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它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农民弯腰拔秧、插秧的传统水稻栽秧习惯,具有省工省力省秧底田等优点,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80年代中期以塑料软盘营养土加薄膜覆盖育秧(以下简称营养土法)为主要内容的抛秧技术陆续在我国推广应用。因其省时省力,稳产高产,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由于该技术的核心技术——育秧方法带有明显的北方寒带旱地技术特点,操作繁琐,技术性强,用工投资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抛植的便利,致使抛秧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我国中南部稻区的应用受到限制。
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流转面积不断扩大,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种田大户和种粮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农业生产不断扩大,随着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严重,水稻轻型栽培日益受到重视。而抛秧是一项省时、省力、省工的轻便栽培技术,进一步简化抛植苗育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已成为抛秧技术普及应用的关键。
水稻抛植苗泥质法育秧是“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的简称,是针对传统“营养土法育秧”操作繁琐、用工投资大、安全性差,限制了抛秧的便利和在生产上的应用等问题,根据水稻苗期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改进设计的一种新的水稻育秧方法,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研究。该方法强调利用原秧底作苗床,以传统的水育秧为技术平台,保留塑料软盘育秧秧丛易于分离的优点,改营养土为泥浆作育秧基质,改旱育为水旱兼管,改薄膜覆盖为露天育苗。该方法不用薄膜覆盖,减少了苗期积温,有利于水稻增产,避免薄膜覆盖造成的高温烧苗;利用泥浆作为基质,土壤酸碱度适中,不用调酸,避免了立枯病的发生,且杂草少;以原秧底田作为苗床,水源条件好,灌溉方便;不配制营养土,施肥少,减少了化肥用量,避免了施肥烧苗的危险。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易于掌握,更容易被农民接受。据研究,泥质法育秧比营养土法育秧节约用工2/3、节约投资1/2以上,增产3~5%。该方法是对传统育秧方法的重大改进,在理论和技术上有多处创新,2009年,“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5100484513)。
该项技术目前已在生产大面积应用,特别是该项技术目前已普遍应用到机插秧育秧上,取代传统的营养土薄膜覆盖育秧技术,省时省工,截止到2011年,在全国应用面积超过1500万亩,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已将水稻抛植苗泥质法育秧技术做为“十二五”水稻生产主推技术之一在全国推广;我市2011年应用面积超过80万亩,五年累计应用面积超过300万亩。应用该技术每亩增产3~5%左右,节支增收120元左右,累计经济效益达到3.6多亿元,增收粮食5.2亿多公斤,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