建基地,在投入回报上尝到了甜头;一包一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也通过企业的牵头,初步形成了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化格局。
3、基层组织:优质米生产,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离不开基层单位的组织与参与。从1997年起,我们每年与基地鉴订合同4个,年签约收购面积3万多亩。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由基层单位组织商品生产。这种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使科技快速走进了农家,扩大了经营规模,增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了各方面利益。粮贸公司从基地获得了稳定可靠的优质原料和良好的经济回报,市农科所也从提供优质种源中获得了一定收益。
4、契约生产:优质米开发联合体建立后,由于实行了产销预购制度,粮食购销企业真正开始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改过去的被动收购、产后营销为提前介入。其基本模式是:在积极寻找销路的前提下,由粮食收购企业发布粮食种植品种及指导价格;由科研部门供应良种,良种良法配套服务;农民按粮食收购企业的需求进行生产,并与收购部门签订产销协议;同时实行良种预约生产制度。粮食部门、科研部门和广大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共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局面。
[农业科技服务]  围绕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一是积极开发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生产。全年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向社会发布农业科技信息41条。其中“对我市发展优质水稻生产的建议”,“搞好种子产业化经营、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分别被市政府《市长参阅》和《信阳政务信息》以专期形式刊发。崔满星同志在市委《工作信息》、《信阳日报》上发表了“以科研为依托,发展农科系统种子产业”、“加快实施我市优质水稻发展战略”的调研文章。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提出了“调整种植业结构,力争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对策措施。秋播时节,我市遭遇连续阴雨,延误秋播一个多月,崔满星同志在《信阳日报》和信阳电视台发表了题为“积极采取应变措施,抢天夺时种好小麦”的专题文章和讲话,及时指导全市抗灾抢种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从7月初开始,市农科所与市广播电台合作主办了《农业科技直播节目》,每周由我所专家到电台讲授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并现场接受听众咨询。此外,市农科所还根据农情季节,印发了病虫防治信息,开通专家热线电话,为农民答疑解难,及时指导全市农业生产。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高科技含量。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市农科所从技术环节入手,为提高潢川牛岗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龙头带动功能提供了全程服务。在连续3年工作的基础上,2000年又向该园推荐新品种4个,传授新技术5项,使园区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自办的两个村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以良种繁育为主要内容的品种展示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夏收作物普遍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园区内1000亩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喜获丰收,收获优质麦种30万公斤。500亩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回收种子2万多公斤。杂交水稻制种由原来的籼型杂交组合扩展到粳型杂交组合,三系杂交组合扩展到二系杂交组合,品种间杂交组合扩展到亚种间杂交组合。示范园区农户每亩增加收入15%以上。三是继续搞好对口扶贫工作。按照下派一个人,带动一大片,引进智力群,发展新产业的工作思路,突出科技扶贫,加强物质援助。对口扶贫点新县箭厂河乡黄谷畈和塔尔两村2000年两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010元和2030元。四是坚持常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农时季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已成为市农科所的一项优良传统。2000年市农科所面向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4场次,举行科技大集和科技大蓬车活动8次,印发各尖技术资料3万余份,示范应用各类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11项,参加送科技下乡的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人次,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铸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人才主体,对职工实行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的素质提升,着力构筑专家支撑系统和内脑保证系统。本年度选派7名副研到河南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参加研究生班课程学习,其中一人已结业。选派8名高级技术人员、5名中初级技术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政治、业务培训。按照程序选拔了4名科级干部。1人被评审为研究员,2人被评审为助理研究员。1人被授予市科技创业功臣称号,4人被授予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人被授予市政务信息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被增选为市政协常委。
[科技体制改革]  为了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2000年市农科所进一步加大了体制创新力度。一是调整科技创新体系。根据服务地方、优势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则,把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咬定目标,协作攻关,促进和带动了全所的科技创新活动。市农科所已初步发展成为具有豫南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二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项改革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月份,所党委按照中央、省、市技术创新会议精神和“三讲”期间收集的群众意见,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出成果、出论文、出效益的若干规定》,课题立项实行学术委员会决策制,科研任务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项目管理实行目标控制,构建了以技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人才组织结构,初步实行了科技人员所得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三是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等12项规范性文件,重点推行了财务票据会审报销制度,加强对科技项目执行单位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提高了科技活动的效率。四是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投资4.5万元完善电脑互联网设备,装修了成果陈列室、维修了化验室、新建了组培室。投资40万元扩建科研办公楼,增加使用面积650 m2。五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坚持面向生产,引导市场,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方针,初步形成了所属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技术成果的中试、示范和转化。2000年全所19个实体,年产值1365.76万元,较上年增长119.96 万元,弥补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182.16万元。

上一篇:农业科技2001年
下一篇:无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