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是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信阳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承担77项国家、省、市项目。“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河南省)建设项目”“农业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2个科研条件建设项目得到农业部专项批复。组建了“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国家农业科学信阳实验站(试运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站点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获省部科技成果奖3项、市厅级成果奖10项,两系杂交水稻“广两优730”“Y两优9826”通过国审,优质糯稻新品种“信粳糯631”、小麦新品种“豫信11号”通过省审。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3项专利获得河南省专利资助。制定和发布省级地方标准7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个。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新品种33个。发表论文55篇,出版著作2部。被市政府授予“目标完成先进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科研项目]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围绕农业产业需求,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以高水平项目建设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2017年度共承担国家、省、市项目77项。省科技攻关“籼粳亚种间杂交强优恢复系的创制与应用”“优质高产糯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通过验收,“优异骨干亲本的创制及BT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培育技术研究”通过中期评估。农业部专项批复的两个项目:“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河南省)建设项目”“农业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是迄今为止信阳最大的农业科技条件建设项目。“豫南稻区抗稻瘟病常规粳稻新品种选育”“豫南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及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评价”等6项获得2018年省科技攻关立项,“代料香菇秋栽增效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等3项获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支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科研设施维修改造”获省科技基础条件专项资金支持。市农科院进入省法人科技特派员项目,20 人进入河南省“三区人才”项目。承担17组国家品种试验、10组省品种试验,共335个品种批次。通过区试筛选、典型展示和样板示范向全市推荐适合豫南地区种植的稻麦油麻新品种20余个。
[平台建设] 为长期系统地对农业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观察、观测和记录,阐明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指导农业生产,3月25日,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启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017〕5号),在全国启动土壤质量监测等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公布了456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入选“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与土壤质量和植物保护2个学科领域的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对接,组建了“茶园土壤”“菜园土壤”、“粮田土壤”“农作物迁飞性害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4个观测监测点。根据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观测监测指标清单和数据标准规范,完成了年度观测监测任务和数据提交工作。
6月13日,农业部印发《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用人员名单(2017-2020年)的通知》(农科教发〔2017〕10号),启动了“十三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信阳市农科院续聘综合试验站5个(油菜、水稻、小麦、茶叶、红麻)、新增1个(绿肥)。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是“十三五”4个新增体系之一,设有18个综合试验站,信阳绿肥综合试验站是唯一设在河南省的综合试验站。绿肥一直是信阳市农科院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多年来,积极开展绿肥引种育种、高产栽培、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与试验示范,参加了全国绿肥试验网协作研究任务,推动了信阳绿肥产业发展。绿肥试验站的组建不仅是传承信阳绿肥事业的需要,也是发挥绿肥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的需要。依托信阳市农科院建设的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将充分发掘绿肥在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果菜茶有机替代、耕地地力提升、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污染退化土壤修复领域的各项服务功能,协同各示范县,做好区域绿肥产业科研示范推广应用工作,为提升绿肥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品种选育]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强水稻、小麦、油菜、麻类、茶叶、花生、紫云英、食用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创制和筛选出一批遗传背景清楚、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水稻、油菜、小麦、茶树、花生、芝麻、红麻、紫云英、食用菌、蔬菜新种质。通过国审和省审新品种4个。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9826 (国审稻20170026)、广两优730(国审稻20170055)通过国家审定,优质粳型糯稻新品种信粳糯631(豫审稻20170052)、小麦新品种豫信11号(豫审麦2017022)通过河南省审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个。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新品种33个。完成了创新种质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基因的测序和功能基因的验证,为深化信阳种质资源研究打开了新窗。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1)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调查。全市水稻种植面积555.5万亩(不含固始县),比上年增加0.6万亩,占全市秋粮种植面积的82.9%。水稻生长前期雨水正常略偏少,温度正常略偏高,水稻病虫害尤其是两迁害虫和稻瘟病发生较轻。但二化螟、稻蓟马、纹枯病等在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据统计,全市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243.2万亩次,比上年同期321.8万亩减少24.2%,防治204.7万亩,防治率84.2%。其中,水稻苗瘟、叶瘟在部分县区局部田块发生较重,主要以叶瘟为主,发生面积29.1万亩,防治28万亩,平均病叶率2.3%,最高50%;纹枯病发生面积28.5万亩,防治14万亩,平均病丛率8.6%,最高76%;二化螟一代偏重发生,全市发生面积135.5万亩,防治117.2万亩,每亩残虫量948头,最高10050头;稻蓟马发生面积43.7万亩,防治41.5万亩,平均百丛虫量256头,最高1300多头;6月下旬以后,强对流天气较多,两迁害虫开始迁入并繁殖为害,稻飞虱发生面积4万亩,防治2.5万亩,平均百丛虫量220头,最高田块550头;稻纵卷叶螟发生较轻,发生面积0.2万亩,亩幼虫22头,最高田块58头。草害主要在直播田和土地流转大户机械插秧田块发生较重,主要是田块不平、化除不及时所致。表现为单双子叶混合发生,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种类多、数量大。其中,稗草、千金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占绝对优势。观测表明,阔叶杂草鸭舌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已产生明显抗药性,水花生有从田边向稻田蔓延趋势。(2)豫南水稻主栽品种抗稻瘟病鉴定试验。在平桥区柳林乡稻瘟病易发区,选择上年发病的田块,采取人工接种鉴定和自然诱发鉴定,对信阳水稻生产中大面积利用的C两优华占、两优688、冈8优316、9优418、Y两优900、珍珠糯等26个主栽品种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试验。检验品种对当地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性,为抗稻瘟品种的筛选及利用提供了依据。(3)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在固始、息县、平桥、潢川、罗山等示范县水稻产区建立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区5个,示范面积1.1万亩,辐射带动生产示范面积18万亩。示范区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①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无纺布秧田阻隔育秧等措施预防病毒病、稻蓟马和螟虫技术;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打捞浪渣铲除越冬菌源技术;健壮栽培技术。②稻鸭共育控虫除草防病技术。③理化诱杀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昆虫性信息素及新型飞蛾干式诱捕器群集诱杀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④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技术。⑤使用高效低毒环保农药。固始县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农户自防区减少50%以上,病虫害为害损失率在5%以下,防治成本比上年降低30%。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575.6kg,农民自防区平均亩产553kg。平桥区利用稻鸭共育控虫除草防病技术示范。示范表明稻田放鸭,控草效果明显优于化学除草效果,且能有效延迟、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同时,稻共育期间鸭子能取食稻田部分害虫,也减轻了田间虫害发生。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1)水稻生产的机插育秧及机插等关键技术示范。①机械化毯苗育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围绕稻麦轮作茬口对接、最佳秧龄设计、秧苗素质提高、合理栽插密度及降低漏秧率、提高栽插质量等问题,在息县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试验示范,探索出一套节本增效机械育插秧生产模式。②机械化钵苗育插秧示范:在罗山县、平桥区、固始县、商城县进行了钵苗育插秧示范,较当地其它移栽方式均有不同程度增产。(2)适宜水稻机械直播的水稻品种的筛选及示范。筛选出适宜机械直播的粳稻品种有淮稻5号、168040、郑稻C44、郑稻19、宁粳3号、9优418等;籼稻品种有信糯863、晶两优534、岳优9113等。利用N两优一号、晶两优534在平桥区示范春稻及麦茬稻机械直播260亩,发展直播稻面积3万多亩;利用宁粳3号、郑稻19在罗山县示范机械直播300亩,亩节本200元。(3)水稻机播机插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示范。在固始、商城、罗山等县开展机械化钵苗育插秧技术及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的研究及示范,解决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化插秧适插秧龄短、插植后缓苗期长及品种生育期选择余地小问题,降低了劳动强度。固始县机械化钵苗育插秧再生稻示范面积500亩,头季稻平均产量为622.5kg/亩,再生季产量平均为209.2kg/亩以上。商城县机收蓄留再生稻示范2.4万亩,第一季亩产达到600kg/亩以上,再生稻在遭受持续阴雨、低温寡照的情况下,单产达到150kg/亩左右。
[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1)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种质资源的创制。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倒、耐旱以及养分高效利用等优异基因的鉴定利用,挖掘近缘种及远缘种的有利基因,创制一批优质、高抗稻瘟病中间材料,转育出信85032s、信1091Awx等一批水稻两系、三系不育系,筛选出信丰19、信丰905等一批强恢复系材料。(2)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培育及筛选研究。Y两优9826、广两优730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信粳糯631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信优糯721、F两优19等21个水稻新组合(品系)参加国家、科企联合体及河南省试验。(3)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新技术高产示范。在平桥区、罗山、潢川县等县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百亩示范方5个。采用泥质法育秧、机插秧、两段栽培技术,进行优质糯稻高产示范、优质两系杂交籼稻高产创建、粳稻大面积高产示范,亩增产8.5%-21.4%。
[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1)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示范。利用绿肥与水稻轮作,绿肥还田,进行水稻养分有机替代,在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因使用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达到增产增收效果。研究表明:翻压1500 kg/亩紫云英,化肥用量减少20%~40%的情况下,不会降低水稻产量;紫云英翻压量大于3000 kg/亩时,比100%化肥处理增产,说明加大紫云英翻压量后短期内可以不施用化肥;化肥用量减少20%时,翻压紫云英2000kg/亩处理比100%化肥增产11.8%;化肥用量减少40%时,翻压紫云英2500kg/亩处理水稻产量704.4kg/亩,比100%化肥增产10.5%。在罗山县子路镇用紫云英和毛叶苕子两种绿肥分别与水稻轮作,开展1000亩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示范。结果表明,采用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化肥用量减少20%,每亩可以节约肥料投入35元,增产4.6﹪。(2)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示范。N肥农学效率研究表明:扬两优6号、9优418和宁粳3号亩施6kg纯N,配以适当比例磷、钾肥,基蘖肥:穗粒肥为6:4时,N肥农学效率最高。其中,扬两优6号N肥农学效率为22.45,9优418为13.33,宁粳3号为12.49。该研究通过控制水稻营养生长期肥水用量,来控制无效分蘖;在生殖生长期加大肥水用量,以促进大穗、增加功能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实现了减少化肥投入量和抗倒、增产的目标。在平桥五里办事处示范400亩水稻新品种C两优华占肥水高效利用技术,每亩施纯氮6-8kg,平均减少纯氮3kg,穗粒数明显增多,抗倒能力增强,与传统方法相比,增产4.5﹪左右,个别田块增产20%。降低肥料投入和增产稻谷两项合计,每亩增收75元以上。
[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1)再生稻试验、示范。再生稻研究筛选出富两优1号、岳优9113、两优6326等两季综合产量高、再生能力强、米质优的品种作为豫南稻区再生稻主栽品种。并对头季稻的播期、秧龄、移栽密度、促芽肥的施用及留桩高度等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筛选。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余亩,其中,商城县机收蓄留再生稻示范面积2.4万亩。平桥区凯昌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再生稻200亩,两季亩产达到820kg,较一季中稻亩增效益416元以上。罗山县周党镇莲花农机农艺合作社种植再生稻500亩,两季亩产稻谷882kg,两季亩增收500元以上。(2)水稻生长期间高低温突发事件监测。本年水稻秧田生长期,气温正常,光照充足,水稻秧苗生长正常。分蘖中后期降雨日数较常年偏多,部分田块晒田效果较差,群体偏大。孕穗期至灌浆期连续遭遇两次高温(7月17-28日,8月3-7日),最高温度均超过34℃。部分早熟品种及早播早插田中迟熟品种,恰值孕穗中后期及开花授粉期,均为高温热害敏感期,持续高温造成部分对高温敏感的品种结实率明显下降。水稻灌浆成熟后期遭遇两次低温,其中,8月30日至9月6日,最高温度均不超过24.5℃,最低温度在18℃;10月1-31日,气温迅速下降,当月最高温度均未超过22℃,最低温度在6℃,持续低温和阴雨寡照,造成部分中籼迟熟品种及粳稻晚播晚插田块灌浆速度慢,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持续阴雨导致部分成熟后未及时收获的田块出现倒伏,穗萌严重。为预防气象灾害,降低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7月中旬,在第一次高温来临之际,信阳市农科院及时发布高温热害预警,并提出采取保持田间水层、井灌降温、喷施生物调节剂及采用物理方法等应对措施。进入8月下旬,信阳遭遇连续降雨及强对流天气,部分水稻无法适时收割,出现倒伏、穗发芽现象。信阳市农科院提出了加快收割进度、加大农机调配、做好气象监测、启动保险理赔等应对措施。(3)主栽品种耐高低温性综合评价。选择7月17-28日,8月3-7日水稻生长发育敏感期遭遇高温灾害天气的田块及品种,对水稻结实率进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①4月5日前播种的中早熟品种、再生稻示范田,高温时段前已齐穗,受害轻微;②4月5-15日播种的中籼中迟熟品种,4月15-25日播种的中籼早熟品种其敏感期恰处于高温时段,结实率明显下降,受害严重田块不实率最高可达60%以上。③4月30日以后播种的中籼稻及粳稻,其敏感期避开了高温时段,基本无高温热害症状。但部分迟熟品种,灌浆成熟中后期,遭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倒伏、穗萌现象,造成产量下降,稻米品质降低。④三系和两系品种高温热害差异不大,但品种间差异显著;华占系列、冈优系列及常规稻品种,对高温热害不敏感;Ⅱ优系列、Y两优系列品种对高温热害较为敏感,受害田块结实率仅50%左右,比正常年份明显偏低;多穗型品种比大穗型品种受害程度稍轻;土壤肥力较好、高温期田间保持有水层田块,受热害影响程度明显较轻。
[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1)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筛选。宁天隆3号、天隆1号、光灿9号、皖稻90、徐稻3号、扬粳糯1号在品种筛选试验中产量水平高,抗性强,推荐参加下年品种比较试验。郑稻19、郑稻C44、糯2112、淮稻5号、沪香粳206、郑稻20在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推荐参加下年品种展示。(2)完善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筛选出豫南粳稻最佳肥量及施肥方式组合为:施氮量为12kg/亩,N:P:K比例1:0.5:0.7。氮肥中基蘖肥:穗肥以6:4或5.5:4.5为宜;施肥方式采用P、K肥随基肥一次性施入;穗肥分两次,分别在倒3.5叶和倒1.5叶时施入。粳稻高产群体构建,应在亩茎数达到20万穗时开始晒田,最高峰以不超过25万穗为宜,亩有效穗20-22万穗为宜,成穗率应在80%以上。(3)优质粳稻高产示范。建粳稻优质高产示范基地6个。在息县孙庙乡建万亩示范区,在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各建千亩示范片1个。其中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示范优质粳稻2130亩,平均增产100kg以上,亩增收200多元,全村增收42万元以上。
[油菜产业技术试验示范]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油菜新技术产业技术试验示范。(1)以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多功能开发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为目标,建立示范基地11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15万亩,辐射区面积17.2万亩。其中,千亩以上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机收率90%以上,机收率提高20%,示范区每亩节约成本60元,增加收入90元。(2)建立油菜新品种鉴定试验1组,品种比较试验1组,集中展示区3个,新品种示范区5个,筛选适宜本区域的绿色高产高效适合机械化生产主推品种:华油杂62、丰油10号、大地199。(3)利用适宜蔬菜食用的油菜苔专用新品种信油杂2013和大地199,在商城县和平桥区建立菜用油菜试验示范点2个,示范区面积200亩,每亩增收300元以上;利用信黄321(深黄色)、信黄322(深黄色)、白翠322(乳白色)、信白308(纯白色)、信光903(紫杆、土黄花)等5个彩色花油菜新品系,在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新县古村落西河和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和金刚台建立了5个彩色花油菜观光旅游区。(4)在固始县沙河乡建立油菜菌核病全程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面积800亩,飞防面积1000亩,综合防治指导面积10万亩,防治效果达80%以上。在5个示范县区及新县建立根肿病、黑胫病病原及主要害虫监控区6个,监控覆盖面积20万亩以上。
[油菜产业发展支撑行动]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油菜产业发展和技术支撑服务行动。(1)集成示范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5个示范县(区)优质油菜品种推广率达90%以上,核心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平均单产提高20%以上,辐射带动区比非示范区平均单产提高18.0%。(2)“油旅融合”“一菜两用”相结合,拓宽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径。挖掘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努力打造“有魅力、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的油菜景观示范区。在明港镇新集村、传统古村落新县西河等美丽乡村建设油菜观光村;在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金刚台,新县泗点-田铺等地方特色区域建设油菜花观光带;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景区、许世友将军墓、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建设红色油菜观光旅游区。明港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基地新集村种植2000多亩油菜景观带;商城的伏山、汪岗、金刚台、苏仙石、长竹园、吴河、汤泉池管理区、黄柏山管理区布局油菜观光带5000亩;新县西河、泗点-田铺、鄂豫皖苏区首府、许世友将军墓、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公路两侧、摄影点周边、美丽乡村和景区附近打造1万多亩油菜景观带。“油旅融合”“一菜两用”,拓宽了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径,带动了信阳农家乐、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发展。(3)围绕主推技术,实行“零距离”服务,面对面指导。在核心示范区设立标志牌,标明示范内容、示范面积、产量目标及负责人姓名,让油菜绿色高产高效、轻简化、机械化、油菜多功能利用等内容深入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4)开展油菜病虫草害监测预警。每个示范县区选1-2个示范基地作为病虫草害的固定监测点,建立完善本区域油菜病虫草害优势种类记录档案,定期向示范县区发送预测情报。在技术指导上采取狠抓油菜田杂草的早期防除,采取一封一杀,将杂草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防治策略;在气温偏高、干旱少雨月份注意防治蚜虫危害,预防病毒病发生;开花期以防治菌核病、霜霉病为主,兼治蚜虫。全年发出油菜草害、虫害情报6期,对进一步提升油菜生产的防灾减灾能力效果显著。
[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机采鲜叶加工工艺,生产适宜大众消费的机采机制绿茶产品。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1500亩示范基地,春季生产名优茶,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进行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信阳香茶,秋茶后施基肥。在申林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建立1000亩示范基地,春季生产名优茶,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进行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薮北炒青茶,秋茶后施基肥。
[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信阳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1)茶小绿叶蝉测报。及时向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上报采集数据。根据采集数据,预测信阳茶区本年度茶小绿叶蝉重度发生。(2)灰茶尺蠖测报。2017年,信阳灰茶尺蠖零星发生,茶园间发生密度极度不平衡、差异性很大。调查中发现,中茶所灰茶尺蠖诱芯灵敏性强,能实时监测田间成虫发生状况,LED灯对信阳灰茶尺蠖引诱能力较弱,加上田间发生量少,不能真实反映田间成虫实际发生量。调查还发现,LED灯对信阳茶毛虫引诱效果很好。(3)绿盲蝽发生规律调查。调查发现,绿盲蝽在信阳茶区1年发生5代,以卵在鸡爪枝内或冬芽鳞片缝隙越冬。4月上旬陆续孵化,4月中旬盛孵,对春茶影响极大。5月初成虫出现,5月中下旬有一部分成虫陆续迁出茶园,9月份又迁回茶园产卵越冬。(4)性诱剂示范。在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示范基地、新县、浉河区建立600亩性诱剂示范基地,推广应用鳞翅目性信息素防控灰茶尺蠖,实现茶园不用施药达到防控灰尺蠖目标,效果很好。(5)LED诱虫灯和数字化精准色板示范。示范应用LED诱虫灯和数字化精准色板无害化治理茶树有害生物7000亩。其中罗山示范3000亩,浉河区示范面积4000亩。示范区全年不使用化学农药,施用1~2次6%苦参碱就把茶树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阈值之内。(6)农药速测卡应用示范。用农药速测卡监测吡虫啉和啶虫脒。在浉河区、罗山、新县茶企应用农药速测卡快速检测鲜叶和干茶的吡虫啉、啶虫脒残留,没有发现超标。
[小麦隐性灾害防控与抗逆稳产综合技术规程示范] 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稻茬小麦和弱筋小麦抗逆优质高产稳产集成技术规程示范。制订的《豫南弱筋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豫南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2个省级技术标准,3月由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制订的“豫南稻茬小麦抗逆减灾轻简化播种技术规程”市级技术标准,11月由信阳市农业局发布实施。3个技术标准的实施,促进豫南稻茬麦、弱筋麦品质产量明显提升,示范区种麦效益平均提高10%以上,企业经济效益比往年提高15%以上。5个示范县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旱茬、稻茬小麦“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抗逆丰产技术示范方亩增产30-50公斤,增产10%-25%。
[科技创新产出]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聚焦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攻关,集成示范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了信阳现代农业的发展。(1)科研成果。“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稻新组合D优3138的选育与应用”“茶树重要害虫叶蝉发生规律及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种的创制与利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市厅级成果奖10项。水稻新品种“广两优730”“Y两优9826”通过国审,糯稻新品种“信粳糯631”、小麦新品种“豫信11号”通过省审。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3项专利获得河南省专利资助。制定和发布省级地方标准7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个。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新品种33个。发表论文55篇,出版著作2部。创制和筛选出一批遗传背景清楚、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水稻、油菜、小麦、茶树、花生、麻类、紫云英、食用菌新种质。(2)学科建设。发挥优势,聚焦建设、强化载体、突出特点,地方高水平农业学科建设有序推进。水稻学科承担研究项目22项,3项省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验收,1项通过中期评估;农业部“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省科技攻关“豫南稻区抗稻瘟病常规粳稻新品种选育”、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研设施维修改造”立项成功;3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和河南审定,22个水稻新品种参加国家、科企联合体及河南省中间试验;申请新品种权保护4项,授权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农科系统二等奖3项;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制订和发布省地方标准3项、完成标准审查1项;发表论文17篇。小麦学科15个品种参加国家和省中间试验;发布主推技术10项,制定的条锈病、赤霉病、连阴雨、暴雪天气的应急预案,得到市领导批示;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通过中期评估1项;发表论文2篇,获省农科系统二等奖1项,申报新品种权保护1项,发布省地方标准2个、市级技术规程1个。油料学科加入河南省农科系统花生、芝麻育种技术创新协同体,承担省重大专项油菜子项目1项,制订技术规程1项,获市厅级贰等奖2项,发表论文10篇,加强菜油两用型、观光油菜、早熟宜密植机械种植油菜的选育,育出抗倒、抗病、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信油杂503”;花生品种青枯病自然诱发抗性鉴定试验初步成功。植保学科承担的省科技攻关“茶园优势害虫抗药性及农药残留监测”项目结题;“农业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被农业部立项批复;发表论文2篇。资环学科组建了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发表论文3篇,获中国热带作物学会1等奖1项、市1等奖1项。茶叶学科承担的“农业部茶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结题,获农业部神农奖3等奖1项。食用菌学科选育出平菇优异种质2个,申报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篇,与企业合作组建了“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香菇工厂化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河南省“四优四化”项目1项、省科普项目1项,示范平菇、香菇、灰树花优良品种8个,示范推广新技术5项。
[农业科技服务]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强化科技服务,助推区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1)院县共建。发挥国家和河南省产业技术体系的战略节点作用,把信阳全境(包括固始)纳入到国家和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区,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名片,形成信阳优质水稻、毛尖茶叶、机收优质油菜、弱筋小麦产业集聚区,打造了全国紫云英种子繁育基地和段木黑木耳、银耳生产基地。院县共建、成果示范书写了一批“信阳标本”。(2)科技服务。把农科院当作师范学院来办,把科技服务的重点放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之中,组织实施“信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行动”,聚焦产业共性问题,聚焦重要生产节点,走出了一条格局多元、目标分层、模式灵活、内容实用的服务路子。23个市科技特派员、29个“三区”人才、4个省科技特派员团队和1个省级法人科技特派员挺立在农业科技帮扶的潮头,从点滴做起,把点滴做实,躬身土地,助力农民,一批科技成果得到了转化,一批技术规程得到了推广,一批贫困农户增加了收入,一批示范基地发挥了效益。(3)产业引领。深入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优质专用稻品种400万亩以上;推广晚播粳稻100多万亩;推广“泥质法”育秧抛栽技术100多万亩;再生稻面积进一步扩大。稻茬弱筋麦质量效益“双提升”示范30万亩,促进了全市农业的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制订和发布“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对指导信阳毛尖的生产、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科技交流合作]2017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与国家和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通过搭建创新网络、集成科技资源、链接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开展协同攻关,有效地了提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呈现出需求引导研发、技术提升产业的良好格局。主办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信阳油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会,承办了全省农业科研系统信息工作会议,加入国家水稻、小麦创新协同体4个、河南省花生、芝麻创新协同体2个,与信阳师范学院联合组建了河南省茶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与一批国家队和省队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实施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协助省农科院,重点搞好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3个专项、6个专题、6项任务,建立优质弱筋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等百千万亩高效生产示范基地11个,共11600亩,示范推广优良品种7个、基本增效技术7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和知名学者,纷纷来信阳观摩指导,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信阳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